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把书读厚」

真正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把书读厚」

读书重在发散思维,联想,原来我们经常听到读书应该「把书读薄」的说法,但读「薄」这件事其实大多数人都会,比如大家读《老人与海》,读完之后大多数人的收获是什么呢?

一般他们的描述是这样的:这本书讲了一个与命运积极抗争的故事。一个老人他是打鱼的,一直想打一些大的鱼,能够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孤独的住在海边,有一天出海的时候,他终于打到了一条大鱼,和这条大鱼搏斗,这个鱼太大了,已经不是他的年龄所能搏斗的过的了,但是他用他的打鱼的经验,技术,终于把这条鱼制服了,这条鱼他很难拉到船上来,只能拖在船的后面,慢慢地回来,但是在打鱼过程当中,这条鱼当然在不断地流血,流血的时候,这个血就吸引了其他的鲨鱼,其他鲨鱼就把这条鱼,一口一口地吃掉了。

然后,就没有了。

这算不算是读「薄」了呢?读这样一本书,可能花了半天时间,然后总结成200字,看上去确实读「薄」了呀,但显然什么收获也没有,就像旅游「打卡」一样,这样看书也是「打卡式」阅读。

有人说小说是消遣型阅读,所以这样是正常的,谁也没有太认真去看他文笔如何、结构如何,与其他作品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这本书会得奖之类。

那非小说类作品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吗?并不是,比如近两年非常畅销的马尔科姆的《异类》,很多商界精英、白领都在读,读完了有什么收获呢?恐怕大多数人会收获一句「成功需要一万个小时的刻意练习」,好吧,然后呢?没有卵用。

读书,要想真正有用,要把书读「厚」。一本书20万字,你读完可以写出200万字,到了这种程度,这本书才真的属于你,甚至你已经完全超越了该书作者,可以凌驾于这本书之上对其进行批评了。

读书,重在启发和联系,而不是吸收。可以很肯定地说,现在的书架上,90%的书都在传输错误的理论,无效的方法,如果你没有能力分辨,只会让你陷入混乱。当然读的少的情况下不会,你会直接按照这种错误的理念去看待这个世界,用错误的方法去践行人生。

所以,选择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来比较、判断、丰富。

怎么知道一个理念对不对?找另外9个同类的作者同样的书籍过来对比,然后不仅高下立见,而且正确的理念就浮出了水面。

你甚至能清楚地知道,谁是一个概念的原创者,谁是抄袭者、谁是改良者。你会明白,有很多畅销书作者只是把原来经典的概念换了个名字就变成了自己的,有些作者搞出一个新奇的理论只是为了博取眼球赚取利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