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毫米!4000年前烧制,至今无法仿制的“蛋壳黑陶杯”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黑色的、酷似现代高脚杯的一个陶质酒杯,高20多厘米,最宽处直径9厘米。看上去似乎很不起眼,但仔细测量后让人大吃一惊。

这件黑不溜秋的杯子仔细观看,它黑中透亮,拿在手中温婉如玉,杯身光滑没有丝毫杂质,最令人叫绝的是,它只有0.2毫米的厚度。

0.2毫米是什么概念呢?相信大家都生病去医院打过针,最小的针孔是0.5毫米,还有鸡蛋壳也有0.5毫米厚,它比针孔和鸡蛋壳还要薄一半还多。

因为它比蛋壳还要薄,所以被冠名“蛋壳黑陶杯。”它不但非常薄,而且非常的坚硬,说它坚硬是因为它是43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东西。

0.2毫米!4000年前烧制,至今无法仿制的“蛋壳黑陶杯”

它出土于山东省日照市,也是黄河入海不远的地方。专家分析黑陶杯的原料是用黄河里最细的泥土,这种泥土从黄河上游开始,顺着黄河从西向东而来,经过亿万次的摩擦和碰撞,才能形成符合黑陶杯需要的原料。

经过专家的实地勘测,这个地方的泥不含沙。虽然不含沙但是里面还是有一些大的颗粒和其他杂质。那么问题就来了,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泥土中的杂质去除出去的呢?怎样留下全部都是小于0.2毫米的泥土呢?要知道那个时候别说是高密度的过滤网,就连青铜器也没有啊。

现在一些专家不借助现代化的工具,用了很多种过去的方法,根本筛不出来这么细腻的泥土,所以这是一个让人猜不透的谜。

0.2毫米!4000年前烧制,至今无法仿制的“蛋壳黑陶杯”

去玩过陶泥的朋友都知道,想把陶泥制成圆柱体或者圆锥体,必须要把陶泥放在高速运转的转盘上面,才能够均匀的拉胚,即使是这样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掌握器型的标准。

但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掌握酒杯的器型呢?因为泥土是很松软的,即使在有机器辅助的今天,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确。

我们见过很多的陶制品,包括汉代的的陶罐,但这些东西都比较厚重,相对好做一些。但这只杯子的厚度只有0.2毫米,在没有机械辅助,甚至连简单的工具都没有的4000年前,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不仅如此,黑陶杯中间的手柄部分还是镂空的,里面还有一颗泥丸,随着杯子的移动而滚动,发出清脆的响声,听着十分舒服。

0.2毫米!4000年前烧制,至今无法仿制的“蛋壳黑陶杯”

那么问题是他们怎样做出的镂空?又怎样把泥丸放进去的呢?(泥丸肯定要大于镂空的面积)据专家介绍,陶制品的烧制,温度要达到900度以上才行,我们现在家用反而蜂窝煤温度一般在600到700度左右。那么,4000年前的他们在只有树枝作为燃料,也没有保温材料的时期,怎样把温度提上去的呢?

曾经有一位多年烧制陶器经验的师傅,经过上百次的实验,他在不借助任何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烧制出了一模一样的黑陶杯,但是厚度却始终无法达到0.2毫米。

所以这种4000年前黑陶杯的制作方法,到现在还是个谜,很多人经过努力,始终无法仿制出一样的杯子。真的由衷佩服我们的祖先们,如此的聪明绝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