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打着创业名号的情感闹剧

《合伙人》,打着创业名号的情感闹剧

《合伙人》已经尾声,本来是冲着朱亚文来的,而且前边有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所以这次对《合伙人》原本很期待。然而,整部剧无论是剧情设置、演员配置还是服装造型等诸多方面,都可谓乏善可陈。

剧情中多处出现的广告植入,总让人有一种违和感。比如神州专车在剧中的第一次出现,总觉得与剧情设置的时间不符。整部剧的服装造型,实在看不出时代的区别。以至于单从服装的角度来看的话,几乎与剧情的时间发展完全贴不上。

演员的选择我觉得也是问题多多,实在不明白霍志远(郑元畅)的人设到底是怎样的,整部剧下来,似乎都是一个表情。即使是对朱亚文已经路转粉的我,这次对朱亚文的表演也觉得差了好几个火候。至于其他的几位女性角色,完全看不出表演在哪里。

最让人感觉到莫名其妙的地方,本来一部关于创业或者说是商业的电视剧,可全剧下来却是一出出情感纠葛。而且所有的剧情冲突、情感故事似乎永远都是发生在那几个大学校友里,不禁想问编剧和导演,这个世界真的这么小吗。

一部近四十集的电视剧,所有的故事居然就发生在这几个人身上,仿佛世界没有延展、时间没有变化。除了人物关系没有拓展、变化以外,说好的商业故事却被一次次的你爱我、我爱他、他又默默爱着你等老套的情感剧情覆盖了。如果你要讲感情戏,那么好好讲也行,可是偏偏感情戏的设置又那么肤浅和俗套。

于是,整部剧下来,没有商业世界的风起云涌,没有创业故事的心酸感动,没有情感纠结的真情流露。到最后,成了一个咸不咸、淡不淡的鸡肋剧。

朱亚文的年代剧,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老戏骨在陪衬着,比如《正阳门下》的倪大红、李光复等。可是《合伙人》中,居然没有一个老戏骨。所以单从这一点来看,导演的选角能力值得商榷。

昨天,我又翻出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看了看。诚然,电影与电视剧的不同表现形式,导致整个拍摄手法、剧情紧凑度以及演员的表演等诸多方面都不同。但是《中国合伙人》依然大大超出了《合伙人》一大截,甚至二者都不在一个量级上。

《合伙人》的最后几集,试图表现出商业世界的尔虞我诈,但最后却成了一幕复仇与保卫的对抗战。俗话讲,商场如战场,现实中的商业世界又是何等的残酷与无常。那些无数次的你来我往,看似不事着意的握手,不经意的一场合作,可能都藏着无数的凶险。但是《合伙人》却演绎成了热血满满但过于简单的复仇。

总体来讲,视角过于简单,剧情不够紧凑,角色张力不足,演技水准平平。这些是《合伙人》的硬伤,以至于这都不能算作一部诚意满满的作品。有些时候,我们或许不太容易懂得一部伟大的作品(无论是影视文艺还是文学艺术)何以伟大,但是我们却能轻易就分辨出一部失败作品的各种不足。

《合伙人》,打着创业名号的情感闹剧

总之,《合伙人》不算是一部合格的作品,有很多东西在剧本阶段就没有完善,再加上各种形形色色的问题,所以最后呈现出来的才显得差强人意。

或许与《猎场》一样,本该是干干净净的讲故事,却被导演和编剧添加了太多狗血般的情感故事。由此可见,《合伙人》在剧本上就没有精心打磨,所有的戏剧冲突都试图用兄弟感情和各种隐忍而不得的爱来推动,到最后沦为了一个四不像。

不否认,感情戏在任意一部作品中都不可或缺,甚至会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本该作为调料的感情戏,在《合伙人》中却成了一道主菜,连同莫名其妙的兄弟情,一起构成了《合伙人》的主线。以至于让观众看着看着,总会不自觉的有种抽离感。

对《合伙人》所有的不满和抱怨,其实都是来源于最初满满的期待,对剧情本身的期待、对朱亚文的期待。只是,最后这种落差感,造成了这次通篇的吐槽。

国产剧的硬伤,其实还是缺少好的剧本,以至于很多作品在起步的时候就天生自带缺陷。或许好莱坞的编剧模式,值得我们拿来借鉴,最起码不至于每次在剧本创作阶段就漏洞百出。

《合伙人》,打着创业名号的情感闹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