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騎馬坐轎到公交地鐵,我們走過了多少歲月

從騎馬坐轎到公交地鐵,我們走過了多少歲月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是杜牧《過華清宮》詩中的一句。

讀到這句詩,我們的腦海中不由地就會閃現出一個場景來:

一匹青鬃白馬,昂首揚蹄,遠遠地飛奔而來,然後裹挾著一股混合著泥土青草和馬糞味兒的疾風,從我們身邊忽地一閃而過,順著一條沒有盡頭的土道絕塵而去……

馬,在唐代,是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不管是日常出行還是長途遠足,無論是傳信遞物還是行軍打仗,基本都離不開它。

因為它快!在古代所有的交通出行方式中,騎馬應該是最快的一種。

既然說到這裡,小編想和習慣了公交自駕、高鐵飛機的大家夥兒一塊兒聊聊古代的那些個交通工具。

在中國古代,那時的出行主要依靠馬、驢、牛等牲畜以及車、輦、轎、船等工具。

我們先來說牲畜。

中國古人使用牲畜出行的歷史很早,《周易》的“隨卦”已有記載:“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東漢光武大帝騎牛得天下。“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

南唐後主李煜在《望江南•多少恨》詞中曾描述過當年江南金陵城內人們乘車騎馬的盛況:“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

馬和牛在中國使用很早,而驢、騾是在漢朝時才引入的,但民間騎驢最多。因為驢比馬廉價。

劉秀當年讀書時還和同學一起買驢出租“勤工儉學”。《東觀漢記》:“(劉秀)隨其叔父在蕭,入小學。後之長安,受《尚書》於中大夫廬江許子威。資用乏,與同舍生韓子合錢買驢,令從者僦,以給諸公費。”

杜甫詩云:“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

李賀《苦晝短》:“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

陸游一人的“騎驢詩”就有幾十首,如《遣興》:“前歲峨冠領石渠,即今山市醉騎驢。”

宋王欽若等人編修的《冊府元龜》記載,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京兆府上奏:“兩京之間,多有百姓僦驢,俗謂之‘驛驢’,往來甚速,有同驛騎。”

從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出,當時以馬、驢作為代步工具已經非常普遍了。

清顧炎武則在《日知錄》中稱:“嘗考驢之為物,至漢而名,至孝武而得充上林,至孝靈而貴幸。”

從騎馬坐轎到公交地鐵,我們走過了多少歲月

當然,馬因為快,所以更受歡迎。

騎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但逐漸為平民百姓所接受,當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至唐代騎馬之風盛行,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騎馬高手眾多,由於不少詩人好建功立業,和馬有關的詩作數不勝數,如李白、岑參等。

《詩經: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詩經:東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木蘭詩》:“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李白《廣陵贈別》:“繫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

岑參《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此報平安。”

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

杜甫《哀江頭》:“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天,一箭正墜雙飛翼。”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馬,通常按照用途分為三種:日常騎行、驛馬和戰馬。

驛馬和戰馬都屬於官用馬。

驛馬是用來傳遞軍情、官方文書或信函的,對馬的速度和耐力有一定的要求。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咸陽為中心,修築了貫通全國的馳道和直道,各地設立統一的驛站,以方便傳達命令和傳輸軍情,自此歷代均有驛站。一直到清代洋務派在全國設立郵局之後,才逐漸取消了“飛馬傳書”之傳統。

林則徐《驛馬行》:“生初當乏颯爽姿,可憐郵傳長奔馳。昨日甫從異縣至,至今不得辭韁轡。”

戰馬比驛馬的要求更高,必須經過嚴格的挑選和專業的訓練。其中西域出產的汗血寶馬是最好的戰馬。

戰馬大規模投入作戰始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漢武帝時遠征匈奴、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西征東歐……戰馬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立下了汗馬功勞。

項羽《垓下詩》:“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冰凝。”

在我國,戰馬騎兵一直到80年代中期,之後,軍隊由摩托化和機械化代替了騾馬化,騎兵作為一個兵種才被取消。

從騎馬坐轎到公交地鐵,我們走過了多少歲月

我們再來說說車。

古代的車主要分人力車和畜力車兩大類,其中畜力車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

乘車出行先秦時已很普遍。

楚國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詩經:氓》:“自我徂爾,靡有朝矣。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最早的車多是官用,即所謂“公車”或“官車”。

大夫級別乘坐的車叫“軒”,曲轅,車廂前高後低、有帷幕,車身以獸皮裝飾叫“皮軒”,魚皮裝飾的叫“魚軒”或“夫人車”。諸侯乘坐的車叫“路車”,一般是四馬或五馬駕車。

墨子《公輸》:“荊之地,方五千裡,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與敝輿也。”

《陌上桑》:“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

天子乘坐的車叫“駕”,為六馬車。

古代帝王出巡,“駕”前有道車5輛,遊車9輛,以顯“九五”至尊,兩邊有儀仗隊和侍衛隊伍。

司馬相如《上林賦》:“於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獵。乘鏤象,六玉虯,拖霓旌,麾雲旗;前皮軒,後道遊。孫叔奉轡,衛公參乘,扈從橫行,出乎於四校之中,鼓嚴簙,縱獵者。”

從騎馬坐轎到公交地鐵,我們走過了多少歲月

後來,民間用車也多了起來。

東漢桓譚《新論•譴非》:“楚之郢都,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

宋丁昇之《婚禮新編校注•婚禮》:“婿至婦氈車後之右,舉簾以俟。”那時的新媳婦坐氈車,前來迎娶的新郎要站在車邊,把車簾掀起來。

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記載,他在杭州看到“街車”往來馳騁。頂上有蓋,四周掛有綢幔,能容六人乘坐。這種街車屬於車行,“那些喜歡遊樂的男女常常僱它代步。”

到明清時,這種車改進為“轎車”:裝有兩個輪子,用馬或牛拉,有帶窗子的車廂,前後或左右開門,可坐兩人或多人。

另外還有一種專門在軍隊作戰時乘用的車,叫“戰車”。戰車以乘為單位,有大小之分。春秋時期的戰車是方形的,大約寬3米,駕上馬車後,主長也是3米左右,一輛戰車約佔9平方米的路面,一般乘坐3人。每輛戰車配備士兵75名,“千乘之國”則有士兵75000人。

《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佳鷹揚。”

《大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下來,我們再聊聊轎子。

人常說“騎馬坐轎”,可見轎子在古代也是一種應用很廣泛的交通工具。

據考證,轎子最早出現於魏晉時期,是在輦車的基礎上發明的,是去掉了輪子、“人荷而行”的輦車。

到唐宋時,乘轎出行已很普遍。

宋楊萬里 《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暖轎行春底見春,遮欄春色不教親。急呼青繖小涼轎,又被春光著莫人。”

轎子在當時也叫“簷子”,一般由2人、4人、8人抬著。

8人抬的大型轎子,即所謂的“八抬大轎”,是官宦或有錢人乘坐的。

古代娶親租用轎子興起於北宋,娶親用轎子也被稱為“花簷子”,明清時稱“花轎”。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民俗》:“至迎娶日,兒家以車子或花簷子發迎客引至女家門,女家管待迎客,與之彩段,作樂催妝上車簷……”

司馬光《書儀•婚儀上》:“今婦幸有氈車可乘,而世俗重簷子,輕氈車。”

一直到民國時期,民間都喜歡乘轎子出行,那時的轎子類似於今天的“TAXI”。

1919年2月《申報》刊載,當時蘇州城有方便乘坐的“藤轎”1200乘,租用時以一里為站,每站60文,而講究一點的“呢轎”租費為每裡3角。

從騎馬坐轎到公交地鐵,我們走過了多少歲月

大家說道旅途感受時常用“舟車勞頓”來形容。

那麼,我們最後就說說這個“舟”。

乘舟出行遊玩古已有之。

《詩經: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詩經:大明》:“文定厥祥,親迎於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白居易《湖上夜飲》:“郭外迎人月,湖邊醒酒風。誰留使君飲?紅燭在舟中。”

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楊萬里《甯橋小渡》:“橋壞仍泥滑,舟橫隔水呼。岸頭危徑窄,轎子莫人扶。”

如果舟掛上帆,則可遠距離航行。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張繼《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韓駒《夜泊寧陵》:“汴水日馳三百里,扁舟東下更開帆。”

從騎馬坐轎到公交地鐵,我們走過了多少歲月

古代,用於水戰的船也叫作“樓船”,分為上下兩層,下層供船工馭船之用,上層供甲冑之士專用,便於遠距離航行。

秦時已有樓船,漢代時,其規模、形制均較秦時大得多,是當時重要的戰船船型。

公元42年,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曾率有大小樓船兩千艘,戰士兩萬餘人,可見漢代樓船軍規模之大。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陸游《書憤五首·其一》:“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當然,有的“樓船”是用來旅遊的,相當於今天的“遊輪”。

明張岱《陶庵夢憶西湖七月半》:“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傒,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

天子所乘的船叫“龍船”或“龍舟”。

《剪燈新話·滕穆醉遊聚景園記》: “煙銷鳳蓋,波浸龍船。”

元柯丹丘《題趙子昂詩卷三十韻》:“江漢龍船下,東南王氣收。”

隋煬帝多次巡遊江都,隨行的船隊達數千艘,同行的后妃、宮女、僧侶、道士、官兵共計20餘萬,僅挽船的就有8萬多人。

從騎馬坐轎到公交地鐵,我們走過了多少歲月

宋代以後有了指南針,造船技術更先進,船隻可以出海,遠航。

明代鄭和下西洋時船隊最大的船長44丈,寬18丈,裝有12帆,可乘坐1000多人,堪稱當時海上的“巨無霸”。船隊最遠曾到達了東非、紅海和美洲。

今天,舟馬車轎,它們承載著炎黃子孫和華夏文明走過了幾千年的煌煌歲月。隨著現代交通工具如汽車、高鐵、輪船、飛機的相繼問世,舟、馬、車、轎已經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人們出行進入了更加高速便捷的時代。

對於在一個城市工作生活的現代人來說,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有共享單車、自駕、公交和地鐵。其中由於地鐵的便捷、高效,尤其是一出門到處堵堵堵的鬧心交通狀況,大部分上班族更願意選擇乘坐地鐵。

每天乘坐地鐵上下班的大家夥兒應該留意到,在每列地鐵的每個屏蔽門上都有一個編號。

這個編號有什麼用呢?

從騎馬坐轎到公交地鐵,我們走過了多少歲月

你可以在上車前查一查換乘站出口對應的屏蔽門號,從而選擇相同編號的屏蔽門上車,下車時便可快速換乘、出站,省出寶貴的幾分鐘,讓你打卡簽到時更從容;或者,在你內急時能夠快速找到廁所,在你接站時更容易和親朋好友碰頭!

從騎馬坐轎到公交地鐵,我們走過了多少歲月

功能就是這麼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