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溝通,比我們想像的更難

有效溝通,比我們想象的更難

領讀人|豆子 ·主播 | 李斌

在我開始閱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認為自己是公平而且理性的。但是閱讀到一半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的很多表達都是混亂的。

比如,我會跟伴侶抱怨“你這些天為什麼無緣無故地不回我的消息?”這句話將個人情感和現實情況混為一談,而且對話效果很差勁。如果我這麼說:“這周我跟你發信息想商量一下買傢俱的事情,但是你都沒有回覆我,我覺得很難受,因為我希望能得到你的回應。

所以我們今天能抽出時間來討論一下這個事情嗎?”這樣的話,對方能夠知道我在談論哪件事情,有什麼感受,需求又是什麼,從而作出針對性的回應。

如果你也和我之前一樣,無法擺脫個人情緒的引導進行有效對話,那麼就跟著我,來一起看看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吧。

各位有書書友,今天我們將共讀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的第二部分,建議讀完第26至83頁。在開始閱讀之前,讓我們先思考和分辨四組詞語,

分別是:觀察與評論,感受與想法,真誠與討好,請求與命令。

有效溝通,比我們想象的更難

有效溝通,比我們想象的更難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晰準確地描述觀察到的結果。這就是組成非暴力溝通的第一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只是更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

我們每個人的表達方式和敘述語言,都因為各自的經歷與感受而不盡相同,在我看來,火光四射的思維碰撞,是這大千世界如此迷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如果我們將觀察與評論混為一談,對方會更傾向於聽到批評與指責,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最終阻礙了彼此交換真實的想法。

比如我們會說:“隔壁家的小孩花錢大手大腳”,或者是:“你怎麼經常拖拖拉拉的”。

這樣的話語都是把評論當作事實, “經常”這樣的詞帶有的主觀色彩也過於濃烈,對方無法獲取到有用的真實信息,甚至會覺得受到了指責。如果我們這麼說:“隔壁家的小孩昨天買玩具花了一千塊”,以及:“今天的稿子你沒有按時上交給我”。這樣的話我們就是在客觀地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對方就可以瞭解到事情的真實情況,明白你到底在談論什麼事情。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不是每個人都能在觀察他人的言行舉止後,做到真實而準確地描述觀察結果,而不加以評判或指責。

有效溝通,比我們想象的更難

有效溝通,比我們想象的更難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清楚地表達自我感受,需要我們擁有豐富的詞彙量。“很好”、“還行”這樣的形容很難讓他人明白你的實際狀況。我們可以嘗試使用具體的語言,比如,當你想表達自己得到滿足的感受,可以試著用“我感到很幸福/欣慰”等等來代替“我很好”,當你想表達自己的需要被忽視的感受,可以用“我感到緊張/困惑”等等來代替“我感覺不好”。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需要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很容易混淆的一個詞語是“我覺得”。當我們使用“我覺得”的時候,常常並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陳述想法。比如,“我覺得我剛才的演講發揮得不好”,這句話裡是在評價自己演講的水平,而不是表達感受;“作為演講者,我有些鬱悶”,這樣才是表達感受。

經常表達內心的感受,還可以促進家庭的和諧。如果妻子跟丈夫說:“我就像在跟一堵牆過日子,牆好歹還有回聲,而你總是悶不吭聲。”

這樣的話很難提醒對方留意她的感受和願望,反而會讓丈夫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雙方的關係會愈加疏遠。如果妻子能夠用感受來代替毫無原因的指責,比如:“我想和你討論週末去哪裡的時候,你默不作聲,我覺得很困惑,因為我希望咱倆在這段關係裡都能更主動一些”,那麼有很大的概率對方會給予積極的回應。

在“觀察”和“感受”之後,我們需要學習的第三個要素就是“需要”。我們的需要與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最終形成了我們的感受。但是不再指責他人,承認我們的感受來源於自身,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比如說,我們應該如何表達失望呢?如果你說:“你昨晚沒有來令我很失望。”這樣自己的感受便是由他人的行為引起的。如果你說:“昨晚你沒有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要和你說一些煩心事。”那麼你感到失望,就是因為自己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我們把自身的願望和期待說得越清楚,對方就越可能作出回應。

如果你進一步說:“昨晚你沒有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要和你說一說我最近失業的事情,希望能得到你的指點和幫助。”那麼對方會立即明白,應該在哪個方面開解你或者指導你找一份新的工作。

說出需求,會比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要困難得多,特別是在自己不順心的時候,我們會更傾向於考慮別人有什麼錯誤。而一些討好型人格的人們,則寧願委曲求全,責備自己,也不願意大膽地說出自己的需求。

在書中,盧森堡博士建議通過“我(感到)……因為我……”的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需要的關係,比如“你沒有吃完自己碗裡的飯,媽媽感到失望,因為媽媽希望你能夠健康成長”。

有效溝通,比我們想象的更難

有效溝通,比我們想象的更難

最後我們要來學習第四個要素“請求”。如果我們在過去常常指責他人,那麼,我們的請求很可能就會被看作是命令。當人們認為我們是下命令的時候,往往會產生消極、牴觸的情緒,更加不會以積極的方式應答。

那麼,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求更容易得到積極的回應呢?

首要的一點,就是我們需要反思,自己發起這場對話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解決問題,還是為了彰顯權力或者宣洩情緒?接下來,我們明確地提出具體的請求,儘量避免抽象的語言。

比如,領導在開會時說“大家不要有壓力”,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是套話或者官腔,反而會更加緊張。如果領導這麼說:“你們是否可以告訴我,我怎麼樣做,你們才能在和我談話的時候放得開呢?”那麼大家也許就會認為領導是真的想要聽取意見。在提出請求後,我們就需要諮詢對方的反饋,來確定對方是否已經接收到信息,而且準確地理解了我們的意思。

親愛的有書書友們,今天我們已經將《非暴力溝通》的第二部分讀完了,這部分主要圍繞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如何幫助我們表達自己,以及在表達的各個環節中有哪些注意事項。想要熟練地應用這四個要素,就需要我們多加練習了。明天我們將繼續品讀第三部分,看看我們作為傾聽者,該如何瞭解對方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並恰當地給予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