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占領阿富汗全境的蘇聯爲何會出現高達41萬人的傷亡?

顓治國


這事其實並不難理解,甚至可以說歷史上類似例子很多,說阿富汗全境被佔領其實不太合適,應該說佔領了阿富汗的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有點類似於抗日戰爭中的日本侵略軍,因為阿富汗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正規軍,跟蘇聯打大規模正面作戰,德國都不是對手,別說阿富汗了,所以歷史一再證明,弱國抵抗強國入侵的最好辦法就是游擊戰,比如埃塞俄比亞抵抗意大利,芬蘭抵抗蘇聯等。


阿富汗不過是又一次證明了這一點而已。 至於蘇聯為什麼傷亡這麼多人?首先是因為戰爭時間太長,為什麼戰爭時間太長,其實跟越南戰爭差不多,因為阿富汗背後有人,而且是讓蘇聯非常忌憚的國家。 咱們說一說與阿富汗戰爭類似的越南戰爭吧,在這場戰爭中,看似美國是倚強凌弱,但是越南可以得到蘇聯和我們的物質支持,而且擁有一塊絕對安全區,為了防止我們大規模參戰,美國空軍嚴令中越邊境是不得轟炸的,也就是說在中越邊境附近,越南甚至可以獲得一塊絕對安全區。

阿富汗戰爭也差不多,所謂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在阿富汗戰爭中,巴基斯坦、我們等都站在阿富汗一邊,提供了大量物質支持,美國甚至提供了當時非常先進的毒刺單兵防空導彈。捎帶說一下,阿富汗戰爭中美國委託我們大批量向阿富汗抵抗軍提供武器援助,阿富汗戰爭算是我們在國際軍火市場撈的第一桶金。



李三萬的三萬裡


阿富汗號稱“帝國墳場”,攻佔全境只是第一步,並不表示能夠穩固統治。事實上,從大英帝國到不可一世的蘇聯,再到“世界警察”美國,都搞不定阿富汗。

首先澄清一下,即便統計1979-1989年的10年數據,蘇軍傷亡也不可能達到41萬,這個數字反過來14萬都嫌多,應該是10萬左右比較準確,有的數據稱蘇軍累計傷亡5萬餘人。

阿富汗的戰略位置——超級大國爭奪的焦點

阿富汗的位置十分特殊,他位於亞洲中南部,是一個完全內陸國家,北部和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接壤,東部與中國和巴基斯坦毗鄰,南部與巴基斯坦相連,西部與伊朗接壤,從所處位置看是名符其實的“亞洲心臟”。

阿富汗是一個複雜的國家,與鄰國宗教、語言、文化、地理上的關聯性很大,有時候被歸為中亞或南亞,有時被歸為西亞、中東,最準確的說法是“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

美蘇全球爭霸時期,阿富汗是伊斯蘭世界、中國和蘇聯這三大勢力的結合部,因此成為美國和蘇聯爭奪全球霸權的焦點,對蘇聯而言更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制高點。

阿富汗戰爭的起因——蘇聯的全球爭霸戰略

70年代,蘇聯正是勃列日涅夫當權時期。

老勃是蘇聯傳奇人物,曾被稱為“紅色沙皇”,在他任內,蘇聯國力和軍力急劇膨脹,達到歷史頂峰,與美國的全球爭霸也打得不可開交。 對紅色陣營國家,他推行“勃列日涅夫主義”,大搞“有限主權論”,讓其他國家都成為自己的小弟,乖乖聽話,不得造次。

這一切都是阿富汗戰爭的背景。

美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軍力量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並在各地駐軍,控制亞歐大多數國家,而蘇聯在這方面處於弱勢,特別是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方面,更是鞭長莫及。

為加緊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老勃打算徹底控制阿富汗這個連接西亞、南亞和中亞的樞紐,進而實現完全打通中亞——南亞通道,南下印度洋,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的戰略企圖。

阿富汗戰爭的經過——兩天戰爭,十年泥沼

蘇聯從1973年開始對阿富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滲透,包括扶持激進政黨、大搞經濟輸出、軍火輸送——這也是美、蘇兩國常用的手段,先扶植滲透,不聽話再大棒教訓。

阿富汗的祖上也強大過,不甘被蘇聯控制。1979年9月,時任政府總理阿明發動政變,成了阿富汗新領袖,他上臺後推行“去蘇聯化”政策,處處跟蘇聯作對,一點不給老大哥面子。

蘇聯一看小弟不聽招呼,提醒敲打也不管用,便決定大棒加身,發動戰爭。

1979年12月中旬,蘇軍集結完畢。

12月24~26日,蘇軍出動大型運輸機,空運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裝備,這些蘇軍搞了一次完美突襲,27日晚便攻佔阿富汗首腦機關和重要部門,幹掉阿明,扶持了傀儡政權。

然後,被扶持上臺的卡爾邁勒對外宣稱阿富汗發生政變,請求蘇軍入境平叛。

老勃哈哈大笑:美國佬搞清楚哈,我蘇聯是應邀平叛,這不是侵略!這不是侵略!

28日起,陳列在阿富汗邊境的蘇聯大軍7個師8萬餘人,分東、西兩路發動鉗形攻勢。

阿富汗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而蘇聯財大氣粗,雙方武器完全不是一個檔次,阿明控制的政府軍(1個軍團、13個師,共10萬人)沒有螳臂當車,基本不抵抗,就投降了。

蘇軍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甚至沒有費一槍一旦,只用1個周就佔領了阿富汗全境,控制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朗的邊境要地,全程碾壓式勝利。

阿富汗戰爭就這樣結束了,但又是剛剛開始。

蘇軍佔領阿富汗全境後,開始對阿富汗境內反政府武裝發動全面打擊和重點清剿 ,但儘管攻勢很猛,成果卻很不突出,因為阿富汗境內多山,反政府武裝利用複雜山地、熟悉地形等有利條件,開展山地游擊戰,蘇軍的摩托化部隊難以發揮兵力和兵器優勢,根本佔不到便宜。

1982年11月,老勃仙逝;1983年時,各路反政府武裝聯合成立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有了統一領導、統一組織的他們更加難以消滅,形勢向蘇聯不利方向發展;到1985年底,侵阿蘇軍達到12萬人,反政府武裝依然有10萬人,還有越打越精神、越大越頑固的跡象。

這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不僅遭遇阿富汗人民的頑強抵抗,也遭到強烈譴責和反對,一些同情阿富汗的國家向反政府武裝提供援助,加上美國背後支援,蘇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蘇聯內外交困,決定逐步從阿富汗脫身。

雙方邊打邊談,終於在1988年4月達成協議,蘇聯分階段撤出阿富汗境內的全部軍隊,1989年2月,蘇聯撤軍完成,侵阿戰爭結束。

歷史無數次證明,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永遠不會取得最終勝利。侵略者可能會一時得意,但終究會付出慘重代價,永遠不要忽略一個民族保家衛國的決心。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這道題桃花石雜談還是不重複題幹了,因為本身題目裡所描述的“事實‘就是不對的,甚至可以說是虛假的。蘇聯在阿富汗傷亡慘重沒錯,但其傷亡數字卻和題目裡所說的有著幾何級數式的差別。


蘇聯在阿富汗死了多少人?

蘇聯-阿富汗戰爭爆發於1979年12月24日,終結於1989年2月15日,時間長達9年多。而且其實蘇聯始終也沒有完全控制阿富汗的局勢,只是在幾個月之內控制了阿富汗主要城市的局面,所以題目裡所說的蘇聯兩天佔領阿富汗全境也是和事實出入很大的。

蘇軍俘獲的阿富汗聖戰者

但是蘇聯確實在阿富汗擁有很大的軍事優勢,那麼為什麼蘇聯還是遭受了很大的傷亡呢?其實在桃花石雜談看來,這也是非常正常的情況,因為從蘇聯軍隊踏上阿富汗領土的那一天起,他們面對的敵人就已經不是阿富汗人,而是整個伊斯蘭世界和西方世界,在9年阿富汗戰爭期間,伊斯蘭世界和西方世界向阿富汗的“聖戰者”們提供了難以想像的巨大支持。

美國總統里根會見阿富汗聖戰者代表


在整個蘇阿戰爭期間,阿富汗“聖戰者”全部作戰經費裡至少有四分之一是由美國政府直接提供的,首批由美國向阿富汗聖戰者提供的武器在戰爭爆發之後僅僅17天就抵達了當時西方和伊斯蘭世界援助阿富汗聖戰者的大本營巴基斯坦。比如當時主導對聖戰者援助行動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就曾經回憶道:

在得到蘇聯人進入了阿富汗這一消息之後,我們立即啟動了一個雙重流程。首先是專注於對蘇聯的反應與制裁,國務院和國家安全局列出了長長的制裁清單,並制定了增加蘇聯人行動國際成本所要採取的步驟。而第二組流程則是我訪問巴基斯坦,協調巴基斯坦採取共同的行動,目的是讓蘇聯人儘可能多且儘可能長時間地流血。

而為援助阿富汗聖戰者專門制定的“旋風行動”也成了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史上最大的秘密行動。在分成兩個階段進行的援助行動中,中情局至少為阿富汗聖戰者提供了74億美元的直接援助,而如果算上為培訓和武裝阿富汗聖戰者所花費的費用,來自美國的援助資金恐怕至少要超過200億美元。英國等美國的歐洲盟國也同時制定了類似的援助行動。

蘇阿戰爭剛結束時英國《獨立報》對本拉登的專訪:反蘇勇士將自己的軍隊送往和平之路

而同時,沙特阿拉伯等海灣阿拉伯國家在資金援助之外,還直接派出了大量準軍事人員,參與阿富汗聖戰者與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的作戰行動,比如在戰爭期間,沙特人本拉登就被視為在阿富汗抵抗蘇軍的主要將領之一。所以在整個蘇阿戰爭期間,阿富汗的聖戰者始終能夠得到極為充裕的資金來招募作戰人員,並對其進行很好的武裝和訓練,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蘇軍遭受到比較慘重的傷亡其實也並不奇怪了。

但即使這樣,蘇聯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的傷亡也還是跟40萬差得很遠,因為在整個蘇阿戰爭的9年時間裡,蘇聯先後派往阿富汗作戰的軍隊總數也只有62萬人,這麼點人傷亡40萬是根本不可能的。而真實的蘇軍傷亡人數則是下面這些。在整個蘇阿戰爭期間,蘇軍總共有14453人死亡,其中陣亡約9500人,傷重不治約4000人,因為疾病和事故死亡約1000人。而負傷的人數則達到了53753人,另外還有264人被標記為失蹤。所以蘇軍的總傷亡人數其實是在7萬人左右,當然另外還要加上協助其作戰的阿富汗政府軍的傷亡數字,據估計阿富汗政府軍的陣亡人數在1.8萬人左右。但無論如何,陣亡40萬人都是不可能的。

阿富汗本身的情況增加了蘇聯的傷亡

除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和以沙特為首的伊斯蘭世界對阿富汗聖戰者的強力援助之外,阿富汗本身的社會與地理特徵也是任何曾經在阿富汗進行過戰爭的外國強權傷亡比較嚴重的重要原因,其中也包括蘇聯和美國。

蘇阿戰爭期間的蘇聯坦克與武裝直升機協同作戰

首先的一點是阿富汗的主體民族普什圖人對伊斯蘭教的信仰極為虔誠,而且這個民族的整體社會形態都還是部落式的,幾乎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武裝,而且其酋長對本部落的控制力都極強,因此非常易於形成有組織的抵抗。

另外一點則是阿富汗的地勢是全球最適於開展游擊戰的國家之一。因為阿富汗全國有97%的領土都是山地和丘陵,而這種地勢為阿富汗本土的抵抗勢力也提供了絕佳的抵抗環境,這也是阿富汗在歷史上曾經多次給不同帝國造成大麻煩,甚至被視為帝國墳場的原因之一。

今天的阿富汗婦女

甚至在進入21世紀之後,美國軍隊曾經希望打造的零傷亡戰爭也是首先在阿富汗被打破的。而美國在911之後進行阿富汗戰爭,儘管將其高科技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但到現在已經進行了17年,還無法完全消滅幾乎是原始武裝的塔利班勢力,而且到目前為止,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也已經付出了陣亡3546人(其中美軍陣亡2412人),負傷22773人(其中美軍負傷19950人)的沉重代價。而同一時期,為聯軍效力的阿富汗政府軍的陣亡人數則高達45735人。所以與蘇聯時期的阿富汗戰爭相比,其實陣亡人數並沒有明顯下降,而現在的塔利班得到的外援則跟當時本拉登等聖戰者得到的外援規模根本沒法同日而語的。


所以整體上,蘇聯在阿富汗比較高的傷亡數字,是跟當時西方借阿富汗戰爭的機會,大力扶植代理人參戰,以拖跨蘇聯(他們也確實達到了目標)作法,以及阿富汗自身適合開展游擊戰,適合低技術軍隊抵抗高技術軍隊的特點綜合作用的結果。


桃花石雜談


1979年12月25日,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一聲令下,10萬蘇軍分六路開進阿富汗,只用了3個半小時就控制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在蘇聯還為自己的勝利沾沾自喜的時候,不曾想蘇聯正在將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淵。

攻下喀布爾之後,在蘇軍的強令要求下12萬阿富汗政府沒做任何抵抗就向蘇軍投降了。之後蘇聯扶持了一個阿富汗的傀儡政權,勃列日涅夫本以為阿富汗戰爭就此結束了,不曾想事情才剛剛開始而已。


1980年美國率先行動,向阿富汗的抵抗武裝援助3000萬美元。為了阻止蘇聯向印度洋方向擴張,美國聯合北約盟友和其它穆斯林國家向阿富汗抵抗武裝提供援助。甚至還專門研究了各種剋制蘇軍的新式武器,各種重型裝備源源不斷的輸送到阿富汗。阿富汗的抵抗武裝一夜間,鳥槍換大炮。

而且西方還派出了大量的軍事人員,協助阿富汗抵抗武裝訓練新兵,教授武器。加上長期的實戰,使得阿富汗抵抗武裝擁有了不遜於正規軍的戰鬥力,從而導致了蘇軍在阿富汗傷亡人數直線上升。
此外,由於阿富汗


地形複雜,山地廣佈,使得蘇軍的機械化部隊很難有效發揮其作戰效力。特別是到了山區,優勢更是變成了劣勢。阿富汗抵抗武裝靈活有效的游擊戰,使得蘇軍疲於應付,這就是開坦克的不如騎毛驢的。

特別是到了山區,蘇軍引以為傲的裝甲洪流更是成了活靶子。使得蘇軍不得不放棄裝甲坦克,選擇步行,但是習慣大兵團作戰的蘇軍又怎麼可能是這些“游擊戰專家”的對手呢!被虐也實屬正常,這個歷史早就證明了。

蘇聯在阿富汗政策的失敗也是導致蘇聯傷亡如此重大的原因。蘇聯一開始天真的以為搞定阿富汗中央政府就搞定了一切,不曾想阿富汗屬於部落聯盟政體。這些部落聯盟首領才是阿富汗真正的實權派,蘇聯一去就推行共產主義政策,徵收人家土地,能不跟你玩命嗎?最終導致蘇聯越打人越多,到了1986年,抵抗蘇聯的武裝人員已經超過了30萬。

最終戰局搞得一團糟,蘇聯卻死要面子,遲遲不撤軍,最終結局早就超過了蘇聯人的想象。蘇聯先後在阿富汗戰場投入了150多萬軍隊,軍費開支高達460億盧布,當年的盧布可跟現在的廢紙不一樣,那時盧布比美元還貴呢。
除了正常的戰鬥減員以外,還因為阿富汗惡劣的自然環境
,在10年的戰爭中,使蘇軍非戰鬥減員達到了驚人的41.6萬,其中大多數都是因為患上了傷寒熱、瘧疾、瘟疫等疾病。

因為阿富汗戰爭元氣大傷的蘇聯,終於在1989年的一片動盪中開始撤軍,恐怕這也是戈爾巴喬夫為蘇聯做的最對的一件事吧!


環球視野觀




蘇聯解決掉阿富汗通過政變上臺的反蘇阿明政權只出動了5000餘人,以點穴式的特種作戰形式空降5000餘兵力到喀布爾,佔領阿富汗首都政府機關並打死反蘇的政變領導人阿明。

奪取了阿富汗首腦機關後,在蘇聯大兵壓境的軍事威脅下,阿富汗軍隊幾乎沒有抵抗而投降。蘇聯扶持了傀儡政權統治阿富汗,可以說,蘇聯入侵阿富汗既輕鬆又經典,可以作為戰爭教科書。

但是佔領容易治理難,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不輕鬆了。阿富汗政府投了降,但是人民並沒有投降,最重要的是蘇聯的阿富汗行動是一個非正義的擴張行動,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聲討和反對。阿富汗被蘇聯拿下後,阿富汗人民立即揭竿而起,成立了形形色色的各種武裝組織,在阿富汗全境反抗蘇聯的統治,並得到了巴基斯坦等鄰國的全面支持。



美國李根政府派出情報人員作為總統特使到阿富汗支持各武裝組織的抵抗運動,給予了經濟、武器上的支持。特別是單兵防空導彈、火箭筒等殺傷力打且便攜的武器。給蘇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基地組織、塔利班等後來影響了阿富汗甚至世界局勢的武裝組織就是在那個時候美國的支持下壯大起來的。所以蘇聯不是在跟阿富汗游擊隊作戰,而是跟世界上經濟、軍事都很發達的多國代理人在作戰。

在阿富汗複雜的地形、彪悍的民風、以及源源不斷的經濟、武器支持下,蘇聯在付出了慘重代價下輸掉了阿富汗戰爭。



謝金澎


時間來到1979年,在12月24日聖誕節這一天,蘇聯突然派兵入侵阿富汗,當時阿明控制的阿富汗政府軍基本上沒有任何抵抗,大部分繳械,歸順了蘇聯扶植的傀儡政權。

蘇聯的入侵行為很快招致了國際社會的一直譴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對蘇聯實施經濟制裁,並且大量援助阿富汗境內的抵抗力量。1981年裡根擔任總統後更是加大了對阿富汗的援助,不過這些武器援助很大一部分在美國入侵阿富汗的時候用在了美軍身上。

除了西方國家,蘇聯的入侵也引起了諸多阿拉伯國家的反感,沙特,埃及等國家紛紛向阿富汗伸出援手。

在多方援助下,阿富汗境內的反對勢力不斷壯大,在蘇聯佔領阿富汗的九年時間內,反抗從未停止,蘇聯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耗費了數百億盧布,累計傷亡5萬餘人。題目中41萬的數字估計包括生病和因戰爭造成的心理創傷。


一點點歷史


這個說法太過傳說了,過分誇大了,蘇軍在阿富汗的損失並沒有那麼大,根本就沒有40萬的,這已經超出了數據實際出動兵力的總數。按照後來發蘇軍公佈的資料顯示,從79年到89年,全面撤軍止,蘇軍戰鬥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非戰鬥減員的數量也不少,但是完全為生病問題,實際的傷亡數字遠遠比想象的要少許多。

如果按照月或者按年來劃分的話,蘇軍損失並不算很大,傷亡率相當低了,作戰損失遠低於非戰鬥損失,對蘇軍來說,真正的問題不是傷亡多少,而是戰事沒完沒了。

蘇軍實際上面臨著一場游擊戰,在1979年以前,阿富汗就存在著大量反政府游擊隊,那時阿富汗政府尚能壓制住他們,沒成什麼氣候,但是隨著蘇軍入侵,游擊隊由小變大,成了反蘇主流,他們對蘇軍造成的困擾,不是能造成多大的損失,而是他們不斷找麻煩,讓蘇軍陷入戰爭泥潭中。

蘇軍在戰術上可以取得任何勝利,幾乎沒有攻佔不了的目標,沒有打敗不了的對手,但是任何戰術上的勝利都無法徹底的消滅游擊隊,蘇軍根本無法在阿富汗投入絕對優勢的兵力,通常只能保持10萬人的駐軍規模,在戰略上陷入了不斷的消耗戰之中。

阿富汗的民風以及地形等對蘇軍非常不利,這與後來美軍所遭遇的情況幾乎如出一轍,作戰實際上就是一種消耗,最終美蘇都承受不了長期的消耗,只能撤軍了事。


麥田軍事觀察


蘇聯佔領阿富汗全境這個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準確來說,蘇聯只是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而且時間並不是兩天,而是用了七天時間。傷亡數字也有問題,蘇軍在阿富汗的總兵力維持在10萬人左右,最高兵力12萬。根據蘇聯公佈的數據,蘇聯死12000多人,傷35000多人,還有數百人失蹤。不過生病的很多,由於生病失去戰鬥力的超過了40萬人。

蘇聯採用的是突襲的方式,就跟當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如出一轍。蘇聯原本以為接下來只需要鎮壓幾個小暴動即可,但是他們沒想到阿富汗跟捷克斯洛伐克是完全不一樣的國家。此後將近10年的時間裡,蘇軍的作戰形式以及自身落後的後勤與指揮,最終導致了巨大的傷病。

一、游擊戰的汪洋

阿富汗這個國家嚴格來說算不上一個現代國家,政府只能控制首都喀布爾和一些大城市。龐大而落後的鄉村掌控在部落首領的手中。蘇軍突襲成功後,控制的也只是一些大城市和交通幹線。蘇軍實際控制的阿富汗領土只有30%,剩下的70%全部在抵抗組織控制下。阿富汗全國3萬個村莊,其中2.2萬個被抵抗軍控制。226個縣鎮中,抵抗組織完全控制了76個,部分控制了143個。

有名號的抵抗組織就有幾十個,總兵力大概有3萬人,後來達到了10萬人。最主要的抵抗組織為設在巴基斯坦的七黨聯盟和設在伊朗的八黨聯盟。這些抵抗組織接受了美國、沙特等國的大量資金和武器資助以及人員培訓。

(阿富汗抵抗組織)

蘇軍因此陷入了游擊戰的汪洋大海。戰爭的形式主要有三種。

1交通線作戰。

抵抗組織首先攻擊的是蘇軍的運輸線。由於無法有效控制廣大鄉村,蘇軍的運輸線非常脆弱,一旦被攻擊,往往很難有還手之力。運輸部隊本身戰鬥力相對也弱,因此一旦被攻擊,傷亡就會很慘。

2反掃蕩作戰

蘇軍當然不會坐視抵抗組織襲擊,針對反政府武裝發起了大規模的掃蕩。蘇軍擁有火力優勢,有大量的直升機,轟炸機,裝甲車和火炮。但是在掃蕩時,蘇軍的火力優勢被阿富汗的地形給抵消了。阿富汗不僅多山,而且海拔很高,掃蕩作戰經常發生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蘇聯的武器並不能適應高原,T64坦克和步兵戰車爬不到那麼高的地方,直升機性能也大受影響,火炮更是無法在山地部署。蘇軍在山地作戰中,幾乎是用輕武器跟抵抗組織作戰。相比之下,抵抗組織不僅熟悉地形,而且輕武器的性能也好過蘇軍。他們裝備了大量的單兵防空導彈、迫擊炮、大口徑重機槍和火箭筒。也就是說蘇軍在清剿時,很難徹底消滅抵抗組織,而且常常被伏擊,導致傷亡大增。

3襲擊城市

由於得到西方和阿拉伯國家的資助,抵抗組織發展迅速,有力量對蘇軍控制下的城市發動攻擊。蘇軍無法有效兼顧多個城市和交通線,被攻擊時常常是倉促應戰。而阿富汗政府軍士氣低落,戰鬥力很弱,而且很容易被抵抗組織滲透,完全不可靠。

(被伏擊的蘇軍車隊)

二、僵化的指揮

蘇軍的指揮體系一直被人詬病,在二戰時期,蘇軍的指揮體系就面臨著臃腫和官僚主義的困擾。在阿富汗戰場,蘇聯針對阿富汗的地形,有效改善了戰術和武器的使用,並且取得了成效。但是蘇軍指揮體系的臃腫和官僚主義沒有任何改善。

蘇軍沒有針對阿富汗的長期作戰計劃,每個月按照國防部的月度計劃進行。遠在後方的國防部根本不瞭解戰場的具體情形,元帥們意見不統一,導致計劃本身下達很拖沓,有時還自相矛盾,前線作戰部隊無所適從。

此外,在阿富汗的蘇軍指揮機構重疊,一個集團軍有自己的司令部,但同時蘇聯方面的土耳其斯坦軍區司令也來指揮作戰,而國防部也派了一個作戰組。蘇聯的高官們也不時飛過來指點兩下。比如莫斯科軍區司令阿烏舍夫大將視察前線,他不關心戰場問題,卻整天在軍營糾纏內務問題,指責士兵床鋪不夠整齊等。

這種指揮下,蘇軍往往反應遲緩,甚至造成無謂的傷亡。

(蘇軍炮兵陣地)

三、糟糕的後勤

山地作戰,環境惡劣,蘇軍後勤保障很糟糕。由於計劃經濟體制和官僚主義,蘇軍所有的食物都是從國內輸送,軍隊禁止士兵從阿富汗當地獲取食物,尤其是新鮮蔬菜水果。在山地中行軍的士兵,除了揹負武器彈藥,還需要揹負給養。這些從蘇聯國內送過來的食物,不僅質量低下,有很多甚至過期腐爛了。士兵們根本得不到足夠的營養保障,傷病員也很難及時送下山。而運送給養的直升機一方面受到高原限制,另一方面受到抵抗組織的防空導彈威脅,無法提供有效的保障後勤。

惡劣的環境加上糟糕的後勤,導致了疾病流行,甚至出現了整個師從上到下全部得病喪失戰鬥力的現象。起初蘇軍有抽調中亞的士兵,他們的體質更加適應阿富汗的環境,但是由於宗教信仰問題,這些中亞士兵很容易被滲透。蘇軍不得不依賴其他地區的士兵。

(負擔沉重的蘇軍士兵在山地行軍)

戰爭的持續惡化,疾病流行加上後勤不力,導致士氣低落,隨之就帶來了軍紀的敗壞。士兵為了食物開始偷竊搶劫,軍官們也翫忽職守。這種現象更加導致了阿富汗人民的反感,使得更多的阿富汗人投向了抵抗組織。


迷蝶夢文史社


提問有點不靠譜,蘇聯在阿富汗損失兵力只有5萬多人,沒有40多萬。

阿富汗是靠近伊朗的一箇中亞國家,舉國信奉伊斯蘭教,該國民風彪悍,民間部族士兵戰鬥力十分的強悍,使得多個西方國家在這裡折戟而還,號稱“帝國墳場”。

1979年的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也沒有逃過這一定律。從1979年戰爭開始,到1989年戰爭結束,蘇聯在阿富汗戰場上損失慘重,在佔領的十年時間裡,蘇軍部隊損失超過5萬人,國內軍事開支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最後不得不被迫宣佈戰爭失敗而撤離。而蘇聯在阿富汗戰場上的失敗,也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導火索。

那麼蘇聯為什麼會在十年的時間裡損失慘重呢?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歸結為以下幾點:

1、阿富汗地形複雜,國土都是由大量的山地和溝壑構成,並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兵團作戰。

阿富汗地形多山,其國土除首都喀布爾以外,大部分面積都是以高原和山地為主,這就意味著,蘇聯的機械化快速部隊,在阿富汗很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事實上蘇軍在阿富汗的機械化部隊,很多時候都無法離開主要城市的範圍,只要一進入山區,就會隨時面臨來自部族游擊隊的打擊,變成一個個鐵棺材。

阿富汗游擊隊

2、阿富汗是一個部族制國家,國內由大量大大小小的部族構成,且部族民兵戰力強悍,讓蘇軍倍感頭痛。

蘇聯是一個反宗教國家,即其國內所有的宗教都受到來自政府的壓制,這也意味著伊斯蘭教在蘇聯也處於受到壓制打擊的狀態。因此信奉伊斯蘭教的阿富汗部族武裝,對於來自蘇聯的軍事部隊非常的仇視。

由於這些部族武裝熟悉地形地貌,因此在面對蘇聯軍隊時,往往並不直接對抗,而是使用騷擾戰術和游擊隊戰術,讓蘇軍持續不斷的失血。

蘇軍在擊垮原阿富汗阿明政權時,只花了1天時間,出動了5000名特種部隊士兵,就搞定了這件事情。但是在後來的十年裡,蘇軍卻累計出動了約150萬人,在阿富汗國內作戰,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阿富汗國內的部族游擊隊以及來自國外的“聖戰者”實在是太多,最終讓蘇聯軍隊流盡了鮮血。

塔利班

3、蘇軍在入侵阿富汗期間,面對不僅僅是阿富汗人,也還有美國人。

美國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時,幫助阿富汗部族武裝進行軍事訓練,並向這些部族武裝及來自各國的“伊斯蘭聖戰者”提供大量的軍事裝備。

比如在阿富汗赫赫有名的學生軍武裝“塔利班”,就是當初美國情報軍事人員一手訓練出來的。另外被美國後來宣佈成為恐怖組織的本.拉登“基地”組織,也是由美國情報機構一手訓練出來的,此外還有其他的軍事組織。

正是由於美國對這些部族武裝進行了大量的軍事訓練,以及向他們提供先進的美式裝備,導致蘇聯在十年裡,被阿富汗游擊隊打的收尾難顧,損失慘重,最後不得不被迫從阿富汗戰場中撤離。

蘇聯入侵阿富汗,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

阿富汗在這場戰爭中,雖然趕走了侵略者,但是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十年時間裡,有130多萬人喪生,5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

戰爭中,蘇軍雖然擁有大量先進武器,但由於進行的是非正義戰爭,因此受到國際社會和蘇聯人民強烈反對;阿富汗人民抵抗力量雖然在兵力兵器等方面處於劣勢,但由於是正義戰爭,因此受到廣大人民擁護和國際社會支持,部隊士氣高昂,並最終迫使蘇軍撤離國土。


落下m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前蘇聯發動了隊阿富汗的侵略戰爭,僅用三個小時就控制了阿富汗。可就是這樣一場戰爭,使當時的世界第二強國,深陷戰爭泥潭。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徹底拖垮前蘇聯這個巨無霸。九十年代初,前蘇聯一夜之間解體。


前蘇聯侵略阿富汗後,遭到了整個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除對其進行經濟制裁外,開始向阿富汗反對派武裝提供大量的援助。美國率先向阿富汗反對派提供了三千萬美元援助,各種武器通過巴基斯坦,源源不斷的送到反對派武裝手中。

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前蘇聯共投入150萬兵力,可反對派是越大越多,最高是發展到10萬人的反對派武裝。前蘇聯付出了140多億盧布,41萬多人傷亡的代價。其中有5萬人是戰鬥傷亡,其餘的都是非戰鬥傷亡,多數是染病而致傷亡。

那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遭到了全世界的反對,而阿富汗反對派卻受到世界各界的援助。才使得前蘇聯難以全身而退,遭受了巨大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