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好醫生李劼若:仁心治病慈愛待人 誠心把患者當朋友

運動醫學好醫生李劼若:仁心治病慈愛待人 誠心把患者當朋友

■李劼若表示,好醫生要多替患者考慮,骨科患者往往肢體伴隨著劇痛,把病人當朋友,多說、多問、多指導,對他們的病情恢復有很大的幫助。

運動醫學好醫生李劼若:仁心治病慈愛待人 誠心把患者當朋友

——記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李劼若

來到人間,去往天堂,生命兩頭陪伴我們的都是醫生。

8月19日是首屆“中國醫師節”。在迎接我國第一個醫師節之際,7月10日,廣東新快報社發起2018年“為善而生——好醫生好故事”系列活動,以最大的善意,在全省尋找醫療界的正能量,通過文字、影像、視頻及全媒體渠道,用真摯、真實、真情的故事帶出醫生的全新形象,講述醫生們的“好故事”。

好醫生好故事

作為醫院裡最受歡迎的年輕80後骨科醫生之一,李劼若長得白淨斯文,一臉能讓人融化的溫暖笑容,親和力十足。

從醫,是李劼若從小的夢想。因為小時候經常感冒,常到醫院“報到”,那時候他總想著,當上醫生就能去治病救人,不再讓他們生病難受,真好。

骨科從醫12年,如今李劼若在骨科運動醫學專業上是位年輕的專科醫生。他有精湛的醫術,做起手術雷厲風行,能為生命健康保駕護航;也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對待患者,常懷仁慈,與很多患者成為了朋友;李劼若還是學生們心中的好老師,是暨南大學全英授課資格教師。

■採寫:新快報記者 黎秋玲

■攝影:夏世焱 王飛 曾泓

【談專業】

運動創傷不可大意

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健身的熱度逐漸提升,隨之而來的是不可避免的運動損傷問題。例如,膝關節半月板、前交叉韌帶損傷是最常見而嚴重的運動創傷類型,在李劼若的門診患者中,每年有幾百例,佔了運動損傷患者的二三成。不少患者在運動時損傷了韌帶、半月板等,卻不以為意,幾年後痛到走不了路才來就診,已經非常嚴重。

因此,骨科醫生要找到病因、探明病情,不僅需要認真嚴謹和過硬的技術,也考驗耐心。每一次手術,都要像完成一件藝術品一樣,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嚴謹,才能給病人帶去安全感。前段時間,李劼若為一名患者進行了膝關節痛風結晶的清理,“那個痛風的關節,是我近幾年見過最嚴重的,進關節後結構全看不清,前後左右都被痛風結晶石粘連住了。”他耐心地一點點分開後,才逐漸看清關節的廬山真面目,結晶就像“海底世界的珊瑚石一樣,而且特別喜歡鑽到縫隙裡。”做完手術,兩個多小時就過去了。

要做名好的骨科醫生,李劼若還表示,解剖知識是基礎,新的技術應用,也是在精準的解剖上實現的。“近幾年,新的技術突飛猛進,所以醫生們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提供給患者更好、更安全、更微創的技術。”

【談工作】

骨科醫生乾的是體力活

與很多80後一樣,有空時,李劼若也喜歡用微信記錄一天的生活經歷,不過,翻看他的微信朋友圈,記者發現,他的好多朋友圈發表在凌晨。

李劼若笑說道,外科、特別是骨科醫生,是辛苦的行當,幾臺手術下來,沒有一副好身板、一膀子好力氣,是吃不消的。“我們從早上8點開始上班,除了門診,每天都有手術,還經常有會診,晚上八九點下班是經常有的事情。其實還是挺辛苦。”

不過,他說,從醫是自己從小的夢想,正因為有一股責任心,苦和累也擔著,只要看到患者恢復健康,笑著說“李醫生,謝謝你”,就覺得再辛苦都值得了。

【談醫患】

好醫生要多替患者考慮

無論春夏與秋冬,每做完一個手術,只要有需要,李劼若都願意把聯繫方式留給患者。李劼若坦言,這樣做,自己經常要隨時回覆患者的各種諮詢,但他一點也不嫌煩。他說:“關節、運動損傷患者的康復,持續時間很長,有的需持續幾個月,康復的好與壞,與醫生的指導有很大的關係。”

“我的導師查振剛教授,一直就教我們說,要對患者仁慈,有好的醫德,這樣做,也讓我的患者更加受益。”李劼若表示,好醫生,需要多替患者考慮一些,骨科的患者,往往肢體都伴隨著劇痛,作為醫生,要理解、同情他們。把病人當朋友,多說兩句、多問兩聲、多指導一下,對他們的病情恢復都有很大的幫助。

李劼若就是這樣,不但醫術好,而且為人隨和,遇事好商量,很多患者也願意跟他交朋友。廣州的陳冬就告訴記者說,15年前因為騎摩托車摔傷了膝蓋,時不時走著路會“打軟跪地”,但一直沒重視。3年前又重重摔了一跤,受傷的腿徹底走不動了,找到李劼若診治。“拍了片子,發現韌帶損傷非常嚴重,韌帶斷得厲害,盤根錯節。”陳冬說,李劼若幫他用微創做了韌帶重建術,很快恢復了走路功能。“手術後,李醫生還留了他的聯繫方式,專業指導術後康復、用藥,手術3年時間過去了,我們也成為了朋友。”巧的是,有一天無意中聊起,原來陳冬的母親,也是李劼若的“粉絲”,多年來,只要關節有何不適,都找他看診。

患友們評價李劼若,手術扛得動大腿,縫得了鋼針,有男性的勇敢、剛毅、果斷,接診待人又有女性的細心、耐心、溫柔。

【談教育】

全英授課 教學相長

外科醫生工作中能穿針引線,能皰丁解牛,但李劼若坦言,由於工作太忙,自己對家裡付出較少,只能利用少有的節假日陪伴妻女,“開始,她們不太理解,現在都習以為常了”。

醫生忙,作息不規律,為了能有更健康的體魄服務患者,李劼若還見縫插針鍛鍊身體,他最愛的運動是跑步。清晨六七點或傍晚晚飯前,都是他最喜歡的跑步時間。他常與朋友們說:“站久坐久都不舒服怎麼辦?跑起來吧。”

在醫生工作之餘,李劼若也是暨南大學全英文授課資質的老師,給本科生講授《外科學》《臨床病例閱讀與分析》《患者安全》等課程,他說,好的表達能力很重要,英文好更是錦上添花。有時,為學生們連上3節課後,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他總是歡喜倍受鼓勵。“每一次上課,從學生們的提問、討論中,我都有新的所得,不同的視角看問題,會有新的收穫,教學相長也是這個道理。”他說。

【下基層】

科普骨關節健康知識

偏遠山區的老百姓缺乏優質醫療資源,到大醫院看病不方便,很多骨科病人,熬著病痛。李劼若說:“健康中國,需要我們深入基層,服務百姓。”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他身體力行,到德慶縣人民醫院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智力扶持工作。

掛職一年時間,他不僅在基層醫院出門診,促進醫院規範化管理,還走遍了德慶縣12個鎮,在各個鎮和本院為基層醫務人員進行健康教育,介紹骨關節健康知識,給基層百姓義診,獲得了很好的反響。

運動損傷和關節疾病診治和關節鏡微創技術是他的專業優勢,一年來他新開展了超過20項新技術新項目,相當部分是高難度的4級手術(如肩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一般只在三級醫院開展),完成30多例關節鏡微創手術,全部獲得成功,深受患者的信賴和好評,切切實實地為基層老百姓解決病痛。

人物簡介

李劼若,副主任醫師,臨床醫學博士,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暨南大學全英授課資格教師,臨床技能教學核心成員。擅長各種運動創傷(半月板、韌帶、肩盂唇、肩袖等損傷)和骨關節炎、髕股關節不穩、各種肌腱腱病、跟痛症等的診治,擅長膝、肩、踝等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縫合、前後交叉韌帶重建、肩峰成形、肩袖及盂唇修復、軟骨移植等手術。獲2016年全國骨科手術病例邀請賽南區決賽第一名、全國總決賽第五名,主持、參加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多項,參與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發表相關論文十多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