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时候,做「有温度、有态度」的居民

雷阿姨一家来小镇小住。他们是小镇业主,还没有交房,趁着暑假,提前来看看以后要生活的地方。和许多来回于小镇的人一样,大家一起住在“小蓝楼”。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时候,做「有温度、有态度」的居民

他们来的时候,是北京最热的时候。而腾冲,20度的天气、夜晚要盖被子,雷阿姨说:我们在北京、海南都有住的地方,但我还是最喜欢住在腾冲。

可不,我们都爱住在腾冲。她喜欢花花草草,去村里走一走,认识不认识的植物都在眼里。叔叔爱钓鱼,不管在哪,只要鱼竿在就行。“小蓝楼”有一个大鱼塘,叔叔每天笑嘻嘻的从那里满载而归。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时候,做「有温度、有态度」的居民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时候,做「有温度、有态度」的居民

20多天,两人带着四岁多的外孙女去温泉游泳,走遍了小镇和周边的村庄、景点。有时候也一整天待在“小蓝楼”,雷阿姨一口北京腔:这里待得住,不用出门也行。老俩口是一辈子的厨师,做得一手好菜。做包子的那一天,住在这里的人,一颗北方的胃被深深满足。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时候,做「有温度、有态度」的居民

有一天,等交房后,雷阿姨一家就成为常住在小镇的居民。但其实,现在他们已经是小镇的居民了。小镇是所有人的小镇,哪怕现在还在建设中,你想来看一看未来的居所,为这里提一提建议——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这是小镇社区生长的土壤。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时候,做「有温度、有态度」的居民

雷阿姨一家回去北京的那一天,下着雨,所有人撑着伞送他们到很远。这里是他们以后生活的地方,他们也在这留下了浓浓的温情。

这种“只要生活在这里的人就会明了”的温情,是小镇所有场景的总和。从建镇那一天,我们就知道,我们不仅仅是来盖房子,我们还要连接和修复社群关系——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营造社区。九年前,大陆还没有如今的社区概念。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时候,做「有温度、有态度」的居民

好的社区,是每位居民都可以成为当地的参与者,改善者。很早的时候,我们便开始征集《小镇公约》,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有像雷阿姨这样,来看一看自己以后要住的房子的人,也有想在小镇临河商业街开间小店的人,他们参与小镇的商讨会议,讨论怎样的商业街更符合小镇的生态,方便居民的需求。

每每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就特别开心,这意味着,他们把这里真正当做自己的地方,而不是几百平米只用来居住的房子。只有这样,社区才有生命力。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时候,做「有温度、有态度」的居民

年轻的手艺人,也许是小镇社区最惹人关注的部分。他们同时联结了本土文化和小镇居民。小镇所在的村落,有许多古老技艺,年轻的手艺人们慕名而来,传承手艺。在小镇做陶,做木工,做竹编,做油纸伞。常常听见有人说:我明天也要和孙逊一起学做陶啦。

二十多岁的孙逊是从景德镇过来的陶艺师。他每天去碗窑烧陶,和当地的老师傅聊陶瓷。因为是一个活生生的在身边的陶艺师,他很容易就让陶艺真正进入小镇的日常:原来腾冲的陶器是这样的,原来陶艺没那么难。很多人都跟着他一起去碗窑村,这是一个几百年都做陶的村落。也有很多人愿意和他一起烧陶,学习技艺。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时候,做「有温度、有态度」的居民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时候,做「有温度、有态度」的居民

小镇越来越多像孙逊一样的手艺人,在社区中,他们是行走的IP,为居民的爱好与本土文化传承累积土壤。住在这里,做点有趣的事,是小镇一直以来不曾改变的信念。

我住的地方不按㎡算丨是时候,做「有温度、有态度」的居民

认真的生活。以完美主义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生活的环境,建造邻里的温情,关怀本土文化与生态,住“有温度、有态度”的小镇,做“有温度、有态度”的居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