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票房”尘埃渐落,“小而美”的影业风头更劲

暑期档“票房”尘埃渐落,“小而美”的影业风头更劲

今天结束后,这个暑期档就落下帷幕了。今年暑期档的票房无疑是非常喜人的。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8月30日,暑期档票房达171.5亿元,预计6-8月会实现约174亿元的票房。这个成绩,相对去年同期163亿实现稳定增长。截至8月30日,今年暑期档票房突破10亿元的影片有5部,排名前11位的影片均突破5亿元大关。其中,暑期档票房冠军《我不是药神》上线57天,累计票房达31亿元,并且7月5日上映首日便收获1.6亿元票房。开心麻花出品的《西虹市首富》自7月27日上线,票房已超25亿元,位居暑期档票房榜第二。

在上映影片类型方面,今年暑期档喜剧电影类型大丰收,包括《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等。动作悬疑类影片有《动物世界》,《快把我哥带走》则为奇幻类影片。另外,《侏罗纪世界2》、《巨齿鲨》、《摩天营救》等进口影片多为动作冒险类。如果再把视线拉长一些,有数字显示,2012年至今7个暑期档,票房分别约41亿、58亿、91亿、124.79亿、124.36亿、163亿和174亿,全国票房仅2016年未实现对上年的增长。2017年暑期档比上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今年在去年基础上也实现了稳步增长。

暑期档“票房”尘埃渐落,“小而美”的影业风头更劲

国产电影进入到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如果去年因为有《战狼2》的一家独大,那么今年更多的是呈现百家齐放的状态。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统计,截至8月29日,今年暑期档票房突破10亿元的影片有5部,排名前10位的影片全部突破5亿元票房大关。而且豆瓣评分也相对不错,拿下近31亿票房的《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分。

暑期档“票房”尘埃渐落,“小而美”的影业风头更劲

有意思的是,传统的影业公司几大巨头的表现并不如人意。票房破10亿的3部影片中仅光线传媒一家的《一出好戏》上榜。另一影片《动物世界》虽然获得5.1亿票房的不错成绩,但公开资料显示,该影片投资成本约为2亿到3亿,这样的票房成绩恐难企及光线传媒对其赋予的厚望。华谊兄弟斥重金制作宣传的大片《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尽管拥有导演徐克的口碑支持与众多明星的自带IP,但与同档期上映的《西虹市首富》票房表现相比相去胜远。

今年暑期档中最受瞩目的公司属《我不是药神》的出品方北京文化。这是在《战狼2》后,北京文化出品的第二部现象级爆款电影。今年暑期档的赢家背后,公司阵营迎来了变局,博纳、乐创文娱缺席票房前十位,而几支市场中坚创作力量组成的公司则发挥稳定。《我不是药神》的主投主控公司为坏猴子影业,这家公司曾成功出品过《疯狂的石头》《无人区》《心花路放》等影片。《西虹市首富》的主投主控公司西虹市影视,开心麻花作为股东中唯一一家企业法人,持股比例为15%。虽然说西虹市影视不是开心麻花的全资子公司,但创始人出身“开心麻花系”,演员也都经历过开心麻花之前作品的锤炼,经受起了市场的考验。《一出好戏》是黄渤的导演“处女作”首秀,主控公司为上海瀚纳影视文化传媒,其大股东就是黄渤本人。

暑期档“票房”尘埃渐落,“小而美”的影业风头更劲

什么样的影片才受欢迎?

据悉,6月1日至8月31日,三个月的暑期档共有135部影片公映。6月共有52部电影上映,其中国产影片41部,进口影片11部;7月定档影片22部,国产影片20部,进口影片2部;8月定档电影17部,国产影片15部,进口影片2部。除了拿下31亿的《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25亿位居第二。《我不是药神》在正式上映前进行大规模点映,点映后口碑扩散,形成一波自来水,拿下1.63亿元未正式上映的高票房。良好的口碑又助力影片强力开张,正式上映后势头更强。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暑期档的机会颇多,不过,也有一些影片无奈地“放弃”了这次机会。有22部影片在正式上映前或上映后,选择了改档或撤档。其中,有主动和被动撤档的。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暑期档的影片,以往一些可以使用的“伎俩”好像都不太灵光了。以前的大IP、大制作,今年好像观众说不买账就不买账了。也就是说,大IP、大制作并不再是一部影片的“保护伞”了,情怀也不再那么受用。

暑期档“票房”尘埃渐落,“小而美”的影业风头更劲

回顾今年暑期档的一些影片,从扛起现实主义题材大旗的《我不是药神》、“昙花一现”的奇幻巨作《阿修罗》,到姜文四年磨一剑的《邪不压正》、徐克最新力作《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开心麻花新作《西虹市首富》,再到头顶“金棕榈”光环的《小偷家族》、情怀外衣下的《爱情公寓》、黄渤导演首秀的《一出好戏》,以及合拍片《巨齿鲨》和身贴漫威标签的《蚁人2》等影片,呈现出更多元的文化和碰撞,不过也只有我们自己文化和故事的内容才获得了真正的票房绝对优势,这也说明了观众口味的变化,已经观影习惯和口碑传播的一种成效。

《我不是药神》不仅票房夺魁,而且评分也不低,可谓获得了双丰收。可以说,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效应,都是近年来十分罕见的现象。社会题材的选择,其实还是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观众在面对一些有争议,或者说有自己看法的社会题材的内容时,很容易引起共鸣,进而带来一种口碑化传播,掀起一股观影热潮。这在以往是比较少见的,但如今却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也是值得关注的。而且,今年暑期档的进口影片中,不管是好莱坞大片《摩天营救》、金棕榈《小偷家族》、合拍片《巨齿鲨》还是漫威《蚁人2》也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绩,《巨齿鲨》更是为合拍片提供了不错的发展思路。这都是今年暑期档的一些特色。

暑期档“票房”尘埃渐落,“小而美”的影业风头更劲

影业市场还有可拓展空间

今年暑期档传统的影业巨头并没有取得可喜的成绩,相反,一些“小而美”的影业公司和投资,反而借助着不错的影片获得了不菲的票房收益。这也说明我国的影业行业还没有真正形成巨头(寡头)长期霸占市场的模式。虽然,大的影业公司拥有更多的人脉,更优秀的演员,以及更好的题材和挖掘市场的能力。不过,由于本身的市场存在着各种变化,对于一些“小而美”的影业公司来说,还是有进入的机会,并且借助自己的努力,找准市场(用户)的需求和观影习惯,进行有目的的尝试的,今年几部影片的成功本身也说明了问题。

暑期档“票房”尘埃渐落,“小而美”的影业风头更劲

同时,随着国内娱乐市场的不断延展,尤其是银幕数的不断增长,未来的市场发展机会还是非常可观的。我们关注到,2011年暑期档票房是37亿元,银幕数9600块;如今国内的银幕数量已达到了5.6万块,暑期档预估可以带来170亿元的票房。

随着国产影片的不断发展,我们也看到了质量的提升,可以说,现在的国产影片也已经有了可以与好莱坞大片抗衡的勇气和能力。事实上,好莱坞多年来也在徘徊不前,同质化影片反复轰炸视觉,对中国观众的杀伤力不断减弱;而国产影片随着质量提升、新力量不断涌现也在蚕食着市场。尤其是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也让观众对于影片的喜好和接纳程度出现了不同的倾斜。西方的电影和类型由小说发展而来,而且文化上更讲究规则,他们需要一个更规范的内容出来,让大家所接受。中国的文化发展则是依托于更写意抒情的诗歌而来,因此潜意识里更讲究情怀式的内容。

有人说,中国是人情社会,要讲感情,如果面对一部电影,国内观众自己的感情可以映射到里面,无论是笑还是哭,击中情绪的一定能爆。这或许也是为何《我不是药神》能够火爆的原因之一吧。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也关注到,每位观众走出电影院时,对国产片的信任度和美誉度都在提升,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