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錯——年少輕狂未足奇,知錯能改真俊傑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沒有人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犯錯誤,尤其是年少輕狂時。面對自己的錯誤,知錯能改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人傑;那種死不悔改,一條道走到黑的人,很難有大的作為和成就。

犯錯的情況是經常會發生的,尤其在年輕人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年輕人由於閱歷較淺,過分相信自己的直覺和想象,血氣方剛好衝動,難免會犯下錯誤。而等到有一天自己醒悟過來了,又常常礙於面子羞於承認自己的錯誤,陷於錯誤的泥沼中難以自拔。

犯錯——年少輕狂未足奇,知錯能改真俊傑

蘇東坡

真正的智者是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的,他們會在幡然醒悟之後主動認錯,並加以改正,具有大家風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便是其中的一位,這裡介紹一個關於他的很著名的典故。

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才子之一,他過目成誦,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豪放,曹子建之敏捷。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那個文人輩出的年代,無論是吟詩作對、書法字畫,還是隨筆散文、政論文章,幾乎無出其右者,他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不多的幾位全才之一。

正因為才高,年輕的蘇東坡便養成了恃才傲物的習慣。蘇東坡官拜翰林學士之後,在宰相王安石門下任職。王安石愛慕其才,十分器重他。蘇東坡卻自恃聰明,對王安石頗多譏誚。 王安石因作《字說》,一字解作一義,偶然談到東坡的“坡”字,王安石說:“‘坡’字從土從皮,所以坡乃土之皮也。”蘇東坡取笑道:“按您老的說法,‘滑’字乃水之骨也。”王安石接著說:“‘鯢’字從魚從兒,合為魚子。四馬為駟,天蟲為蠶。古人制字,並非沒有意義的。”蘇東坡拱手道:“鳩字九鳥,您老知道意思嗎?”王安石不知道蘇東坡是在開玩笑,連忙虛心向他請教,東坡笑著說:“《毛詩》說,‘鳩鳩在桑,其子七兮。’加上他們的爹媽,共是九個。”王安石一聽,不說話了,心中暗暗覺得東坡雖有才,但他的輕薄令人十分討厭,於是將蘇東坡貶到湖州當刺史。

犯錯——年少輕狂未足奇,知錯能改真俊傑

蘇東坡

三年期滿,又回到京城,蘇東坡在回來的路上想道:當年得罪這位老師,也不知他是否還在生氣,回去得馬上拜訪他。於是他來不及安頓好家眷,便騎馬往王丞相府奔去。 蘇東坡來到相府門口,立刻被門前的小官吏引入門房。守門官說:“您在門房裡稍稍坐一下,老爺正在睡覺,還沒醒呢!”蘇東坡點點頭,便在門房內坐下了。 守門官走後,蘇東坡一人等得無聊,便四下打量起來,看到硯下一疊整整齊齊的素箋,上面寫著兩句沒有完成的詩稿,題為《詠菊》。他看了看筆跡,認得是王安石的,不由得笑了起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三年前我看這老頭兒下筆幾千言不用思索;三年後怎麼江郎才盡,連兩句詩都寫不完了?”於是取過詩稿唸了一遍: 西風昨夜過園林, 吹落黃花滿地金。 唸完之後他連連搖頭:“原來這兩句詩都是胡說八道。”為什麼呢?因為一年四季的風都有名稱:春天為和風,夏天為薰風,秋天為金風,冬天為朔風。這首詩開頭說“西風”,西方屬金,這應該是說的秋季。可是第二句說的“黃花”正是菊花,它開於深秋,最能和寒風搏擊,而且即便是焦乾爛了,也不會落花瓣,所以說,“吹落黃花滿地金”,不是錯誤的嗎? 蘇東坡為自己發現了這個謬誤而得意萬分,興之所至,他忍不住舉筆蘸墨,依韻續了兩句詩: 秋花不比春花落, 說與詩人仔細吟。

寫完,他又覺得有些不妥,暗想:“如果老師出門款待我,見我這樣當面搶白他,恐怕臉面上過不去。”可是已經寫了,想把它藏起來吧,萬一要是王安石出來尋詩不見,又要責怪他的家人。 想來想去,他還是把詩原樣放好,自己走出門來對守門官說:“一會兒老師出堂,你便稟告他,說蘇某在這裡伺候多時。只因初到京城,一些事沒有辦妥,明天來拜見。”說完,便騎著馬回住所了。

犯錯——年少輕狂未足奇,知錯能改真俊傑

王安石

過了不久,王安石出堂,心裡惦記著自己的一首菊花詩還沒有寫完,便徑自往門房走來。坐定後,他一看詩稿,馬上皺起眉頭:“剛才誰到過這裡?” 下人們忙稟告:“湖州府蘇老爺曾來過。”王安石也從筆跡上認出了蘇東坡的字,口裡不說什麼,心下直犯嘀咕,“這個蘇軾,遭貶三年仍不改輕薄之性,不看看自己才疏學淺,敢來譏諷老夫!明天早朝,待我奏明皇帝,給他來個削職為民。”但轉念一想:“他不曾去過黃州,見不到那裡菊花落瓣,也難怪他。”於是他細看了一下黃州府缺官名單,那裡正缺一個團練副使,第二天便奏明皇上,把蘇東坡派到那裡去了。 蘇東坡知道自己的老師又在“公報私仇”,但君命難違。次日,蘇東坡離京,星夜趕至黃州。 蘇東坡在黃州與蜀客陳季常為友,天天不過是登山玩水,飲酒賦詩度日。等到重陽節那一天,天氣晴朗,蘇東坡突然想起:“我家後院有菊花數種,今日何不去賞玩一番?”恰好陳季常來訪,東坡大喜,便拉他同往後花園看菊。走到菊花架下,只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驚得蘇東坡目瞪口呆,半晌無語。陳季常問道:“兄臺見菊花落瓣,為何如此驚詫?”蘇東坡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見此花只是焦乾枯爛,並不落瓣。去年我在王丞相府中,見他《詠菊》詩中寫道:“‘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我只道老師寫錯了,特地續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卻不知道黃州菊花果然落瓣!老丞相貶我至黃州,原來是讓我來看看菊花!”蘇東坡嘆道,“當初我被貶,只以為是王丞相公報私仇。誰知他倒不錯,是我錯了。今後我一定謙虛謹慎,不再輕易笑話別人。唉,真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啊!” 後來,蘇東坡為亂改菊花詩的事,專程到京,向王安石“負荊請罪”,認錯道歉,王安石這才將蘇東坡調回京中委以重任。

犯錯——年少輕狂未足奇,知錯能改真俊傑

王安石

歷史中的王安石並非真是一位“公報私仇”的心胸狹窄之人,他兩次將蘇東坡調往外地,無非是蘇東坡太過恃才傲物,留在京中極易得罪別人,而將其調往外地目的就是想磨礪一下他的銳氣,使這位少年才子更加成熟起來,幸好蘇東坡也不是那種頑性難改的人,在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之後,最終能夠知錯認錯,得到了老師的原諒而被委以重任,可謂真正的一代俊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