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勇挑重擔 癡心黨史宣傳「長流水」

張守壘,男,1938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博興縣呂藝鎮高渡村人,退休職工。不少人退休之後,都會選擇跳跳舞、打打牌,悠閒地度過自己的晚年時光。而年近80的張守壘卻選擇義務講解黨史、國史知識,秉承老一輩留下的光榮傳統,完美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還給人們送上了豐富的精神食糧,把博興的黨史發揚光大。高渡村革命歷史悠久,是名副其實的“紅色堡壘村”。“這一輩子我都是跟著黨走。”張守壘,從小耳濡目染,常聽村裡的老人們講烈士們的事蹟。“八四暴動”的策劃、張靜源開展革命宣傳、李天佑怒斥敵人保護戰友……這些革命故事不僅陪伴他成長,也在他的心裡種下了一棵無私奉獻、愛國愛黨的種子。2016年獲得感動濱州·2016年度人物提名獎,2016年被市關工委評為“濱州市黨史國史教育先進個人”。

年輕時,他是工作中的帶頭人

1958年,20歲的張守壘被招工到淄博周村王村耐火材料廠(後為省第二耐火材料廠)工作。在廠裡,他工作積極,愛動腦筋,很快在廠裡嶄露頭角。“我只上了一年學,到工廠後,參加夜校,認識的字多了,學到的知識也多了。”正值“大躍進”時期,廠裡對“小改小革”非常重視。當時張守壘主要負責礦山爆破,由他創造的“微差爆破”法,使爆破工作效率大幅提高。這一創新讓他榮膺1961年的淄博市勞模和省勞模。

退休後,他萌生講黨史的想法

由於工作需要,張守壘曾多次去全省各地蒐集黨史資料,也蒐集了更多高渡村革命烈士的事蹟。一位老人的話,讓他萌生給後代人講黨史的想法。1998年退休回到老家之後,張守壘自費在村裡組織起一支扽腔(流行於呂藝鎮一帶的一種小戲曲)演出隊伍,經常召集部分愛好者在自己家裡排戲,還外出演戲。2000年10月,他帶人到博興縣城裡演出。一位看戲的老人問他:“你是哪裡的?”“高渡的。”沒想到老人聽後竟與他說起了村裡的幾位烈士。最後老人嘆氣說:“可惜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麼一代人了。”這句話對張守壘觸動很大,使他萌生了給後代人講黨史的想法。

何時才能實現願望,將革命先烈們的光輝事蹟和光榮傳統傳承下去,一時成了張守壘的“心病”。“我一直盼著這一天,村裡人也都盼著呢!”“建設一個革命教育基地或者紀念館是我最大的願望。村裡有這麼好的歷史,為什麼不把它弘揚、傳承下去?”

願望實現,他義務當起了講解員

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呂藝鎮黨委在高渡村建起了黨史館,2016年又投資257萬元建起了濱州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從紀念館建立之初,張守壘就主動為參觀的人上黨課,當講解員。新的濱州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建成以後,老人更是每天都去館裡看看,“有一陣子因為講解得太多,嗓子都啞了。但我不覺得累,因為我一直盼著這一天,村裡人也都盼著呢!”張守壘激動地說。 即使是沒有講解任務,他也要每天去義務打掃衛生,從未間斷過。

說起做講解員的初衷,張守壘說,就是想把高渡的歷史宣揚出去。除了做講解員,張守壘還會給前來學習的同志上黨課,幾十年的革命歷程,上百名人物的英雄事蹟,張守壘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最多的時候,他一個月講了57場,一天5場。雖然累得嗓子都啞了,但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叫累並快樂著。

晚年勇挑重擔 痴心黨史宣傳“長流水”

晚年勇挑重擔 痴心黨史宣傳“長流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