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政權與思想精神之間的摩擦鬥爭,造就了德國中世紀的悲劇歷史

在德國中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國家政權與思想精神之間的鬥爭圍繞著三個運動向前發展。教皇反對皇帝,平民反對貴族,遊吟詩人反對騎士。經過700年的激烈的鬥爭,大約在公元1500年,精神的陽光一度驅散了烏雲,自由和藝術,猶如古代的神像,出現在天際大放光芒。可是不久烏雲重新蔽日,直到300年以後,精神又重見天日。上述三個運動在鬥爭中均湧現出各自出類拔萃的人物。遊吟詩人是瓦爾特·馮·德爾·福格威特;平民是古騰堡;在皇帝與教會的鬥爭中則出現了主要依靠思想精神的力量統治國家的霍亨斯陶芬王朝腓特烈二世。

國家政權與思想精神之間的摩擦鬥爭,造就了德國中世紀的悲劇歷史

腓特烈二世

德國的整個中世紀曆史是一部悲劇。在這部我們以後將稱之為德國中世紀的偉大的悲劇的序幕中,我們聽到的主題的大部分將是低沉的。我們也可以聽到從別的國家穿插進來的,打斷了當時鬥爭的光明、寧靜和優雅的旋律,但為時不多。德國人的性格和中世紀出現的問題是如此的合拍;始創時期的努力和神秘的暴力互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正由於此,德國人一直夢想領導世界,並且至少在造成世界的不安寧上,他們成功了。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一再對中世紀回味無窮,今天又希望依靠暴力與思想精神兩個因素再次建立他們的統治。但在這個過程中精神的作用消失了。

德國人靈魂深處的雙重性沒有比在中世紀表現得更淋漓盡致了。當時國家權力與思想精神尚未像後期那樣尖銳對立,雙方都有武器,也有思想,因此教皇與皇帝之間的鬥爭歷經300年而勝負難分。他們彼此唇槍舌劍,這就暴露了德國人為自己的慾望尋找哲學根據,使其披上合理外衣的私心。那些皇帝們夢想統治世界,必須尋找一個道義上的藉口;他們無止境地擴張慾望,必定出於浮士德式的動機,而殘酷的統治則必然裹上一層神秘的輕紗。

國家政權與思想精神之間的摩擦鬥爭,造就了德國中世紀的悲劇歷史

中世紀德國貴族

這種良心上的疑慮不安使德國人甚至不能嚐到征服的絲毫甜頭。如果沒有什麼別的理由促使他們夢想統治世界,那麼這種內心的不安全感,表現在他們大規模的徙遷,準備與異族同化,以及為自己的野心和貪婪尋找道義根據等,就是促使他們行動的主要動機。法國人的十字軍東征也有不可告人的動機。英國人甚至今天還在吹噓它的出征是以基督的名義進行的。但是德國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卻仍是在這場皮影戲中唯一相信自己藉口的人,因為過於浪漫而不是天真的德國人,從祖先那裡繼承的是井然有序的工作方法而不是他們的安寧鎮靜。世界上最不會掩飾自己的意大利人,只要自己一行動,就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然而德國人卻從來做不到這一點。因此甚至今天它使德國人與馬基雅弗利(Machiavell,1469—1527,意大利政治家兼歷史學家。——譯者注)以及他們推崇備至的尼采無法一致。他們內心缺乏自由感。自從改信基督以後,這些本性粗暴的人受到道義上的很大壓力,他們似乎逐漸意識到自己內心存在的不可告人的不安。

國家政權與思想精神之間的摩擦鬥爭,造就了德國中世紀的悲劇歷史

德國中世紀小鎮現代照片

如果夢想統治世界的慾望驅使他們向東出征,如果教皇當時居住在波蘭的維斯杜拉河,而不是意大利的臺伯河,那麼德國人成功的可能性可能更大些,他們最終可能獲得徹底勝利。他們在這幾個世紀內征服了東部大片土地,由此可以得到證明。可是德國的貴族,就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對南部廣闊原野垂涎欲滴,他們不僅僅對那裡的肥沃土地和陽光充滿興趣,而且感到有一種安詳寧靜的精神力量在吸引他們。這種精神力量是他們的秉性所缺乏的。當德國皇帝們到羅馬去獲取統治世界的皇冠時,希望獲得這種得不到的精神的慾望也在提高。他們感到這裡的人民在過去甚至在衰落的情況下,也有一種優越於徵服者的精神力量,這一點深深地吸引著他們。但是這種浪漫主義的慾望,使他們統治世界的夢想落空了。

國家政權與思想精神之間的摩擦鬥爭,造就了德國中世紀的悲劇歷史

德國中世紀宗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