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得一生,何以解憂,不要再整那些沒有用的了

何以解憂?如果還回答“唯有杜康”顯然差點意思。

只得一生,何以解憂,不要再整那些沒有用的了

今人大多對“酒入愁腸”的敘事輕車熟路,卻往往忽略了某種真相。古人之所以能夠“白日放歌”、“異鄉醉客”、“斗酒詩百篇”乃至“面聖不叩首”,其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從來不是“糧食精”,而是一點精神。遺失“精神”的後果,便是遍地“神經”,便是誠惶誠恐、寢食難安、心神不寧。

“解憂”不能只是走個形式,不能麻痺自己或者掩耳盜鈴,不能轉移矛盾或者回避問題,不能繞過禁區再告訴自己禁區根本不存在。處理問題的路徑有兩條,一條叫直面現實,一條叫埋頭進沙堆。大多數人選擇了第二條,於是問題越來越多、悲劇一再重演。

只得一生,何以解憂,不要再整那些沒有用的了

我不禁想起大眾對於電影與網綜的態度,一種通行的說法是:日常生活已經過得很辛苦,所以不想再看那些沉重的、有意義的東西,只想娛樂一下、笑一下。對於這個道理,我可以理解,但我想表達的是,這樣做並不能使得“過得很辛苦”的生活變得“不那麼辛苦”,哪怕一點點。

只得一生,何以解憂,不要再整那些沒有用的了

就好比一個人睡醒之後發現自己躺在垃圾山上,周遭惡臭難當,他應該做的事情是趕緊從垃圾堆裡爬出來,而不是坐在上面吃點好吃的,犒勞一下自己的悲慘境遇。

“娛樂萬歲”的邏輯正像是坐在垃圾山上吃飽喝足了,妄圖藉此彌補被垃圾包圍的無力感。那些真正能祛除無力與焦躁的存在,往往是一些平日裡被世俗率先排除到九霄雲外的“無用”事物。比如一本索然無味的書、一部晦澀難懂的電影、一首穿透時代壁壘的音樂,往往蘊含著可供直接解決現實麻煩的智慧。

而那些逗樂的、活躍氣氛的符號,除了加深妄圖從中汲取養料者的現實憂慮之外,更是牢牢地消磨生命與浪費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