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父親的手,我想再牽一次

王勃:父親的手,我想再牽一次

公元673年,大唐交趾縣(今越南河內一帶),

早在秦漢時期,交趾就是百越轄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也是帝國版圖最南端的地區,

由朝廷派出的新任縣長王福疇,經過4個月的長途跋涉,終於到任,

王福疇是山西人,成年後主要在首都長安一帶活動,從未到過長江以南,

可是這次,他卻不得不趕到4000裡之外履職。

交趾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陌生的,

陌生的語言、陌生的飲食、陌生的植物,就連人的長相都是陌生的,

但最可怕的還是瘴氣。這是一種北方人談之色變的有毒氣體,因森林裡動植物大量腐爛而生成,又因高溫而廣泛傳播,

儘管已經做了精心準備,但王福疇還是大病一場,

換了幾家醫院,查來查去,不知道是什麼病,

都說王大人過於疲勞、水土不服,需要好好休息。

……

對這個京城來的幹部,人們充滿了好奇,

《交趾縣誌》很清楚地寫著,從來沒有一個人,會從終南山那麼遙遠的地方調來交趾,

這個平常經常微笑著的王縣長,其實並不普通,

他擔任過大唐司功參軍,雖然官位不高,只是正七品,縣處級,但分管的工作很多,包括幹部考核、祭祀禮樂、選舉表疏、醫筮喪葬,對了,還管學校,

也就是說,他集多重角色於一身,既是組織部長、教委主任,還是禮賓司長;

明眼人還會告訴你,王福疇所任職的雍州,東望長安,西扼秦隴,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是真正的京官,

王福疇完全勝任這份工作,他酷愛讀書,為人低調,沒有不良嗜好,

跟他那群星璀燦的家族相比,他甚至顯得有些平庸了,

他的叔父,你一定聽說過,那是寫出過刷屏級作品《野望》、平常能喝五斤白酒的初唐著名詩人王績;

沒聽說過?那也沒關係,因為他的兒子更有名,你肯定知道——王勃,

就是那位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等千古名句的大詩人,

而朝廷這次對王福疇同志罕見的貶謫,就跟王勃有關。

王勃:父親的手,我想再牽一次

貶謫,是皇帝們懲罰大臣的重要方法之一,

到了唐代,更是被頻繁使用,

所謂貶謫,就是官吏被降職,並派到遠離京城的地方,

那些地方,雖然也是帝國的國土,但往往人煙稀少,經濟欠佳,土匪出沒,很難招商引資,

總之,貶一個人,表達了皇帝的基本態度:有多遠,滾多遠,眼不見心不煩,

這對那些可憐的讀書人而言,既是一場政治悲劇,也是對身心的巨大考驗,

因為,大多數讀書人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往往經不過生活和內心的雙重磨難,

被貶之後的命運,絕對是凶多吉少,

以古代緩慢落後的交通運輸能力,有的人還沒到任,就身染惡疾而亡,即便身體硬朗,也很難保證不遇到土匪,

所以,不少遭貶的幹部臨行前,都要擺幾桌酒,跟家人親友喝幾杯,有的還含淚寫下遺書,

著名詩人韓愈就更悲觀了,他很嚴肅地囑託後輩,一定要準備好給他收屍(好收吾骨瘴江邊),

有唐一代,確實有不少官員經此磨難而亡,

知名的,有上官儀、李嶠、蘇味道(蘇軾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還有宋之問、柳宗元、李德裕等等,

不知名的,就更多了,

像大詩人劉禹錫那樣,被貶到湖北四川一帶長達23年,刷新中國文人遭貶最長時間紀錄,且仍能保持每天笑嘻嘻的幹部,是極其極其罕見的,

……

官員們被貶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最常見的有三種,

第一種,當事人與皇帝的政治主張不同,還特有骨氣,不願意說服自己保持一致;

第二種是最常見的官場鬥爭以及被告黑狀;

最後一種,就是親友犯事,遭到株連,

王福疇就是因為他的三兒子王勃犯事,而被株連的。

王勃是中國古代文壇最罕見的天才,幾乎沒有之一,

俗話說,成名要趁早,但像他那麼早的,目前還沒發現。

5歲,當其他小朋友開始認字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寫詩了;

9歲,讀顏師古《漢書》,出版《指瑕》十卷,指出顏老師著作的錯誤之處;

10歲,當其他小朋友開始學著寫詩的時候,很多地方已經發現他的盜版詩了;

11歲,對醫學產生深厚興趣,並拜著名醫生曹元為師,在短短一年時間裡成了一名了出色的醫師(如果不鍾情詩文,也許又是一個大醫學家);

14歲,即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他直接給宰相劉祥道寫信,毛遂自薦;

16歲,當其他同學開始有志於學,想報效偉大祖國的時候,他已經通過制科考試,成了大唐最年輕的公務員(朝散郎,一個閒職)。

就是那次科舉考試,讓他獲得了大唐人事部處長皇甫常伯的賞識,

就連挑剔的《舊唐書》,對他也不吝讚美,“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

還有比這更牛更快的嗎?答案是沒有。

18歲,王勃認識了他一輩子最好的朋友老杜,

當老杜到四川去工作的時候,他頗為不捨,才情勃發,寫了一首送行詩,

據說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送行詩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讀完,已經開始深深佩服這個唐朝青年,

天才,請收下我的膝蓋!

王勃:父親的手,我想再牽一次

真正的天才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老天都會嫉妒,想方設法讓他們坎坷,

王勃短暫的一生,處事疏闊,缺少謀略,又鄙世傲物,令他犯下兩個低級錯誤,

第一次是發生在公元668年的“鬥雞事件”,當時13歲的沛王李賢(高宗與武則天的二兒子)很喜歡王勃,邀請他到王府當編撰,有事沒事寫點文章,為奢華枯燥的生活做些點綴,

眾所周知,在唐代,宮廷女子愛打馬球、盪鞦韆,而民間盛行鬥雞,

沛王與弟弟李顯偷偷約定鬥雞,並讓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

文章寫得太好了,大家爭相傳看,很快被轉發到唐高宗李治的手機上,

高宗認為這是在挑撥二個兒子相爭,馬上把王勃趕出了王府,

才18歲的王勃,第一次仕途就這麼草草結束了。

如果說第一次還情有可原,那第二次就更草率更致命了,

離開王府後,王勃遍遊天下,3年之後(公元671年),他又回到長安,

畢竟,他深受祖父王通的影響,渴望功名,希望濟世,

當時,他的朋友凌季友推薦他擔任虢州參軍(參謀及幕僚),他欣然應允,

上任不久,他同情一個叫曹達的罪奴,便將他藏到自己家裡,後來怕走漏風聲,居然殺死了曹達,

也有人說,因為王勃恃才傲物,為同事所妒,故設計構陷,

總之,天才王勃成了死囚王勃,

雖然遇到朝廷大赦,沒被處死,王勃也失了公職,並連累父親王福疇被貶。

王勃:父親的手,我想再牽一次

認識王勃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大孝子,

每次家裡人分水果,他總是拿最小的,把最大的那個送到父親面前,

那個時候,父親總喜歡牽著孩子們的手,在後花園散步,

開心的笑聲,屢屢在王家迴響,

王福疇有6個兒子,分別取名王勔、王勮、王勃、王助、王劼、王勸,

這幾個年輕人,個個有才華,有想法,

王勃是老三,這樣的排行,很容易被家長忽視,

但王勃就是有辦法,讓父母對他高看一眼,

一次飯後,父親忽然嚴肅地問兒子們——

“你們的名字裡都有一個力字,知道為什麼嗎?”

“為了寫出來整齊好看,”大哥王勔回答,

王福疇搖了搖頭,

“活字典,活字典,帶著我們一起練,”老四王助說,

王福疇親切地摸了一下王助的腦袋,說了一句“傻孩子”,

這時,王勃站起來回答說,“君子勞心,小人勞力。您是要我們什麼時候都要有同情心,想著那些勞力的民眾,不要以君子自居吧?”

聽到這個答案,王福疇不由得點頭擊掌,開懷大笑,

對於這個聰慧的兒子,他不偏愛都不行,

即使因為他而被貶,也從來沒有埋怨過兒子,

可是對王勃而言,對父親的歉疚和自責,始終貫穿自己的餘生,

在他的作品《上百里昌言疏》中,這種心情一覽無遺——

“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此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

上元二年(675年)秋天,25歲的天才從洛陽出發了,

沿運河南下,再至淮陰、楚州、江寧,換了無數次車,無數次船,

次年春夏,天下著微微細雨,王勃已經站到交趾縣衙的門口,見到了一臉驚詫的王福疇。

這是2年來,王福疇第一次在異鄉見到最親的人,

家人是他一直堅持的理由,

因為信念,所以堅持。

那條從北向南的路,他曾經走過,走得特別艱難,

可以想象,兒子這一路,一定也吃了不少苦,

“父親的手,我已經很久沒牽了,”滿面是淚的王勃說,“現在我想再牽一次!”

屋外曾經令人討厭的、連綿數十天的陰雨,忽然變得那麼浪漫,那麼溫情。

喜歡的朋友可以添加關注哦,小編會定時給大家更新精彩的內容,並且會在粉絲中抽取粉絲髮送一些福利。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

王勃:父親的手,我想再牽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