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赛制改变,导师选人标准也与往届不同,这真的是好的吗

补完了本季《中国好声音》的盲选部分,整体来讲,这一季的《好声音》质量还是及格的,李健、谢霆锋、周杰伦、庾澄庆几位歌坛前辈组成的导师阵容足够专业。

节目正片播出后单独看他们的点评cut时,我发现他们选人的标准与前几季的导师是有不同的,前几季的导师可能更偏向选手的整体表现,想要听到选手拿出真刀真枪的东西,例如一个漂亮的高音、一个有新意的桥段改编,所以大多数选手都要唱到副歌才会收获转身,而这一季的导师基本上听到心水的声音就转了。

中国好声音赛制改变,导师选人标准也与往届不同,这真的是好的吗

中国好声音赛制改变,导师选人标准也与往届不同,这真的是好的吗

中国好声音赛制改变,导师选人标准也与往届不同,这真的是好的吗

我觉得这其实该归功于节目组对赛制的改变,盲选阶段就赐上了“battle”环节,没有一个学员在盲选阶段能通过一首歌直接坐稳,导师转身标准放宽的同时也对学员心理素质进行了间接的考量。

可我还是觉得,节目办到现在,假洋腔、假浑厚、假金属、假灵魂乐、唱个芭乐脸上跟欠了他五百万似的学员越来越多,真正谈得上有特质的学员倒是越来越少了。

别人身上有的,你有,这不是特质;别人身上没有的,你有,但有的不多,不具有唯一性,这也不是特质;而别人身上没有的,你有,并且闪烁生辉,那才是特质。并且,为了显得自己有特质而把一首歌曲改得非驴非马,那也不叫有特质,更准确地讲叫终将被唾弃的哗众取宠,《好声音》里大部分学员都是最后这一种。

中国好声音赛制改变,导师选人标准也与往届不同,这真的是好的吗

这也让我思考选秀节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纯粹娱乐大众还是为华语乐坛输送新声力量呢?似乎两者皆有。我能感受到节目组想把节目的音乐性做强,捧出卓越的人才,但目前来看还远没有到一个值得摆在明面来称道的程度,最近听到了陈泽杉加入灿星当副总裁,欲将好声音往唱片市场发展的消息,希望他能将《好声音》带回刚开始的水平。

回忆一下,如果第一季能想起袁娅维、梁博,第二季能想起姚贝娜、李琦,第三季能想起那英组四朵金花+帕尔哈提,第四季转基因民谣拿了冠军后,还能想到哪些选手?这一季呢?导师4×1v3辩论赛配民间素人上电视见偶像大舞台。

韭菜割得快长得慢,“吃老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能让人记住的声音越来越少——“诶,那人谁啊?好像哪个选秀节目出来的?人挺好看,声音挺好听的,没了,真的没了”。我想,这不仅仅是《好声音》这类音乐选秀节目存在的问题,而是中国音乐存在的很大的一个问题,希望能好好选出真正厉害的音乐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