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原本崛起於晉陽的趙國,爲何要遷都邯鄲?邯鄲是如何歸入趙國疆域的?

碣石樵子


源於晉國卿大夫趙氏家族而來的趙國,其根據地本是在晉陽,這也是趙氏家族在晉悼公時期重新興起後就一直著力經營的地方,在趙簡子參與的六卿共誅祁氏、羊舌氏的鬥爭;四卿共討範氏、中行氏的戰爭;以及趙襄子時期,趙氏聯合魏氏、韓氏攻滅智氏的行動中,晉陽都發揮出了重要的堡壘中心的作用。

但在三家分晉完成後,作為新興諸侯勢力的趙國,想要積極參與列強逐鹿中原的政治格局,就必須把自己的政治軍事力量東移於太行山以東,以投入到與魏、衛、齊、楚、宋等國爭奪黃河中下游人口密集區域的激烈鬥爭中去。在這種背景下,僻處偏北的晉陽作為都城就顯得不合適了。故而,在趙獻侯在位時,趙國就已開展了遷都工程,或許是急於將勢力伸到黃河中下游沿岸的心理,趙獻侯時期的趙國將都城遷離晉陽後,並沒有遷到後來的邯鄲,而是遷到了中牟。

但是這個新都中牟在有接近諸國爭奪領地的便利同時,也有過於臨近它國的不安全因素。趙敬侯剛剛繼位的公元前386年,公子朝就勾結了魏國軍隊在中牟發動了叛亂,雖然經過苦戰,叛軍潰奔魏國,但中牟城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已不堪為都。再考慮到安全及位處太行山以東以便東向發展的要求,趙敬侯君臣選中了邯鄲城作為再次遷都的目的地,從此直到趙國政權覆亡,邯鄲始終都是趙國的都城,並將經歷多次血雨腥風的考驗。


史海悠遊閭春暉


其實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的都城最早在晉陽,後來趙獻侯即位(公元前424年),為便於趙國國力向東擴展,遷都到到中牟(今河南鶴壁西),到了戰國時代中期為了繼續向東擴張,趙敬侯繼位時期(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簡單來說趙國的幾次遷都都是因為內亂造成的,趙敬侯即位時,趙國貴族公子朝發生叛亂,都城中牟遭到嚴重破壞。於是趙敬侯將都城遷往邯鄲,這是一方面的考慮,還有一個重要考慮就是當時趙國已經是中原大國了,在軍事上具備進取中原爭衡天下的優勢了,而趙國西面的秦此時是秦獻公在位時期,已經開始了東進攻擊魏國的收復河西地區等一系列軍事行動,遷都邯鄲,對於趙國來說也遠離了秦國的威脅。我們現在從趙國的遷都邯鄲可以看出,此時的趙國逐漸強大並開始參與中原諸國的爭鬥,注意力和重心都放在中原地帶,參與大國之間的兼併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