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上的哈密」伊州一曲說古今

「心尖上的哈密」伊州一曲说古今

.

為什麼哈密地區撤地設市後,

現哈密市更名為伊州區,

而不是其它的名字呢?

「心尖上的哈密」伊州一曲说古今

追溯哈密歷史和現今使用名稱可以發現,有昆莫、伊吾、伊州、哈密力、哈密等。“伊州”沿用時間最長(630年至1260年),約630餘年;“哈密”沿用時間其次(1406年至今)。

「心尖上的哈密」伊州一曲说古今

20世紀初,在敦煌藏經洞發現一件文書,正面是抄寫的經文,背面是25首樂譜,這就是著名的敦煌曲譜。根據專家考證,25首曲子正是唐朝最為流行的音樂。其中第16首是《又慢曲子伊州》、第24首是《伊州》。

「心尖上的哈密」伊州一曲说古今

伊州

早在漢武帝“鑿通西域”之時就被隨軍來到哈密(時稱伊吾)的樂府大師、協律都尉李延年將改編的《折楊柳》《將進酒》《上邪》《出塞》《入塞》《出關》《入關》等28首軍樂帶回長安。歷史對這個過程進行了忠實的記載:“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古今樂錄》《晉書·樂志》《後漢書·班超傳·注》均有記載)

後經魏晉南北朝和隋代的發展,到了唐朝初期,哈密地區已然形成了源自“摩訶兜勒”的伊州樂。也正因如此,也才有了“開元中,西涼節度使蓋嘉運以《伊州曲》進獻”之說(據《唐音揆籤》記載)。玄宗聽後拍案叫絕,立命進入教坊(唐代教坊是專管音樂、歌唱、舞蹈、百戲的官署)演出。據崔令欽《教坊記》稱:“教坊人唯得舞伊州,五天,重來疊去,不離此曲。”而經梨園藝人加工的《伊州曲》從此盛行於宮廷,成了國宴、朝會及節慶活動的宴樂大麴,後又在長安的歌舞伎館、茶樓酒肆中廣為流傳。

很多著名的音樂家、歌唱家、詩人演唱或演奏《伊州樂》,或為《伊州樂》寫歌辭。唐代著名音樂家李龜年、彈箏人李周、樂師李謨、許雲封,歌唱家金五雲,著名詩人金昌緒、王維、杜甫、劉禹錫、白居易、溫庭筠、陳陶、李渉、吳融、羅虯、許渾、王建等都寫過《伊州樂》的歌辭和詩詞。

著名的古曲《陽關三疊》就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09—759)的詩《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琴歌。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即廣為流傳,並收人《伊州大麴》 。據清代張鶴所編《琴學入門》(1864年)的傳譜,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 用一個曲調作變化反覆,疊唱三次,故稱“三疊”。這首琴歌的音調純樸而富於激情。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

到了宋代,伊州樂依然是宮廷大麴。宋人洪邁評價:“今樂府所傳大麴,皆出於唐,……凡此諸曲,唯伊涼最著,唐詩詞稱之者極多。” 在宋詞、金院本、元曲、明清詩歌小說中也有《伊州樂》,有的宋詞詞牌用《伊州樂》,有的宋詞描寫《伊州樂》的藝術,有的金院本和元曲用《伊州樂》的曲調,有的詩詞小說用《伊州樂》的象徵意義。到了民國時期,山西樂戶保存的明代手抄本仍有《伊州》大麴,按照要求,樂人要記住四十大麴,其中包括《伊州》大麴。

「心尖上的哈密」伊州一曲说古今
「心尖上的哈密」伊州一曲说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