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悅,是一種被貶低的人格,學會拒絕,才能活得更高級

一個人如果總是在考慮如何讓別人高興,做事情前都要考慮一下別人是不是喜歡自己這麼做,這就是一種刻意的取悅了。“取悅於人”乍看起來沒什麼問題,想辦法讓別人高興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其實喜歡取悅他人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一味地放低自己的需求,對他人的要求一味地滿足;甚至在明知自身不能完成的情況下,都不敢拒絕他人的要求。

在心理學上,一種建立在別人別人評價上的安全感稱之為“取悅症”。“取悅症”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癮的行為模式——你對他人的認可上癮了。取悅者會執迷不悟地把自己看成是好人,而且認定別人也是這麼看的。為了始終保持好人形象,你就不能表現出憤怒和不悅,不管這樣的情感表露多麼正當。而且,你會避免批評別人,以免被別人批評。心理學家把這種叫做“衝突避免”,你會把對抗和憤怒看做危險的情感體驗。

取悅,是一種被貶低的人格,學會拒絕,才能活得更高級

取悅症一般會有下面三種類型:

一種是認知型:這種類型的人驅使他取悅於人的動力是這種思維模式:你希望,並且時刻準備著爭取讓每一個人都喜歡你。而你衡量自尊和定義自我的依據,就是你為他們做了多少。如果你是一個認知型取悅症者,那麼你會陷入沉重的自我虧待心態中。當你有取悅於人的心態時,你相信討好能讓你免遭他人的拒絕以及其他刻薄的對待。

第二種是習慣型:這種類型的人會犧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顧他人的需求。你會為他人做得太多,幾乎從來不說“不”。無論你多麼疲於應付,你也不願意把事情交給別人去做,你總是獨自承擔所有的困難。

取悅,是一種被貶低的人格,學會拒絕,才能活得更高級

第三種是情感逃避型:對於這一類型的人來說,取悅症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導致的。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討好他人的原因之一可能源於一個人深深的不安全感和擔憂被疏遠、被拋棄的焦慮感。說到底,討好別人,只是為了感受到“我是重要的”。對於情感逃避型取悅者來說,只有順從別人,得到別人的讚許,他們才會覺得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取悅者給人的感覺雖然是善於關心別人,對誰都好、說好話、好辦事,容易滿足對方當下的情緒和需求,然而,這種壓低自己換來別人暫時的認可的做法並不總是意味著真正的“雙贏”、“建立長遠的關係”或者“徹底解決的問題”。

由於長期讓自己處於情緒壓抑的狀態之下,不僅會成為影響自身健康的一大禍害,而且他們內心也積攢了很多委屈、抱怨、抑鬱,最終導致退縮、敷衍、喪失工作的熱情。另一方面,違背雙贏策略地滿足對方需求,在工作中,沒有定位清楚自我 與他人的界限,不知道自己可以擁有什麼,責任是什麼,往往承擔屬於他人的責任,而自己真正應該做的卻沒有做到極致。

取悅,是一種被貶低的人格,學會拒絕,才能活得更高級

要阻止這種取悅症的發展,就要拋棄人人都喜歡的念頭。要知道世上多數有成就的人都不會是那種誰都喜歡的類型。這種拋棄會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它會讓你身邊只會圍繞著這樣的人們,他們喜歡的是你本人,而非你為他們幫的忙。然後,在他人提出要求時,一定要看其是否合理,並考慮自己是否願意並有能力去提供幫助。如果這兩個條件都達到,可以伸出援手幫助;如果不能滿足這兩個條件,你可以謝絕他人的求助。

學會坦然地應付對他人的拒絕,不要輕易地為自己拒絕別人而感到後悔,你必須克服這種想法,因為當你拒絕後,其實事情往往也不會像你想的這麼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