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醫生被熊家長「逼」死!比起反罵,更該告訴孩子這件事

又一位年輕女性自殺了。

她是一位優秀的兒科醫生,家庭美滿幸福,還有一個可愛的女兒。

女醫生被熊家長“逼”死!比起反罵,更該告訴孩子這件事

是什麼讓她做出了無可挽回的選擇?這還得從前幾天一則網上熱議的“新聞”說起。

女醫生被熊家長“逼”死!比起反罵,更該告訴孩子這件事

暴力,成年男子打孩子,公職人員欺壓弱勢群體,輕而易舉的激起了民憤。不知實情的網友紛紛口誅筆伐,痛罵安醫生夫婦。

女醫生被熊家長“逼”死!比起反罵,更該告訴孩子這件事

部分網友的評論

事情僅僅過去五天,身處輿論中心的安醫生自殺了,她以最極端的方式來自證清白。

事實的全貌隨之浮出水面:

8月20日,安醫生與丈夫到游泳館游泳。期間,安醫生被兩名13歲的男孩碰到臀部,安醫生十分生氣並要求他們道歉,但是男孩不但沒有道歉,還朝著安女士吐口水、做鬼臉甚至一些侮辱性的動作。

安醫生的丈夫在一旁看不過去,便衝過來將男孩按了一下,並扇了男孩耳光。隨後兩個男孩道歉並喊來父母,父母卻叫人在洗手間毆打安醫生。

女醫生被熊家長“逼”死!比起反罵,更該告訴孩子這件事

安醫生被搶救時腿上的傷痕依然明顯

安醫生無奈選擇報警,以雙方互相道歉了結。安醫生丈夫稱,畢竟是他有錯在先。

本以為事情到此就結束了,誰知道,8月21日,男孩的家長帶人到安醫生與丈夫的單位鬧事,希望領導能處理他們,還在病人的面前詆譭安醫生。

男孩家長還把剪輯過的監控視頻發佈到網上,輿論一邊倒地開始抨擊安醫生夫婦,終於把安醫生給“逼”死。

一場小小的摩擦,卻讓一位盡職盡責的醫生沒了,一位賢惠的妻子沒了,一位溫柔的母親也沒了。

“熊孩子”、“熊家長”、風言風語的網友,每個人都是殺害安醫生的“兇手”,讓人扼腕痛惜,禁不住想要以牙還牙、以暴制暴,再把他們推向輿論的風口。

可是冷靜下來想一想,這樣真能解決問題嗎?我們又能保證不成為下一出悲劇的“幫兇”嗎?

女醫生被熊家長“逼”死!比起反罵,更該告訴孩子這件事

生活中,我們和孩子都需要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磕磕碰碰在所難免。

除了尊重事實、主動承擔應有的責任,如何面對衝突、處理矛盾,是每個人都要掌握的社交能力,也是一種深刻的處世哲學。但我們大多數人抱著“世界和平”的美好理想,對此並不重視。

這場以悲劇收尾的衝突,就是我們教會孩子處理矛盾的嚴肅一課。

01

“和顏悅色”原則

人們常說,脾氣人人有,拿出來是本能,壓下去才是本事。人最大的本事,不在於風光時的謙和,而在於遇事時和顏悅色。

當孩子的行為侵犯了他人時,家長和顏悅色地說一句:“對不起,孩子不懂事,您不要緊吧?”對方大多會選擇原諒:“沒關係,孩子也不是故意的。”一場爭端就順利化解了。

但是事件中的男孩家長,不但沒有弄清事實,還繼續發生口角,叫人打人,激化了矛盾。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鏡像效應”,來源於庫利的“鏡中我”理論。

庫利指出,“鏡中我”是指人們通過觀察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而形成自我概念。

每一個人對於別人來說猶如一面鏡子,正如人們可以在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面容,人對事物的反應也是會“反射”的。

當對方友好微笑地面對自己時,人就像看到了鏡中的自己,也會不由自主地微笑回應;相反,如果對方氣勢洶洶,一個人就算本來不那麼生氣,也會因為對方的態度而“有樣學樣”,從而使矛盾升級。

古話說,相逢一笑泯恩仇。“和顏悅色”真的有化干戈為玉帛的魔力。

女醫生被熊家長“逼”死!比起反罵,更該告訴孩子這件事

比如這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日本女攝影師在處於內戰時期的柬埔寨採訪時,一名士兵突然出現在眼前,用槍瞄準了她。

在對方隨時都有可能扣動扳機的情況下,她舉起雙手,只好拼命作出笑容,然後用日語和對方講話,也不管他是否聽得懂。

通過笑臉、語言、笑臉的反覆運用,那個士兵竟然放下了槍,讓她離開了。

和顏悅色,不僅消弭了矛盾,還救了她一命!

02

“不先動手”原則

不過,遇到了管不住的“熊孩子”,和顏悅色恐怕難以解決問題。

安醫生夫婦原本是最無辜的一方,但是在處理矛盾現場,一個失誤導致了他們的劣勢——安醫生丈夫為護妻,忍不住先動了手。

女醫生被熊家長“逼”死!比起反罵,更該告訴孩子這件事

動手的過程被監控完整地拍了下來,安醫生夫婦因此被揪住了“把柄”,被心懷不軌的熊孩子家長拿來剪輯、傳播。

生活裡的很多矛盾,本來只是口頭上的爭端,一旦開始動手,結果便愈演愈烈。

8 月 23 日,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一小區裡發生了類似的事件。

這天傍晚,還在上大學的小周她正準備去取快遞,被一隻突然衝出來的狗嚇了一跳。狗一直朝她叫,似乎要撲上來的樣子。

怕狗的小周打電話叫來父親,可父親來了之後,狗還是在叫,父親就忍不住罵了幾句。狗主人小張在不遠處聽到動靜,便跑來為狗“打抱不平”,三個人起了口角。

女醫生被熊家長“逼”死!比起反罵,更該告訴孩子這件事

事發地

爭執中,小張母親聞訊趕來,開始動手抽打小周。眼見女兒被打,小周父親把張母推開,這時小張爆發了,說:“你打我媽?!”然後開始對小周父親拳打腳踢。

一頓打下來,小周父親胸部骨折,折斷的肋骨對內臟造成了嚴重傷害,最後當場死亡!小張與母親也因此被刑拘。

鄰里間的矛盾,竟鬧成雙方的悲劇,“動手”就是導火索。

在司法鑑定中,先動手的一方,無論對錯與否,往往要承擔主要責任;後動手的一方,如果屬於正當防衛,可以免責;如果防衛過當導致嚴重後果,則另作裁決。

問題是,很多人明白“君子動口不動手”,可是氣頭上來了,真是控制不住,怎麼辦?

這時候我們要記住“泥點子”的道理:如果衣服上濺到了泥點子,馬上去搓的話肯定會越搓越髒,很難洗掉;但是等它幹了再輕輕刮掉,就只剩一層灰,一洗就乾淨了。

惹怒你的人就像是個“泥點子”,你越是著急動手弄他,後果就越嚴重。不如給自己一點時間,數三秒,深呼吸,冷靜下來,再採取最理智的做法,避免惹禍上身。

03

“尋求支援”原則

萬一遇到不講道理的傢伙,就更要講究戰略戰術了,以免反被狗咬。

“尋求支援”是安全係數最高的一種解決辦法。

比如:

安醫生被侵犯後,可以向游泳池管理人員求助;

男孩家長到工作單位鬧事,也可以報警後解決;

個人信息被公佈流傳,就更應該報警,因為這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的行為,同時也是民事侵權行為,不但可以報警,也可直接向司法部門起訴;

安醫生在不堪承受輿論壓力時,應當尋求家人、警方、媒體、法律、心理醫生等等的幫助,而不是自己極端了斷。

總之,遇到難以溝通的惡人,別講道理,別求同情,直接交給警察處置。

女醫生被熊家長“逼”死!比起反罵,更該告訴孩子這件事

如果是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更要告訴孩子“向有能力的成年人求助”,而且儘量定向求助,直接求助某個人,成功率要比在人群中大喊高得多。

尋求身邊人的支援,不僅能對有過錯的一方產生威懾,路人的見證,也會對後續處理糾紛的取證起到很大作用。

另外,嚴重跑偏的輿論也並不是可怕到讓人無能為力。

網絡輿論本身就有自我修正的功能,它需要時間和條件。“自我修正”是英國著名政論家彌爾頓在《論出版自由》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是說輿論在自我修正機制下最終會導向理性與溫和,很多新聞事件也證明了這一點。

而且,公安部、工信部、文化部以及微博官方等單位都設立了舉報不實信息的渠道,對網絡信息的監管越來越重視。

安女士如果能再等一等,多向一些機構申請支援,公正一定會到來。

要相信,我們的社會已經有相對完善的保護屏障,它也許不夠完美,但會因人們的信任和反芻不斷進步。

04

“大事化小”原則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直以來都是信奉和諧為美的中國人的智慧。

可如今,人們卻像一個個炸彈一樣,滿腹戾氣,隨時可能原地爆炸。

安醫生就沒有那麼幸運,她原想“大事化小”,遺憾的是,她遇上了一心想把事情鬧大的惡人,鬧到你雞犬不寧也不罷休。

“你動我沒關係,但你要是敢動我孩子,我就敢跟你拼命!”

此番深切之愛,真的值得動容嗎?在這種保護下長大的孩子,又將習得怎樣的處事方式?不堪想象。

當然,也有一些家長做出了好的表率。

幾月前,一名孕婦因被男孩無意中甩門簾打到,竟故意伸腳將他絆倒。被絆倒的男孩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受到驚嚇後狀態非常差,立即住院觀察。

女醫生被熊家長“逼”死!比起反罵,更該告訴孩子這件事

在警方的調查下,第二天孕婦就自首了,被罰款1000元。同時她也去醫院看望了男孩,並答應賠付後續醫藥費,雙方達成諒解。

但是全國網友沒並有原諒這位“心狠手辣”的準媽媽。當大家都在口誅筆伐這位孕婦時,男孩媽媽發出了這樣一則呼籲:

女醫生被熊家長“逼”死!比起反罵,更該告訴孩子這件事

一邊是受傷害的心肝寶貝,一邊是懷有身孕的孕婦,這位母親選擇了寬容與諒解,還請大家停止傳播,不得不讓人佩服她的胸懷!

所以這場輿論風波沒有持續太久,也沒有再造成過多的傷害。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針對別人的行為動怒,就跟向一塊橫在我們前進路上的石頭大發脾氣同等的愚蠢。

因為一而再、再而三的動怒,除了宣洩情緒,根本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最後,如果我們只是一個個事件的旁觀者,也請儘量收斂我們的憤怒。

惡人猖獗,自會遭到法律和良知的嚴懲。適可而止,口下留情,則是作為旁觀者的善良和修養。

事到如今,大概也只有公正裁決,息事寧人,才能讓安醫生安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