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攝影師李維燊:用iPhone構造的童年幻想

專訪攝影師李維燊:用iPhone構造的童年幻想

李維燊攝影作品《期望》

轉起來動靜比蟬鳴聲還大的電扇、比催眠藥還有效的蟬鳴、如今看起來不比磚頭小多少的CD機;心裡盤算著還有一個月就是冰棍、足球、電視的世界;不過還有半個月、還有一堆試卷要做、有幾份,可能還要家長簽字。

這大概是那麼一撥人關於六一兒童節的集體記憶。如今他們霸佔各大社交平臺、時時刻刻想著反思和反主流、吵嚷著六一也是大朋友們的節日;悶在這頭敲字的我是,在那頭看手機的你,可能也是。

我們今天要講的25歲香港攝影師李維燊,2016年用iPhone拍攝《穿越時空的少女》奪國家地理攝影大賽佳作賞、《關西風景》《東京風景》奪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賞。在評價這幅讓其名聲大躁的作品時他說:人們喜歡它是因為那是自己成長的地方。

那一瞬間,似乎有蟬鳴的感覺。

一、怎樣從一張照片瞭解一個人

作為一個“大朋友”李維燊算是“攝影圈”新人,正式決定把攝影作為主業,還是這半年的事。所以我們能看到的作品,屈指可算有那麼幾套。睹畫思人,在深聊以前我覺得這會是一個“喜歡日本文化、喜歡唯美系漫畫、喜歡鏡子的人”。

當然,瞭解一個人,其實是一個揭標籤的過程。影樓

專訪攝影師李維燊:用iPhone構造的童年幻想

李維燊攝影作品《穿越時空的少女》

1 鏡面以及李維燊的平行世界

把水中倒影和真實鏡像倒置、讓現實多了些朦朧感,《穿越時空的少女》用這種手法制造著視覺上的衝擊。然而關於鏡像或者倒影,李維燊給出了一個科幻色彩的名詞,以及一個人文色彩的解釋。

“其實我本人沒有對鏡面有特別闢好,但談到虛實之間卻是我很在意的攝影手法,或者你可以叫它平行時空——在另一個空間之中有和我們一模一樣的人在相反的世界做著相反的事情。”

一體兩面,其中一面是我們真實所在的人事物。香港是個空間被高度壓縮的城市、從空間的緊張延伸出各種各樣緊迫。當然如果你把以上這句話替換個主語——北京、上海、深圳,發覺並沒有什麼不同。現代文明總會讓人損失些什麼,李維燊在電話那頭說“恩,我們從小就要被逼著去學好多不太喜歡的東西,在大學以後你還要學會工作的技能,這種壓力我想你們應該也差不多吧”,然後是兩邊默契的笑。

也於是,關於“平行空間”,他做了這樣的定義:

“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實在有太多事情是我們想做而沒有做;想忘記卻又忘記不了,不想經歷卻又不得不經歷的事情。 這樣的事情實在太多,我們無法去真正地‘做自己’的時候太多。這是我看到的虛實。虛是我們的生活,荒謬卻又存在;實是我們心中真正的慾望和想法,強烈存在於我們心底但卻寸步難行得不到正視。那不是很奇怪又可悲嗎? “

2 帶有魔幻色彩的唯美

把這種魔幻色彩的解釋放到作品中,表達方式更多樣:天空、樹林、飛鳥、少女,李維燊鏡頭裡的世界,和日本諸多漫畫師相通。——用孩童的眼光看這個世界、所以才會有那樣的天馬行空。他說:

“我們小時候不都是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地想象嗎;攝影是藝術,而藝術是可以天馬行空的、也應該是天馬行空的。不刻意強調構圖和技巧,鏡頭的情緒、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是表達的重點。

就像新海誠用空鏡去表達那種淡淡的哀傷;宮崎駿作品中的天真無邪。我想,通過作品我也在傳達我的世界觀——迴歸原點,這輯作品想表達一個純真無垢的世界,沒有善惡、沒有美醜,每個人都能坦誠面對自己。”

二、怎樣從“淡淡的哀傷”,讀出快樂

“對不可挽留的故去做懷念”我們將之定義成輓歌;而李維燊這個“大朋友”雖然作品中處處表達著對童趣的懷念,但言語中更多透露的是喜悅。如何看待成長與快樂,這和他的成長經歷有關。影樓

專訪攝影師李維燊:用iPhone構造的童年幻想

李維燊攝影作品《迷失》

1 從跨專業到跨行業

李維燊大學主修市場學,選修日本研究;也是在這段時間日本動漫、日本文化漸漸成了他生活的一個部分。畢業後的他,在政府部門有一份不太忙併且薪資不低的工作;成為全職攝影師也就是這幾個月的事情。從修學時期的跨專業,到如今的跨行業專職。李維燊一直在追尋自己想要做的,只是說起來簡單,這背後的感受只有當事人最清楚。

“滿不容易的,我的家人和爸爸媽媽不喜歡我不在政府工作;在香港,如果你要結婚還要買個房子,基本沒有空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點對我也一樣。”從李維燊口中我們聽到了一個印象裡“追求夢想的故事”。不過再往下,故事就變得有些不一樣,他說“我並不認為一份安穩的工作不是興趣愛好的幫助”。

“其實專職做攝影人也並不輕鬆,在政府工作時候你有一個穩定的收入,所以我可以拒絕一些不太喜歡的照片約拍。不過作為專職攝影,可能有些無聊的垃圾工作也需要接,畢竟先要生存下去。這就好比是看女生,有些時候還是朦朧些更美”至於選擇離開政府部門,其實是時間考慮:上班佔用時間太多,愛好雖然還在那裡,但是想花時間研究實在是太累。

所以就算是如今,愛好和生活都永遠都不太有完美重合的機會。只是自他看來,這些流逝的時光、偶爾的妥協,都應該算作快樂的一個部分。

2 如何看待快樂

這種觀點出於日本文化影響,多年來對日本的研究不僅讓李維燊養成了魔幻色彩的視覺風格以及創作了影集“東京風景”,深層次還有世界觀的影響。

“殘缺的美才是美本身,如果一個人只有快樂,那麼他對於快樂或許不會有感觸;而對於我,過往的遺憾會讓我知道怎麼才能感受到快樂,或者更珍惜快樂”。這種一元論的“快樂理論”存在於人類最早樸素的哲學觀上,到如今依舊適用。

三、怎樣從單反變成手機

“可能你們拍照只用拍下來就好,我們專業攝影可能還需要在各種平臺去Push照片,所以現在對於設備來說5D3和iPhone用到的比例是一半一半吧”在談到現在工作習慣時,維燊這麼說。不過他可能只說對一半,現在就算是非攝影專業,把照片發到網路也是根本動力。所以手機拍照才越來越受歡迎。

專訪攝影師李維燊:用iPhone構造的童年幻想

李維燊攝影作品《回憶》

至於為什麼手機拍攝能佔到50%,這和他的拍攝理念也不無關係,他說:“畢竟攝影是應該著重內容的表達,完美的畫質並不是我所追求的東西;我希望畫面能更好的傳遞情緒,而iPhone尺寸就很小巧,有的時候不會給被拍攝的的人緊張感”。

講到這裡,李維燊還分享了一些拍照小技巧給我,例如在拍攝動態畫面的時開啟連拍功能,會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精彩畫面;利用後置雙鏡頭的人像模式來製造景深、巧用HDR來增加畫面細節。當然如果你是一個運動控,那麼4K錄像、慢動作、再配合放水,其實能製造很多更有意思的東西。

以上,是我們在這個六一想要講的一個故事,如有雷同,那說明你可能真的快長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