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時候,做「有溫度、有態度」的居民

雷阿姨一家來小鎮小住。他們是小鎮業主,還沒有交房,趁著暑假,提前來看看以後要生活的地方。和許多來回於小鎮的人一樣,大家一起住在“小藍樓”。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時候,做「有溫度、有態度」的居民

他們來的時候,是北京最熱的時候。而騰衝,20度的天氣、夜晚要蓋被子,雷阿姨說:我們在北京、海南都有住的地方,但我還是最喜歡住在騰衝。

可不,我們都愛住在騰衝。她喜歡花花草草,去村裡走一走,認識不認識的植物都在眼裡。叔叔愛釣魚,不管在哪,只要魚竿在就行。“小藍樓”有一個大魚塘,叔叔每天笑嘻嘻的從那裡滿載而歸。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時候,做「有溫度、有態度」的居民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時候,做「有溫度、有態度」的居民

20多天,兩人帶著四歲多的外孫女去溫泉游泳,走遍了小鎮和周邊的村莊、景點。有時候也一整天待在“小藍樓”,雷阿姨一口北京腔:這裡待得住,不用出門也行。老倆口是一輩子的廚師,做得一手好菜。做包子的那一天,住在這裡的人,一顆北方的胃被深深滿足。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時候,做「有溫度、有態度」的居民

有一天,等交房後,雷阿姨一家就成為常住在小鎮的居民。但其實,現在他們已經是小鎮的居民了。小鎮是所有人的小鎮,哪怕現在還在建設中,你想來看一看未來的居所,為這裡提一提建議——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的。這是小鎮社區生長的土壤。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時候,做「有溫度、有態度」的居民

雷阿姨一家回去北京的那一天,下著雨,所有人撐著傘送他們到很遠。這裡是他們以後生活的地方,他們也在這留下了濃濃的溫情。

這種“只要生活在這裡的人就會明瞭”的溫情,是小鎮所有場景的總和。從建鎮那一天,我們就知道,我們不僅僅是來蓋房子,我們還要連接和修復社群關係——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營造社區。九年前,大陸還沒有如今的社區概念。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時候,做「有溫度、有態度」的居民

好的社區,是每位居民都可以成為當地的參與者,改善者。很早的時候,我們便開始徵集《小鎮公約》,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有像雷阿姨這樣,來看一看自己以後要住的房子的人,也有想在小鎮臨河商業街開間小店的人,他們參與小鎮的商討會議,討論怎樣的商業街更符合小鎮的生態,方便居民的需求。

每每遇到這樣的人,我們就特別開心,這意味著,他們把這裡真正當做自己的地方,而不是幾百平米只用來居住的房子。只有這樣,社區才有生命力。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時候,做「有溫度、有態度」的居民

年輕的手藝人,也許是小鎮社區最惹人關注的部分。他們同時聯結了本土文化和小鎮居民。小鎮所在的村落,有許多古老技藝,年輕的手藝人們慕名而來,傳承手藝。在小鎮做陶,做木工,做竹編,做油紙傘。常常聽見有人說:我明天也要和孫遜一起學做陶啦。

二十多歲的孫遜是從景德鎮過來的陶藝師。他每天去碗窯燒陶,和當地的老師傅聊陶瓷。因為是一個活生生的在身邊的陶藝師,他很容易就讓陶藝真正進入小鎮的日常:原來騰衝的陶器是這樣的,原來陶藝沒那麼難。很多人都跟著他一起去碗窯村,這是一個幾百年都做陶的村落。也有很多人願意和他一起燒陶,學習技藝。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時候,做「有溫度、有態度」的居民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時候,做「有溫度、有態度」的居民

小鎮越來越多像孫遜一樣的手藝人,在社區中,他們是行走的IP,為居民的愛好與本土文化傳承累積土壤。住在這裡,做點有趣的事,是小鎮一直以來不曾改變的信念。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時候,做「有溫度、有態度」的居民

認真的生活。以完美主義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生活的環境,建造鄰里的溫情,關懷本土文化與生態,住“有溫度、有態度”的小鎮,做“有溫度、有態度”的居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