對話《我就是演員》總導演吳彤:從專業到極致

最近,《我就是演員》錄製剛剛開始,吳彤已然進入忙到飛的程度,所以這次整體採訪過程,陸陸續續地進行了四次,而他每次的開場白都是非常抱歉,與此同時伴隨著他微信的滴滴聲。

對話《我就是演員》總導演吳彤:從專業到極致

2009年,吳彤從浙江傳媒學院畢業,進入浙江衛視,正式成為了一名節目編導。此後不到兩年時間,他連升四級,一躍成為當時臺裡最年輕的製片人,這一年他剛剛滿25歲。其中《演員的誕生》《王牌對王牌》《我不是明星》等這幾年在浙江衛視大熱的棚內綜藝,都出自他之手。

如今已過而立之年的吳彤,儼然成為了浙江衛視在綜藝內容生產上的中流砥柱。從去年開始,除了原有的節目製片人頭銜,他又多了一個新的身份,浙江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從少年成名到行業中堅,吳彤一路走來,他一直都是一個多面手,遊走於不同的角色之間,持續摸索,不斷成長。

對話《我就是演員》總導演吳彤:從專業到極致

對話實錄

傳媒獨家:25歲當製片人,可以說是年少成名,您怎麼看待“最年輕製片人”這個標籤?

吳彤:其實我有兩個標籤,一是我工作差不多一個月的時候已經當上主力導演,工作兩年就做製片人。差不多到一年的時候,我開始做責任編導、責任導演了,後來就是主任助理、副主任、總製片人,機遇一直是蠻好的,所以他們有的時候就經常說我是升職最快的,這算是我的一個標籤。

我的第二個標籤,就是和節目有關了。我個人和團隊都比較擅長選嘉賓,包括做《演員的誕生》,做《王牌對王牌》,我們知道什麼人來這兒會發揮好,可能會更適合這個舞臺。選選手的時候,我是比較苛刻的,比如說我要選一個女孩上節目,就會先讓團隊投票,如果30個人中沒有25個人同意,我們就再找別人。其實就是從心裡一直在較勁,覺得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極致。

傳媒獨家:當時是怎麼想到做電視綜藝這一行的?

吳彤:本身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已經在做社團了,那時候我做了一個社團,這個社團是學校最大的社團,集合了很多的人,做了很多的活動和晚會。例如做了學校的30週年校慶,在傳媒這塊已經有一些經驗了,後來進到臺裡就做節目編導,後來做總導演、製片人,一直到現在。

傳媒獨家:您大學是學管理專業的,在帶團隊上會有幫助嗎?有哪些帶團隊的經驗可以和我們分享?

吳彤:是啊,反倒這個時候用得上專業了。首先我覺得團隊要分工合理,我的團隊相對比較年輕,基本都是90後,百分之六七十的團隊成員已經是95後了,大家都比較小,所以說我覺得人盡其才,每個人選擇適合他的崗位,我不做大鍋飯這種分配,因為我自己就是從編導做起來的,所以我知道只做螺絲釘是不夠的,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最優秀的那一點,把它做得更好,做到極致。我自己就是這麼出來的,所以說不斷調整他們的工位,也會跟他們溝通,誰更適合哪一塊,誰更適合做什麼,希望他們能在自己的領域做得更好。

傳媒獨家:您帶新人的時候會先告訴、教會他們什麼?您覺得做一名優秀的製作人,有哪些品質是必需的?

吳彤:我覺得道德品質是第一位的,這個也一定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一定要有團隊合作精神、或者說是團隊感。因為做任何一檔節目,真正的成與不成全在團隊,綜藝節目是一個團隊的項目,懂得合作的導演才是好導演。一個好的總導演、總製片人,一定會懂得怎麼去調動團隊,能讓大家開心地工作。適當的競爭也是必要的,良性競爭對團隊的成長也非常有幫助。

另外,如果到了總導演的層面,決策力就非常重要了,特別是瞬間決策的能力。有時候傳媒行業的創作是主觀性的,每個導演都會有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就需要總導演做瞬間決策,團隊去具體執行。即使有時可能做出錯誤的決策,團隊也會及時向我反饋,意識到問題立刻改方向,重新做決策,我們團隊就是這樣的。

傳媒獨家:做了這麼多年製片人,您會覺得進入瓶頸期,或者是已經過了那個階段嗎?

吳彤:我覺得做節目就像爬山,越爬越累,但是它畢竟是在進步的,在往上走的,因為我們做的越來越難,如果說我做了一個節目,那麼同類型的節目,我可能就不太願意去“重複”了。

傳媒獨家:現在您和團隊在做《我就是演員》,這檔節目和去年的《演員的誕生》會有哪些不同?

吳彤:去年我們沒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足夠好的劇本,所以就會有遺憾;今年我們有更多的準備時間,還有足夠好的編劇、導演、演員支持我們,也有相對完整的劇本,所以相比於《演員的誕生》,《我就是演員》要更成熟。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節目出來的是好演員,有演技的演員,給他們更多的機會,而《我就是演員》最大的亮點就是我們希望朝專業化更進一步,讓專業變得極致。

對話《我就是演員》總導演吳彤:從專業到極致

對話《我就是演員》總導演吳彤:從專業到極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