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力」新加坡華族的身份與認同

「薛力」新加坡华族的身份与认同

中國人對同為漢族人佔主體的新加坡有天生的親近感,甚至將之看作“自己人”。這是一種錯誤認知,新加坡華族的身份認同與中國人迥然不同。準確把脈新加坡華族的身份與認同,是準確把握中新關係的必要條件之一。

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的公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中國與新加坡。這使得中國人對新加坡有天生的親近感,甚至將之看作“自己人”。這是一種錯誤認知,新加坡華族的身份認同與中國人迥然不同。新加坡華族的身份與認同可從“政治身份與認同”“文化身份與認同”“情感認同”三方面分析。“身份”是客觀的,而“認同”則是主觀的。新加坡常住人口(居民)約550萬,其中新加坡公民約340萬,永久居民約50萬,外籍人士約160萬。新加坡公民中華族約佔75%,馬來族約13%、印度裔約9%,歐亞混血人約3%。這種構成在一個世紀前就已經基本形成。一般認為,新加坡永久居民的族群構成與公民的相似。外籍人士的族群構成不詳。本文的分析對象主要是新加坡公民。

政治身份與認同在民族國家體系內,公民的政治身份與政治認同以國籍為主要標識。雙重國籍意味著雙重的政治身份與政治認同。新加坡不承認雙重國籍,移民須先註銷原國籍才能獲得新加坡國籍。因此,華族公民的政治身份是新加坡人,政治認同是新加坡這個國家,兩方面均跟中國沒有關係。華族永久居民的絕大部分均有資格申請入籍新加坡,有資格購買二手組屋與二手執行公寓。他們的政治身份是中國人,政治認同理論上是中國,但他們長期生活在新加坡,在利益與情感的雙重驅動下對中國的政治認同呈弱化趨勢。

文化身份與認同新加坡官方與媒體通常用“華族”指稱來自中國的新老移民及其後代,包括海峽華人與尚未入籍的永久定居者。1965年建國前來到新加坡的華族一般來自福建、廣東、海南等中國省份,其中福建佔一半以上。1990年以後中國移民的來源地則擴大到中國的大多數省份(與新加坡“吸引高質量中國人”的移民政策有關),這些新移民強化了新加坡原有公民的“我們感”,進而把自己稱作“真正新加坡人”(true blue Singaporean),而用“中國人”乃至“阿中”(AhTiong)稱呼新來的中國移民與中國訪客。

海峽華人以外的華族文化身份上多屬於中國文化或中華文明。主觀上,他們也為中華文明與身為華族而自豪。但華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存在明顯的代際差別:第一代移民強烈認同中華文化,過節、穿著、飲食、藝術等,都偏好“中國的”,連旅遊都喜歡到中國;第二代起則明顯弱化,他們認為雖然自己的先人來自中國,但中華文化有好有壞,即使是好的東西也多多少少過時了。第二代移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主要體現為:在一些場合用中文交流、過某些傳統節日等。海峽華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則更弱。

華族文化身份與認同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新加坡國內族群的區隔方面:認為自己不屬於馬來族、印度裔、歐亞裔;祖上是福建某地人、廣東某地人;自己屬於某個宗親會等。中國人的民族國家意識只有百年左右的歷史,幾千年身處宗法社會的歷史,使得中國人習慣於構建宗族與地域小圈子,即使到了海外依然如此。

情感認同把“情感認同”單列的原因是,它不屬於上述兩種認同,卻可能對上述兩種認同產生強烈的影響。總體上,新加坡華族在情感上不認同中國,原因主要有:英國海峽殖民地當局歷史上推行奴化教育,這在“真正新加坡人”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立國後的新加坡政府為建構民族國家而強調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社會,大力淡化華族的“中國色彩”;身處兩個穆斯林佔居民主體大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包圍的地理環境,使得新加坡政府為避免鄰國的猜疑而刻意與中國保持距離;英文主導的教育方式,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而對中華文化日益生疏;冷戰時期中新兩國意識形態的差異,中國與東南亞左派華人華僑的政治關係;部分新加坡人認為,冷戰後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對東南亞國家有“霸凌行為”;新加坡人普遍覺得中國缺少有吸引力的價值觀;新加坡華族的社會關係網主要在東南亞;身處發達國家所帶來的優越感。

總之,新加坡公民的政治身份與中國沒有關係,文化身份與中國的關係微弱,而在政治、文化、情感等幾個方面,新加坡人對“中國”“中國文化”的認同度也都不高。雖然不能說新加坡已經“全盤西化”,但新加坡的“脫中國化”確實比較徹底。所以,當我問一位新加坡資深學者“中國應該如何看待新加坡”時,他的回應簡單明瞭:“看作一般國家就好了。”準確把脈新加坡華族的身份與認同,是準確把握中新關係的必要條件之一。

(本文已發表於《世界知識》2018年第1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