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人的創新路:如何讓年輕人愛上「老」技藝

非遗传人的创新路:如何让年轻人爱上“老”技艺

圖為“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的認證傳承人王河川。 曉亮 攝

中新網重慶8月31日電 作為連接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以及活力的維繫近年來受到各方關注。但對非遺傳承者而言,他們心中依然充滿擔憂,因為無法獲得年輕人的喜愛,再珍貴的遺產也無法保存。

重慶江津區白沙鎮是具有五百多年釀酒歷史的酒鄉名鎮。“江津產酒甲於省,白沙燒酒甲於津”,這是《江津縣誌》中對明朝嘉靖年間白沙燒酒的記載。遺憾的是,由於歷史變遷等方面的原因,該鎮的酒業後來逐漸沒落。

但幸運的是,釀酒的傳承並沒有中斷。在白沙鎮,記者看到了驢溪酒廠的創始人、“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的認證傳承人王河川。從1973年17歲初中畢業後,王河川進入酒廠當學徒,跟著師傅學習釀造川法小曲白酒。

“從我當學徒起,到現在管理酒廠,始終堅持傳承傳統的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無論是工具,還是釀造方法,都原汁原味的保留兒時的記憶。”2011年,王河川被認證為“重慶非遺傳承人”,全國川法小曲白酒非遺傳承人僅剩下他一人。

老技藝的沒落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對傳統方法的堅持。王河川介紹說:一直以來白沙燒酒的釀造是採用純手工的傳統釀造方法,古今方法完全一樣。比如說堅持木桶發酵,堅持用竹器木器等傳統器具釀造,堅持純手工古法釀造,用麻壇陳藏。

另一方面則是年輕人的確對“老”東西不愛了,在白酒行業尤其是這樣。尼爾森最新公佈的酒類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30—39歲的人群是目前白酒市場的主力,20-29歲的年輕消費者飲酒意願也越來越強烈。

“我們要能充分的吸引年輕人才行,要先有群眾的欣賞和關注。非遺沒有社會基礎,就好比戲曲沒了觀眾,怎麼傳下去?工藝品沒有大家的欣賞、使用,也只能自生自滅。”

為了實現老品牌的延續和創新,王河川此前率領一眾徒弟,加上驢溪酒廠的全部資產,接受了江小白的釀造基地江記酒莊的保護性收購。

王河川表示,作為白酒行業的傳承者,他感覺到身上的擔子尤其重,因為在這個行業裡,每一位釀酒師的秘訣都掌握在自己手裡。前人已經研究了幾百年的釀酒技藝,不要在我們手裡失傳,就是最大的功德。

“好酒也怕巷子深,經營和品牌創新確實是我們的短板”,王河川表示,他希望借力新銳品牌的“創新”精神,讓驢溪燒酒這樣的老遺產重獲新生。(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