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一族是真的在单纯抗拒婚姻吗?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根据民政局6月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结婚人数为 301.7 万对,比去年同期下降 5.7%,和五年前相比少了近三成。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不再渴望结婚,拥有一个家庭。他们对于婚姻的期待值在慢慢下降,身处"围城"之外观望一阵,便发现,这城墙也许并不牢靠。

很多网友认为婚姻既无法给予我们充足的安全感,也不能让我们的幸福得到保障,这婚还结得多累赘。这就形成了现代集体恐婚现象。但是,年轻人恐婚到底是在害怕什么呢?

恐婚一族是真的在单纯抗拒婚姻吗?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1— 恐婚的具体表现——"我还小,不想结","结婚有什么好,不想结"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当婚当嫁的年龄,很常见的现象就是每次过年过节,很多父母就开始"练经":"你也老大不小了,为什么还不结婚?""你一天不结婚,爸爸一天就不会死。""不要任性,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挑来挑去的,到底哪里不合适?"

很多恐婚族其实不是在恐惧婚姻,他们其实是在恐惧走进婚姻殿堂。他们对爱情是有期待的,也希望有一个安稳的环境,但偏偏就是对结婚这个事情有抵触心理,害怕在一起生活。《中国青年报》曾经有份报告,有61.2%的人对婚姻有过恐惧倾向,这个比例可以称得上惊人了。

这种恐惧对于社会青年男女会有很大影响,很容易打乱我们的生活节奏,婚姻不像恋爱,不是两个人之间的简单关系,往往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资源重组和配合。一旦两者达到谈婚伦嫁的地步,却又有恐婚现象了,这是使两个家庭进入被动,整个节奏会被打乱了。所以到底为什么有的人对爱情也渴望,但是一结婚就恐惧呢?

恐婚一族是真的在单纯抗拒婚姻吗?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2—婚姻制度的相关发展历程

当被问及为什么害怕结婚时,很多人会说:"不明白婚姻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其实,人们对于婚姻的的期待正在变得更加复杂。由KY前些日子的调查报告来看,1850年前还处于制度婚姻阶段,这个时候人们更加在意物质需求,爱和亲密是婚姻的附加奖赏,并不是主要目的。

1850年至1965年,这个时候是一种友伴婚姻。人们开始对精神层面有一定需求,注重爱注重陪伴。

1965年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也变得更有自我,这个时候的婚姻则是自我表现型婚姻。人们除了希望在婚姻中活得亲密之外,他们更加需要自我表现和自我成长的机会。人们更多地把婚姻看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

他们对于婚姻中另一半的期待,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很多大龄男女,对婚姻没有期待,是因为他们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恐婚一族是真的在单纯抗拒婚姻吗?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3—恐婚原因最终解密

关于恐婚的原因,总结起来大概就是心理阴影、经济压力等原因。从心理阴影来看,很多人恐婚的心理阴影是从童年带过来的,小时候父母不幸的婚姻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担心自己可能无法获得幸福,即"没有看到成功的案例,不想因为结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面目全非。"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心理学专家认为:不能从家庭里去找失败的原因,要从家庭里找到能保妥这种困境的方法。学习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父母相处过程中我不能做的事情。面对阳光,多看看成功的幸福的家庭。

有的人恐婚是因为信任危机,这不是来源于父母,而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恋爱过程中被异性伤害过,从此对于婚姻讳莫如深。这类的信任危机容易形成思维导向,你越这样想,越会觉得恐惧。有的人遇到渣男次数过多,然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老梁说了一句话让我觉得印象深刻:老是遇到渣男,那是他渣,你瞎。没错,婚姻不是你遇到渣男然后对婚姻丧失信任的一个背锅人,该反思的还是自己为什么识人不清吧,还是应该擦亮自己的双眼。有的人享受咀嚼失恋的滋味, 一味的以为所有的异性都是一样的人。

恐婚一族是真的在单纯抗拒婚姻吗?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感叹连婚都结不起了。经济压力是造成现在恐婚压力的重要原因。房子买不起、孩子养不起、 还有双方老人要赡养……这样的重压之下,想想就害怕好吗?那经济压力造成的恐婚状况就改善不了了吗?

其实,一切都是要求的很多,许多情况都是自己的想象吓退了自己。如果做什么事情都在想象有多困难,还用结什么婚?总而言之,经济压力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担心婚后留给自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太少了,这是下意识的自我保护。

婚姻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两个人的价值观方向要一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需要承担,价值观比经济条件重要,不要害怕婚姻会让自己丧失什么,其实婚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都能学习的小型学校。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婚姻资讯,欢迎收听蜻蜓FM《梁知|解密恐婚:价值观比经济条件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