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里的龍真實存在?考古學家:2億年前的恐龍

許多人認為,龍是神話傳說中的動物,也是黃帝創造出來的圖騰。但幾千年來,民間目擊龍的傳奇故事層出不窮,歷朝歷代的古籍中也有大量龍的記載。另外,《山海經》和一項考古發現證實,龍在2億年前真的存在過。下面,讓我們從《夢溪筆談》、《史記》和《拾遺記》等古籍記載,瞭解中國古代龍的故事。

《山海經》裡的龍真實存在?考古學家:2億年前的恐龍

中國神話 龍

《夢溪筆談》是北宋奇人沈括的製作,它記載了許多古代發明和科學知識。但在《夢溪筆談》中,也提到了“遼太祖射龍”的傳奇故事,沈括還曾經親自到過夜來山的“遠祖射龍廟”,見到過形似寶劍的“龍舌”。這個故事出現在《遼史》中,目擊者眾多,應該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故事。

據《遼史》的《太祖本紀》記載,公元920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內蒙古境內,發現天空中有一條十幾丈的黑龍。遼太祖認為有人以巫術謀害他,於是張弓射箭將黑龍射成重傷。黑龍逃出1千5百里,降落在吉林省黃龍府,落地後縮小為2尺。遼太祖命人截掉龍角和龍舌,將黑龍屍骨收藏在遼國府庫。

《山海經》裡的龍真實存在?考古學家:2億年前的恐龍

日本的真龍標本

後來金國滅遼,這件黑龍屍骨又被收藏在金國內庫。南宋禮部尚書洪皓出使金國時,曾親眼見到這件寶物。他在古籍《松漠紀聞》中提到:“龍尾、龍身猶在,龍角不知所蹤”。南宋學者元好問在《續夷堅志》中也提到,直到公元1214年初,金國遷都開封時,這件黑龍屍骨仍然在寶物清單之中。

晉朝王嘉的《拾遺記》中,提到了三皇五帝時期養龍的故事。書中寫道,在舜帝執政時,長江下游的南潯國捕獲了2條龍,作為貢品送給舜帝。舜帝特意建造了“豢龍之宮”,蓄積雨水來飼養龍,一直到夏朝時期仍然存在。

《山海經》裡的龍真實存在?考古學家:2億年前的恐龍

龍的傳說

《拾遺記》記載的不是神話,先秦古籍《左傳》也有類似記載。另外,百家姓中“董姓”的先祖是董父,他因擅長飼養龍,被舜帝賜姓為董,董氏家族因此得名“豢龍氏”。《史記》和《竹書紀年》中,都提到了“孔甲好龍”的故事。

在夏朝晚期,夏王孔甲在黃河、漢水之中,捕獲了2條龍,任命堯帝的後裔劉累負責飼養,封他的家族為“御龍氏”。後來有條龍死了,劉累將龍肉烹飪給孔甲享用。誰知孔甲上癮了,不斷要求劉累獻上龍肉,劉累只能逃到了魯國,改姓範。到商朝時,“御龍氏”被商王改封為“豕韋氏”。

《山海經》裡的龍真實存在?考古學家:2億年前的恐龍

山海經 神龍

如果說到龍的可信度,最大證據就是《山海經》。雖然幾千年來,《山海經》一直被當荒誕的神話故事。但近代專家普遍認為,《山海經》的研究價值無可比擬,它是記載上古時期歷史、地理和民俗文化的百科全書。

《山海經》之所以古老,是因為它的用語缺少形容詞。比如《山海經》在描述鸚鵡時,說它“像貓頭鷹,有人的舌頭,能說話”。又比如《山海經》中“六足、四翼、蛇身”的肥遺,其實就是蜻蜓而已。《山海經》只能以常見動物描述未知動物,比如“鴟目蛇尾”、“人面魚身”,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曲解,把普通動物當成妖怪。

《山海經》裡的龍真實存在?考古學家:2億年前的恐龍

恐龍化石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山海經》是以常見動物做形容詞,那麼“龍”為什麼能當形容詞呢?例如:“鳥身而龍首”、“龍身而鳥首”、“龍身而人面”、“龍首之山”和“龍首之神”……至少有幾十處之多。也就是說,在《山海經》作者的眼裡,龍和牛、馬、狗一樣,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動物,古人是親眼見過的。

許多人認為,龍是黃帝創立華夏部落時,才拼湊而成的圖騰。其實這種說法,早就被考古學打破了。考古學家在河南濮陽古墓發現的蚌殼龍,距今已經有6500年左右,龍的形象已經與現代類似。

《山海經》裡的龍真實存在?考古學家:2億年前的恐龍

新中國龍

1996年,貴州省安順市出土了幾件恐龍化石,距今約有2億年。令人吃驚的是,其中有一條與神話中的龍極其相似,而且長著兩根“龍角”,生物學家將其命名為“新中國龍”。這個考古發現說明,龍曾經是一種古生物,至於為什麼出現在中國神話裡,至今都是一個未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