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電影,是門視聽藝術,聲音、音樂、畫面、色彩等各個維度缺一不可。在光影世界裡,畫面、配樂這些可以給我們帶來最直觀的衝擊力,但有一項元素,卻常常被我們所忽視。

那就是聲音。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腳步聲、爆炸聲、水流聲,這些伴隨著畫面釋出的聲音,已經很“理所當然”地與情境融為一體,並適時調動起觀眾的情緒。

但其實,為了更好地完成後期製作,比如確保人物對白的完整性,這些聲音大多並不是在拍攝同期收錄進去的,而是後期通過特殊道具來模擬完成併合成到畫面中。

這就不得不提到電影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擬音。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跟生物學中的擬態類似,擬音就是模擬聲音的發生,以讓其符合特定動作和行為所發生的環境,並最終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這樣在製作上的好處是可以合理控制聲音效果的時長、頻次和相對音量。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模擬的過程一定要跟畫面保持同步,否則就會讓觀眾出戏。而完成這個過程的工作人員,我們就稱之為擬音師。

通常情況下,擬音師們會在佈滿各式道具的工作室內展開工作,在那裡會有一個大屏幕播放需要添加聲音的鏡頭,他們便在觀看屏幕的同時執行包括步行、敲擊、摩擦衣物、破壞物體等各式動作,以確保聲畫同步,並由混音師來完成合成。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說起來簡單,擬音這一形式可是大有來頭。

擬音,在英文中叫做foley,早先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是為了紀念“開山祖師”傑克·弗利(Jack Foley)才以此命名的。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傑克·弗利

移民自愛爾蘭的傑克·弗利生於1891年,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會計、漫畫家、特技演員、電影導演、油畫家、半職業棒球運動員等等,全能到你很難用一兩個標籤去簡單定義他。但他留給後世最大的貢獻,恐怕還得算擬音這門藝術了。

最早期的擬音,更多是為了配合上世紀20年代各廣播電臺製作的廣播劇現場直播而產生。那個時代的留聲機功能簡單,不足以真實地再現大多數聲音效果,所以必須有一個人專門在現場為廣播劇創造應有的聲音。

下圖中右數第二個人,便是這樣原始的“擬音師”。他手裡拿著效果板,可以模擬振鈴電話和關門的聲音。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而擬音應用到電影中,則離不開電影產業整體的變革。

1927年,華納推出影片《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被看做是第一部有聲電影,這是電影工業一個劃時代的偉大發明。之前的一些電影雖然有提前錄製好的音樂,但由於沒有與畫面人物口型相對應的對白出現,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有聲電影。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不過,《爵士歌王》只有很少的幾段對白,還是一次誤打誤撞的結果。拍攝時男主角阿爾·喬生(Al Jolson)在唱完一首歌曲後,隨口說了句臺詞:“等一會兒,等一會兒,我告訴你,你不會什麼也聽不到。”後期製作時,這句臺詞被無意中保留下來,即便直到劇情進行至40多分鐘後才出現,但這對當時習慣了默片的觀眾來說,已是足夠驚豔了。

成本42萬美元的《爵士歌王》不出意外引發觀影狂潮,最終統計的北美票房高達760萬美元,不僅幫華納順利解決了財務危機,更使其一躍成為頂級電影公司,順便開啟了30年代的歌舞片風潮。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爵士歌王》觀影盛況

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影片票房大賣,也促使各大電影製片廠加大了對有聲電影的投入,傑克·弗利的東家環球影業也不例外。

為了保持市場競爭力,環球影業呼籲任何有無線電經驗的員工站出來。弗利成為聲音部門一員,負責將環球當時準備推出的“無聲”音樂劇《演出船》(Show Boat)進行帶聲音版本的改造。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當影片在屏幕上播放,錄製音樂的時候,身兼助理導演的弗利召集了一個團隊,增加了些如拍手、歡呼等偶然的聲音,也被收錄進去了。這讓他頗受啟發,發現如果把音效對著畫面實時同步模擬,成片效果非常好,還省去了後期剪輯加工等諸多麻煩,效率明顯提升。

電影最原始的擬音就這樣誕生了,這一方式被各大製片廠商所採用。為了紀念傑克·弗利的巨大貢獻,便以其姓氏Foley作為擬音的代名詞,擬音師也被稱為foley artist。

最近,在一檔綜藝節目《好萊塢工匠》第四季中,節目組採訪到了好萊塢知名擬音師艾利森·迪·穆爾(Alyson Dee Moore),通過她的一番展示和描述,也讓觀眾感受到了更為立體和更富情感的擬音師一職。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別看擬音很早就出現了,但據艾利森介紹,職業擬音師直到70年代才正式出現。到目前為止,擬音師都是一個十分稀缺的工種,全球僅400多人從事這一塊,據之前統計,國內一流的國家級擬音師也只有區區五個人。

明白了這些後,便也不難理解從業35年的艾利森,參與擬音工作的影視及遊戲作品就幾近300部,平均1年要完成10部。

這些作品名單,你一定非常熟悉,包括迪士尼動畫《超能陸戰隊》《冰雪奇緣》《瘋狂動物城》,諾蘭經典《盜夢空間》《蝙蝠俠:黑暗騎士》《星際穿越》以及一些遊戲大作如《光環5:守護者》《鐵拳6》等。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艾利森的作品名單可以列很長很長

擬音師最大的魔力,就是可以用一些看似普通的小物件來模擬出很多完全無法想象的聲音,堪稱聲音的魔法師。不過他們的辦公環境,卻一點也不“高端”。走進艾利森的工作室,彷彿踏入一家雜貨鋪,用她的話說,跟二手甩賣市場沒什麼區別。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看似雜亂的背後,其實這裡一切都是有門道的。

單單腳底下就已經相當複雜了,材質不一的木地板、鋪著的地毯、自成一塊的沙土地,穿上不同的鞋子後,配合其他小道具,就可以模擬出各式環境下人或動物走路的聲音。當艾利森親自演示後,你一定會驚歎於她創造的聲音魔法。

叢林探險時的腳步聲,其實是踩在啦啦隊用的花球上發出的。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大雪中跋涉,腳步聲來自於深淺不一地踩在沙地上。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兩個馬桶塞,在泥地上的來回敲擊,通過控制其頻率、輕重,就製造出了在奔跑、散步以及逐漸減速等不同狀態下的馬蹄聲。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甚至於用一把芹菜,反覆扭動,就可以模擬出骨折的聲音;一塊麂皮來回抖動,便是從天而降蝙蝠俠的披風、巨龍的翅膀或者揚起的風帆所發出的聲音……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這一切,若非親眼所見,在觀看電影的時候,是很難將前後聯繫到一起的。

除了這些生活中存在的聲音,擬音師還不得不面對很多原本就不存在或者基本無從得知的聲音。

只要是動畫片、科幻片,基本都會遇到這些問題。

比方說《超能陸戰隊》,別看裡面胖嘟嘟又暖萌無比的大白造型非常簡潔,但想要模擬出他的聲音就不那麼簡單了,因為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原聲來作為參考。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考慮到大白的“充氣”體質,為了展現這一質感,艾利森和她的團隊用健身球和皮質手套進行了多次嘗試,讓Baymax的舉手投足間都會有充氣球摩擦的聲音,真實可愛,觀眾也會有親近感。

在《冰雪奇緣》中,一個小小的竹籃便創造出了調皮搞怪的雪寶千變萬化的腳步聲。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科幻片如《星際穿越》,在宇航服道具中,放入一個小麥克風,這樣觀眾聽到的聲音會略有回聲感,就很像真的置身於宇航頭盔中了。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當然,碰上嚴苛的劇組,靠“假聲”也有行不通的時候。

還是在《冰雪奇緣》中,該片的剪輯師就挑明要用真雪來模擬腳步聲,以使效果更逼真。於是艾利森團隊每天都要從聲音道具行購買大概150磅的雪,運到年最低氣溫都在10°C以上的洛杉磯,並一直工作到雪融化為止……

所以整部影片中雪地裡的聲音都是真實的,艾利森也笑稱這是她做過最愉快的一部片子。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擬音師的工作其實並不輕鬆,畢竟聲音是複雜多變的,同樣是雨聲,落在人衣服上和地上的水坑裡還是有差別的。所以想要準確模擬出影像中的各式聲音,需要擬音師對生活有足夠多的觀察和了解,並進行反覆試驗,以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用艾利森的話來說,不管是模仿已有的或是創造未知的聲音,最重要的都是需要將自己、導演和觀眾都考慮進去,找到最契合場景的聲音,只有這樣,才能讓一部影片顯得更加真實,聲音對觀看者情緒的調動也會更加飽滿。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或許是擬音師的工作太過“微不足道”,隸屬於聲音部門的他們往往被導演團隊以及大眾所忽視,甚至有的導演和製片人連擬音是什麼也不清楚。

別看艾利森為諾蘭的很多影片都進行了後期擬音工作,可據她透露,她其實還沒有真正見過諾蘭本人。當然,這些都因人而異,比如大衛·芬奇就非常喜歡擬音的過程,在完成《十二宮》後期時,二人還就片中一位女性被連捅數刀時應有的聲音效果有過深入交流和探討。

據說這個工作,全球只有400人能做好

每當參與的電影獲獎時,哪怕個人沒有任何斬獲,對艾利森來說,都是一種激勵。雖然每次的擬音工作都需要精神和身體上的高度集中,但她坦言正是通過在接二連三的項目中不斷嘗試和摸索,才在這份職業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

不管怎樣,僅用語言很難描繪出擬音師的神奇之處,在即將播出的下集中,艾利森就現場演示了《冰雪奇緣》的擬音片段。除此之外,你想知道艾利森是如何入行的嗎?她最鍾情於這份職業的哪一點?本週四中午12點,騰訊視頻《好萊塢工匠》第四季《擬音師艾利森·迪·穆爾(下)》為你揭曉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