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無緣:似桂如蘭是何故,皆因襲卿有「癡處」

嘆無緣:似桂如蘭是何故,皆因襲卿有“痴處”


嘆無緣:似桂如蘭是何故,皆因襲卿有“痴處”

花朝節,百花的生日,想想就覺得好熱鬧啊,桃羞李讓,灼灼其華!那時花家應該還算小康之家吧!“……你們卻又整理的家成業就,復了元氣……”可見之前,至少襲人出生的那個花朝節,家裡“元氣”還是比較濃厚的!雖然不至富貴,但肯定也有個方方正正的房和院,院裡或許還有棵老桃樹,正是桃花盛開的日子,滿院甜香襲人,蜂吟蝶舞!襲人的降生,讓小哥哥歡喜雀躍,父親也笑著忙進忙出,雖然男孩更好,但女孩也不錯,暖暖和和的日子裡出生,這孩子有福啊!

但襲人,終究還是福薄的!不知何故,不過幾年的時間,花家竟然到了賣兒賣女的地步,那時襲人年紀還很小吧!晴雯跟襲人同歲,“大家算來,香菱,寶釵,晴雯皆與她同庚”!晴雯十來歲進賈府時,襲人已經跟鴛鴦等十來個人“……什麼話不說,什麼事不做……”了!那麼小年紀的襲人,在聽說要被賣掉時,心裡定然是極恐極懼的吧!或許她曾努力躲進母親的懷裡,害怕的哭!但看到抱頭蹲在地上的父親,淚流滿面的哥哥,聽著母親哀哀的哭求“他爹,他爹……”她還是哽咽的應了聲“好”!

“當日原是你們沒飯吃,就剩我還值幾兩銀子,若是不叫你們賣,沒有個看著老子娘餓死的理……”多年以後,即便在賈府一切如意,襲人這話說出來也是帶著點兒氣的!或許不是氣,只是當初那份恐懼太大了,一直在襲人的心裡揮之不去吧!但即便如此,小小年紀的襲人還是順從了!“沒有個看著老子娘餓死的理……”那時的襲人不過是才幾歲的孩子!能忍著極大的恐懼,說出一個“好”,或許正源於她的“痴處”吧!那時她的心裡眼裡,肯定是隻有這一個家的!


嘆無緣:似桂如蘭是何故,皆因襲卿有“痴處”

我想襲人的父母,應該是多方打聽,才決定賣到賈府的吧!賈政說過“……自祖宗以來,皆是寬柔以待下人……”但臨行之際,也難免殷殷囑咐!襲人為自己做的一些打算,有的一些心思,或許就來源於家人的教導吧!這教導當然不是做姨娘,花家一旦有了點兒錢,就開始盤算要贖襲人出去的!無非是“多長個心眼,凡事忍耐些,別得罪人,好好侍奉主子,遇事……”花父能做到“家成業就”,而且一場變故後幾年時間,便又能恢復元氣,想來花父是有些見識的!那大戶人家一些手段陰司,肯定也會費點心思替女兒查查,這些囑咐,怕襲人吃虧罷了!(想來晴雯要有家人殷殷教導,也不致那等結局吧)但在剛剛幾歲的襲人聽來,只怕又添了一層恐懼在心裡吧!

但是很快,她便發現賈府是個“好地方”,“……幸而賣到這種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樣,又不朝打暮罵的……”就像一塊堅硬的冰突然融化,小小襲人的心裡必定是感激涕零的,所以立刻把對家人的“痴處”轉移到賈母身上,“心裡眼裡只一個賈母”,這是發自內心的仰慕感激和愛戴!所以人老成精閱人無數的賈母,才會“素喜襲人純良”!派襲人服侍寶玉時,賈母肯定囑咐了“好好服侍寶玉……”以襲人對賈母的感情,肯定會把這話當聖旨一樣,兢兢業業的用心服侍……所以才閤府皆知,“……這一個小爺屋裡,若沒那個襲人如何使得……”寶玉對丫鬟一向小意溫存,殷勤體貼,所以大概很快,襲人便由“用心完成賈母的囑託”,變成“心裡眼裡只一個寶玉”了!到跟“寶玉初試雲雨情”,襲人“服侍寶玉更加盡心”,自己認定“是跟他一輩子的人”了!

看到好多文章說,此時襲人已經為寶玉背叛了賈母。如果這叫“背叛”的話,那襲人估計早已經“背叛”花家了吧!即便進了賈府,襲人肯定也是不時的見見家人的!前八十回寫到襲人歸家兩次,估計花大哥也會不時上賈家看看吧!當時襲人月銀一二兩,又掌管著怡紅院的經濟大權,連剛進來不久的芳官,都會為朋友討要玫瑰露,襲人可為家人討要過什麼?曹公一次沒寫!我料定也是一次沒有的!襲人,委實是個“痴人”,對主子的忠誠熱愛可表日月!所以,花家欲贖回襲人,還得等一年“……叫我再耐煩一年,明年他們上來……”而且襲人的月錢,可能也大多沒給家人吧,“……襲人又本是個手中撒漫的,況與香菱素相交好……”
嘆無緣:似桂如蘭是何故,皆因襲卿有“痴處”

脂硯齋曾評“襲為釵副”,指的大概是兩人都是封建禮教的維護者,在襲人眼裡,寶玉是“性格異常,淘氣憨頑,更有幾件口不能言的千奇百怪的毛病兒,放蕩弛縱,任性肆意,最不喜務正……”寶釵也得空便勸,看到襲人說出薛蟠,寶玉顧不得捱打的疼,急急去攔襲人,寶釵會想“……你既這樣用心,何不在外頭大事上做工夫……”看到寶玉感嘆香菱學詩,寶釵見縫插針“你能像她這苦心就好了,學什麼有個不成的”,更是直言勸他走仕途經濟,惹得寶玉大罵“好好一個清靜潔白女兒……”

對寶釵的勸諫,寶玉的反應是大罵,敬而遠之,拿腳就走!但對襲人的勸諫,寶玉的態度卻是“……都改,都改……”!這大概就是由於襲人的這點“痴處”吧!寶釵的勸諫,是為了寶玉以後走仕途做高官,以致封妻廕子庇護家族!而襲人,只為了讓寶玉少吃眼前虧,“……你只做出個喜讀書的樣子來,也叫老爺少生些氣……”只是讓他“做個樣子給別人看”,從而少挨點兒打罵!雖然襲人認可當時社會的主流觀念,但寶玉不喜讀書,也就罷了,襲人是不忍逼迫他的!這一點,委實跟黛玉一致,兩人都是一心一意毫無雜質的愛著寶玉的!曹公讓襲人跟黛玉一天生日;給黛玉定性為“痴顰”,卻明寫襲人“亦有些痴處”,想來是頗有深意的!

襲人跟寶玉“初試雲雨情”,也是源於這點“痴處”吧!第一:襲人對賈府是極有感情的,“……咱們家從沒幹過這依勢仗貴霸道的事……”,一句“咱們家”,可說在襲人心裡,賈府早已是家了!襲人不識字,見識是有限的,“從沒幹過這……”應該是她作為丫鬟,對賈府的最高讚揚和認可了!這只是襲人發自內心的深情,無關富貴權勢!蔣玉函是脂批的“紅樓四俠”之一,襲人與他是夫妻,可以想象,將來賈府敗亡無富無貴的時候,襲人仍然是愛重賈府極力相幫的!那時候這一番“痴處”才能為世人所知吧!(嘆嘆!紅樓未完,實乃憾事)既然熱愛,自不願離開,不想去外頭做“正頭夫妻”,那就只有兩條路,與其嫁小廝,自然給寶玉作妾更好!這算襲人的小心思吧!

第二,當時社會的主流觀念,可參考香菱的一句話“……我一身一體俱屬奶奶……”!襲人跟寶玉的“那事”,也真算不得錯,雖然賈母屬意晴雯,但卻不會隔絕其他丫頭,在當時社會,少爺們身邊的丫頭,都是有機會的!況且,按照規矩,賈府少爺大婚前,明文上是要有兩個丫頭的!晴雯作一個,另一個尚待定!只是襲人作為一等大丫頭,如此委身寶玉,卻是委屈了!這一是襲人的小心思,另外,也算襲人的痴處吧!因為忠誠和痴愛,所以不忍心拒絕吧!

晴雯數次拒絕寶玉,不是因為不想不喜歡,只是因為沒有名分!看不起襲人,也不是因為她“幹了那事”,而是因為她沒有名分“偷偷摸摸幹”!“……明公正道,連個姑娘都沒掙上去呢……”所以寶玉才格外生氣,因為格外心疼啊!一個姑娘沒名沒分的跟了你,處處惹人笑話!“你在這裡長遠了,不怕沒八人轎你坐”這話雖過了,但卻是寶玉真心實意的承諾!以後長大了,襲人必是做妾的第一人,晴雯再好,也絕“滅不過襲人的次序去”!
嘆無緣:似桂如蘭是何故,皆因襲卿有“痴處”

晴雯等人被攆,很多人都認為是襲人告密!是不是此文且不論了!但襲人私心裡,應該是希望晴雯芳官等人離開的!但我覺得,這無關什麼奪佔地位之類,在襲人乃至賈府眾人看來,當時襲人的地位已經是穩如磐石了!王夫人提了她的月錢,這幾乎就是過了明路的姨娘了!襲人不喜她們,還是因為這點“痴處”,她覺得寶玉會被她們勾引的更“壞”!“……偏生那些人又好親近他,也怨不得他這樣……”她覺得沒有了她們,寶玉能變的“好”一點,變成當時社會認可的“好孩子”,至少,變成封建家長不討厭的規規矩矩的孩子!即使她“隨機趁便下了些話”,她的出發點也是為寶玉好,不是為了她自己的私心!雖然她也有私心裡的渴望,但我覺得,襲人絕不會為了自己的私心做到這一步!這也是寶玉不肯責怪她的原因吧!“襲人細揣此話,好似寶玉有疑她之意……”,即使已經懷疑了,仍是“忙握了她的嘴,‘……別弄得去了三個,又饒上一個……’”後來寶玉支開麝月秋紋,私下問兩個小丫頭“……你襲人姐姐打發人瞧晴雯姐姐去了不曾?……”這應該確定無疑是懷疑防備襲人了!但過後卻對襲人依然如故!想來也是因了這點“痴處”,不忍責備吧!
嘆無緣:似桂如蘭是何故,皆因襲卿有“痴處”

王夫人罵晴雯“狐狸精”,主要是她的性格,“奉迎著寶玉淘氣,調歪”,在當時社會,本來寶玉的性格就是“天下無能,古今不孝”了,王夫人捨不得深管兒子,但對身邊跟著寶玉淘氣的丫頭,肯定深惡痛絕!因為晴雯的這些性格特徵,所以王夫人根本不屑去查她是否清白了!即便知道了晴雯的清白,估計王夫人也是一樣痛恨,毫不留情的!但四兒芳官,諸位看看,王夫人拿的都是真憑實據,尤其是四兒,連她的私語都查出來了,可見王夫人是下工夫查了的,不是意氣用事!但晴雯,王夫人卻是連查都懶得了!是不是清白都無所謂,這丫頭決不能留!
嘆無緣:似桂如蘭是何故,皆因襲卿有“痴處”

那麼在封襲人做內定姨娘之前,襲人跟寶玉的“那事”,王夫人知道了嗎?我覺得是知道了的!晴雯這“使力不使心”的都知道了,其他人知道的能少了!這能瞞得住嗎?從王夫人愛重襲人,到正式定下來,是有幾天的!以王夫人謹慎的性格,沒有不查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