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之下:我們重塑著它,也被它重塑著

電商之下:我們重塑著它,也被它重塑著

中國青年報曾有過一項調查,80年代最受歡迎的職位是出租車司機、個體戶和廚師,在那個年代,科學家、醫生、教師等職業首次被鄙視了,下海漸成風潮。

幾十年後的今天,商業環境、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越來越習慣於在家叫個外賣、出門打個出租、躺在床上肆意網購,在服務的另一端,連接著無數個小微商家、的哥司機、網店,甚至如雨後春筍般湧出的自由職業者、斜槓青年,即使身份認同感依然不同,大家也能夠更加坦然地相安無事、各自生活。

不知不覺間,整個社會的就業結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某種程度上講,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是從一個個個體生命的蓬勃興盛、姿態萬千開始的。

就業結構變遷:從“金飯碗”到“金板磚”

“我能理解這些年輕孩子的選擇,當年我們這批知識分子下海經商,身邊人的反應激烈多了,也一步步艱難地走了過來。現在的孩子,算是遇到了個好時候。”孫大爺喝著濃茶,談及熱衷電競並毅然選擇學習電競專業的孫女、整天忙著發貨收貨四處聯絡小姑娘搞直播的孫子,有些感慨。

孫大爺是筆者很敬重的長輩,80年代下海潮風起,當了多年教書匠的孫大爺最終沒扭過自己的胸有不平,選擇了下海,“不後悔當年的選擇,回頭看看,總算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站過,孫子輩們走的路都很特別,肯定有一半原因是遺傳了我的基因。”

孫大爺的話不禁讓我心有莞爾,我想他沒說出的另一半原因,大概要歸因於這個被技術進步、互聯網和電商等新形態充滿的日新月異的新時代。

數據顯示,過去5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年均超過1300萬人,累計新增就業超過6500萬人。得益於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新產業、新業態、新就業方式的出現,2013年至2016年,我國服務業就業累計增加6067萬人,年均增長5.1%,高出全國就業人員年均增速的4.8個百分點。

電商之下:我們重塑著它,也被它重塑著

自媒體、插畫師、網紅主播、淘寶店主、新零售講師……各式各樣的新興職業,在新技術、新業態的推動下如雨後春筍般湧出,並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和接受。即使是靈活用工或作為自由職業者,如今也很難會被輕易定義為不務正業,甚至這樣的工作生活狀態很多時候反而會招致豔羨妒忌,畢竟朝九晚五的工作狀態讓太多人感到困頓和焦慮。

“以前在老家工廠上班,一個月拿2、3千的薪水還不覺得怎麼樣,現在做網店模特,試試衣服、拍拍美照,多賺好幾倍,雖然有時候也很辛苦,自己覺得還行吧,你也知道,沒有什麼回頭路好走,再回去接受2000的工資是不可能了,繼續往前看吧。”一位做淘寶店模特的朋友如是說。“我還是更喜歡自由一些,不太喜歡被束縛,自由安排時間,靠手藝吃飯,雖然沒有多大富大貴,這樣的狀態我覺得也很愜意。”一位年輕的插畫師對筆者表示。

電商之下:我們重塑著它,也被它重塑著

“從2013年做到現在,你說我也算得上附近區域頭部自媒體人了,上學那會兒調皮搗蛋慣了,專科剛畢業的時候很受挫,心說要麼回家種地靠天吃飯吧,你能想到咱最後居然是靠筆吃飯?安靜的時候想想,還像做夢一樣,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啊。”閒時小聚,這位自媒體朋友常常感嘆,擁有一項技能傍身是有多麼重要,“至於出身神馬的,so what?”

坦白講,這位朋友說出了一部分事實——老一輩們推崇的“金飯碗”,已經被越來越興盛的商業經濟慢慢擊穿了,“金板磚”般的技能才是更好的生存之道。在過去,大家對世俗成功的定義相對緊窄,活在體制內,做一個安穩度日的螺絲釘,或者去頂級外企、大型集團企業當個白領,慢慢尋求上升,諸如此類,輕易不逾矩。如今的金飯碗,在很多社交場景裡,甚至帶有很強烈的貶義性質。

當然,現在太多的路徑可供所有人自由選擇,一定程度上也會帶來新的困惑或衝擊。從事任何職業,比拼收入,都可能出現有人一年賺你一輩子的現象,那些網紅、主播們動輒超越明星般的收入水平不僅令人咋舌,也時常考驗著很多普通大眾的心臟承受程度。

新經濟下的電商、新零售:城鄉山野、老少青壯的生存圖譜

不過,就業結構的變遷,其實有更深層的原因,既有宏觀層面,也有新經濟業態本身的原因。

現階段,我國的結構性就業問題依然很突出,這不僅表現在傳統的、尤其是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下崗人員增多,並且很難適應新經濟形態催生的新職業,更表現在產業結構升級、區域經濟格局調整導致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就業崗位轉移或流失。

眾所周知,規模以上工業的產量和產值一直在上升,而就業人數從2014年開始掉頭向下(2014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達到峰值18277.8萬人,據國家統計局),整個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轉移,在這一轉移過程中,大量勞動力不可避免的暫時掉隊。

在這樣的背景下,實體經濟吸納更多勞動力的潛力下降,我們可以用虹吸原理來理解,大量勞動力開始向薪酬回報越來越好、吸附力越來越強的第三產業遷移。在這樣的維度裡,近幾年電商平臺、新零售等業態的爆發性發展,以天貓等為代表的電商巨頭成了吸納勞動力、帶動全產業就業的巨大漏斗,就不難理解了。

前幾天,中國人民大學發佈了一份研究報告,數據很有意思,報告顯示,2017年阿里巴巴零售生態創造就業機會總量達3681萬,比2015年創造的3083萬就業機會多出了600萬。短短兩年時間,阿里巴巴這隻新零售旗手創造了驚人的就業機會。在新零售力量推動下,傳統實體零售企業也開始重新煥發活力,某種意義上說,巨量勞動力的湧入既是新零售重煥活力的原因,也是結果,並進而反哺回整個電商業態,推動著電商經濟進一步向前發展。在人大的這份報告裡,受訪商家電商業務量近3年來增長迅速,43.8%的商家電商業務量年均增長率在50%以上,其中約1/4商家電商業務量實現年均增長翻番,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在一般人的理解中,這些新經濟、新形態催生的新職業機會,很大程度上似乎更適用於80、90後這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強的年輕群體,事實是這樣嗎?就業是一項系統的民生工程,要實現國家提倡的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年齡偏高群體以及邊遠農村群體的就業生存情況,可能更值得納入討論。

這些年,筆者零零星星返回老家,這種長時間、間歇式的探視,反而對邊遠農村的變化感知更為敏感。最大的觸動,一是猛然間發現村淘這樣的事物居然就矗立在我熟悉的山野之間,看著曾經遍佈家電下鄉等標語的半截圍牆、豬圈羊圈上,已經被“農村淘寶啥都有,購物都在家門口”等類似的標語所佔領,感慨萬千;二是不少高齡的父老鄉親,竟開始作為“代工廠”般的存在幫助一些小微電商編織手工藝品等計件物品,除了種地耕田,他們又有了新的營生,有一剎那,我真覺得,這些勤懇卻又幾乎被淘汰掉的老鄉們,再次重生了。線上線下打通的新零售,原來也幫助教育程度不高的中老年邊緣群體解決了就業問題。

電商之下:我們重塑著它,也被它重塑著

另外的觸動則在於,筆者模模糊糊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返回或留在農村,在電商平臺上倒騰著農產品,或者再向下,承包菜園、圈養家禽牲畜,做起了產業鏈的終端供給生意,“空巢”這個詞,會不會就漸行漸遠了呢?遙祝他們。

和文娛產業、區塊鏈這樣的純虛擬經濟業態不同,電商這個業態其實很難直接定義為虛擬經濟,或許將其稱為實體經濟或虛擬與實體融合的經濟業態,更為貼切。零售業作為最重要的服務業門類,2017年僅阿里這個平臺就貢獻了1405萬個交易型就業機會、2276萬個帶動型就業機會(包括543萬個支撐型就業機會和1733萬個衍生型就業機會),對上游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下游的快遞物流、售後服務等環節帶動作用明顯。

在筆者看來,類似阿里這樣的電商平臺,至少將六種群體打破空間、時間限制的擰在了一起——賣貨的、賣內容的、賣營銷的、賣技術的、賣田間資源的以及賣體力勞動的,這六種力量遍及城鄉山野、老少青壯,透過互聯網,一起編織著一張巨大的生存圖譜。

如果把其他所有主流電商平臺都算上,這股力量對實體經濟的貢獻之大、對吸納勞動力轉移的貢獻之大,大概也只能用驚人來形容了吧。

我在想,電商這樣的業態,除了給我們帶來便捷的生活、豐裕的物質享受之外,也逐漸為那些遭受就業之困、渴盼找到令自己舒適的生存之道的人,打開了退路。這條退路,同樣適用於我們所有人,就像筆者曾經說過的,這個時代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虧待願意努力和付出的人,任何人憑本事做到的事情,都值得尊重,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被這個時代賦予了更多具象的、可觸摸的意義。

我們唯有——擼起袖子,加油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