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自律的人,一做事就贏了?這才是自律的正確姿勢……

為什麼自律的人,一做事就贏了?這才是自律的正確姿勢……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你是否有這樣的苦惱,有時候明明計劃的很好,但卻很難堅持下來?

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惑,明明自己條件還不錯,可不知為何,職業發展屢屢不得志?

你是否有這樣的煩惱,總是間歇性宏圖大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是什麼讓人生如此艱難?

我們該如何破除這些侷限,成就更好的自己呢?

一、我也想成為高手,可是自律這件事真的太難了!

諮詢者芳芳(化名)最近被自己的“不自律”倍感焦頭爛額,她今年年初下了很大的決心,想要在專業上狠狠提升一把,並賣了不少專業書籍,且制定了詳細的計劃,例如每天幾點學習等等。

一開始她還是動力滿滿,每天下了班回到屋裡按照制定的計劃嚴格執行,可不到一個月,她就覺得自己撐不下去了,總是感到很疲憊,為了放鬆,她會追劇,但一追劇就一發不可收拾,接連幾天熬夜追劇,事後又總是後悔不迭、自責不已,覺得自己又蹉跎了光陰。

而之前的“完美計劃”,也常常被束之高閣。

芳芳苦苦思索找不到答案,她迫切地渴望達到真正的“自律”,而自己之前的嘗試屢屢失敗,故而早早地和助理約好了時間,前來向我尋求幫助。

你是不是也有和芳芳類似的困擾?

一方面,你深深覺得自己的時間沒有被充分利用,每天至少有15%的時間(大約3-4小時)是完全可以用來進行充電學習的,於是你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計劃,要求自己每天利用好這15%的時間。

可另一方面,你發現利用起這15%的時間充電學習之後,你的疲憊感與日俱增,由於頭天晚上苦讀,白天上班昏昏沉沉上班,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經常捱罵被訓斥,彷彿工作陷入了更加混亂的局面......

你從來都沒有想到,自己渴望進步、追求更好的“自律”到頭來會導致更多問題的出現,以至於最終消耗了本就不多的意志力,讓你越發疲憊,於是說好的“自律”又變成了“夢幻泡影”。

二、理論上的“完美”,無法掩蓋線性邏輯的缺陷

當我們試圖理解這個世界時,線性思維是比較簡便及常用的方法,但問題是,再完美的線性邏輯,往往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

就拿充分利用每天15%的空閒時間為例。

理論上,每天能利用好這3-4小時,不論是專業精進還是能力提升上,都會給個人帶來極大的幫助,從表面上來看,這種邏輯思維完美無缺。

在這個邏輯中,結果是“個體提升”,原因是“充分利用時間”,兩點一線,似乎只要做到了充分利用時間,就能達成個體的提升——這就是線性思維結構。

但問題在於,這種線性因果邏輯忽略了個體工作與休閒之間的練習,更沒有看到壓縮休閒時間與工作效率之間的聯繫。

事實上,休閒時間看似和工作效率很分離,實則是“一體兩面”:很多時候,人只有享受一定的休閒,讓身體和頭腦獲得充分的休息,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我們可以援引《深度思維》一書的方法,定義一個指標混亂度,用來表示工作生活中的麻煩與混亂程度。

在最開始,一個人有15%的時間休閒娛樂,剛剛好夠TA完成本職工作,混亂度為零。

後來,這個人開始以自律為努力目標,試圖將這15%的時間全部拿來學習充電,這個時候,身體和頭腦自然會感到疲憊,由於頭天晚上接收了大量的信息,進行了大量的腦力勞動,第二天整個頭腦就像一臺超負荷運載的硬盤,有些運行不流暢了,表現在工作上,就會出現反應遲鈍、效率下降的情況,而此時,隨著工作的強度和難度逐漸加大,自然會招致領導不滿,結果越罵心越慌,越慌就越亂,心理狀態就會變得很糟糕,慢慢地,整個工作會陷入糟糕的“混亂”局面。

你可能已經看出,這已經構成了一個循環,如下圖:

為什麼自律的人,一做事就贏了?這才是自律的正確姿勢……

上圖可以被稱為“壓力—逃避環”

上圖中,一共6個“+”,2個“—”。

“—”表示的是負號,負負得正,即代表一個無限增大循環。

從上圖結果來看,這是“負面導向”循環,即“惡性循環”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你一開始會認為:

如果我做好了“自律”,我就一定能取得更優秀的工作業績。

這在最開始是正確的,但你可能怎麼也想象不到,一旦這個系統開始運轉起來,就會多了一個因果:

因為你壓縮了自己的休閒時間,結果你的體力不支、深感疲憊,於是工作犯錯的可能性更大了,受到的批評更多了,你的心情一定很糟糕,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削弱了“自律”的原動力,你漸漸地被“打回原形”,變得不那麼“自律”最終“放棄自律”了。

自律與工作壓力,到底誰是因,誰是果?從全局來看,這是一個系統,它們互為因果。

三、想要真正自律,需要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

從上述分析不難得知,事實上,壓縮休閒時間用來學習,會導致一個全新的系統運作起來,可能會產生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對於這種複雜的系統問題,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1、樹立一個重要的思維:系統思維

我們前面的分析正是演繹了“系統”的運作流程。

比如你覺得自己不夠自律,不要把目光聚焦在自律這個結果本身,而要觀察思考自律的系統運作,包括它與各因素之間的關聯。

這一思路的改變,才能讓你看到事物的全貌,而不是“按下葫蘆又起瓢”,一個問題的消滅,卻導致更多問題的產生。

2、一個前提:改變系統框架

在前面的圖中,你會發現“自律”這個系統有一系列因素構成,並且有一系列的節點和箭頭,箭頭表示事物發展的走向。

只要節點和走向不變,系統就不會改變,結果也不會改變。

為了改變“不夠自律”的結果,我們就要改變這些節點和走向。

1)、區分可以改變的節點和走向

在剛才的案例中,從“工作壓力”到“想要自律”是不可改變的,因為一旦個人感受到了工作壓力,必然想要提升自己,而“自律”是重要的手段。

從“自律”到“疲憊感”,也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人的精力有限,你把休閒時間拿來學習充電,身體和大腦自然會感到疲乏。

從“疲憊感”到“實際錯誤”這裡,我們則是可以控制的。

例如我們是否可以採用一些方法消除疲憊感?

如果我們的精神狀態和之前一樣好,工作自然會少犯錯誤。

還有,從“實際錯誤”到“批評指責”這裡,領導是否可以選擇不武斷地對員工進行嚴厲的批評,而是瞭解這個員工真實的情況,進而提出建設性意見,甚至給予這名員工必要的幫助。

不論改變上述兩個節點和走向的一個,整個系統就會發生不同的變化。

2)、改變可以變化的走向和節點

我們如果改變“批評指責”這裡,則整個系統就變成了下圖的模樣。

為什麼自律的人,一做事就贏了?這才是自律的正確姿勢……

這種循環就是一個“正向反饋”循環,即“良性循環”系統。

員工開始自律,晚上看書導致疲憊,工作中犯了錯誤,領導不僅沒有指責批評,反而積極關心員工,當得知員工渴望上進卻苦苦找不到方法,這位領導則安排一些培訓給到員工,如此一來,員工能力提升,積極性和工作效率提升,自律的動力就更強了。

當然,如果領導無法做到這一點,員工自己可以通過改變“疲憊感”到“實際錯誤”這個節點,去實現整體系統的改變。

3、自律的本質:你要為自己設計一個良性循環系統

當然,如果在職業生涯中,你沒有遇到有方法有智慧的領導,那麼,你也可以給自己設計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之道。

在自律這件事情上,你可以想辦法緩解自己的疲憊感,從而達到恢復精力的狀態,以更飽滿的狀態迎接工作與挑戰,提高工作效率,從而促進整體系統的良性發展。

但是,在“緩解疲憊感”這裡,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人可能和文中的芳芳一樣,通過追劇試圖緩解疲憊感。

事實上,追劇本身只會耗用你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你的身體並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與恢復,以及,徹夜玩電子遊戲也是一種消耗,只會讓你的精力越來越糟。

這些都不是構成“良性循環”的途徑。

第二種人會選擇其他的放鬆方式。

例如睡覺前泡腳,放上一些中草藥達到解乏目的,還有的會在完成一個禮拜的目標後,給自己獎勵一次汗蒸或足浴,用來緩解疲勞,當然,也有人會選擇練習冥想達到放鬆身體、緩解緊張感的目的,等等。

這樣一來,整個系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如下圖:

為什麼自律的人,一做事就贏了?這才是自律的正確姿勢……

在這個系統中,一共6個“+”,3個“—”,負號數量為奇數,代表的是一種有平衡傾向的循環。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那些最優秀的人未必活得很辛苦,他們既可以勤奮又可以做到輕鬆愉快。

四、自律的核心秘笈:切忌用力過猛

綜上所述,自律這件事會牽涉到抵抗的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是內因(身體狀況)可能是外因(外部壓力),由於在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會構成一個系統,我們不能僅盯著“自律”這件事情本身,更要給自己設計一個相對平衡的系統,或者是良性循環的系統,方能確保這件事能長久堅持下去。

類似這樣巧妙的操作有很多。

例如,如果你覺得在家裡自學很困難,可以選擇參加培訓課程,在老師的指導下更加有效地學習,雖然資金方面會有些投入,但一旦你的知識和能力提升之後,你可以賺更多的錢——這又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請記住,真正的高手,他們的自律是一種系統思維運作下的自然結果。

而每個人想要獲得真正的發展,最終要回歸到思維層面上來;唯有思維改變,才能引發行動及結果的改變。

“簡單可能比複雜更難做到:你必須努力理清思路,從而使其變得簡單。但最終這是值得的,因為一旦你做到了,便可以創造奇蹟。”——喬布斯

為什麼自律的人,一做事就贏了?這才是自律的正確姿勢……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已在噹噹、亞馬遜、京東等平臺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