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為宣傳我縣獨特的旅遊資源,進一步推動我縣全域旅遊發展步伐,在七夕節到來之際,沂源縣總工會、沂源縣廣播電視局、沂源縣農商銀行聯合舉辦“悅讀沂源·走進愛情源地”採風活動。今天為您推出系列活動之二:

再訪牛郎織女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今年七夕前夕,沂源牛郎織女景區盛裝打扮,修葺一新,以嶄新的姿容喜迎八方賓朋。遠客慕名而來,眷顧於此,是單單看中了這裡的一方山水,還是為尋覓千年愛情文化而來?每逢此刻,附近群眾也會接踵而至,或進香膜拜,或仙山尋蹤,又為哪般?到此故地重遊,似乎每個人的骨血裡註定有一種難以磨滅的故鄉記憶,每個人的身上註定留有一種家鄉的文化印記,這種眷念,這種記憶,這種情懷,換個詞說,就是“鄉愁”。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攝影:劉波】

沂源織女洞和牛郎廟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民間傳說型古建築遺址,因此專家也順理成章地把沂源稱之為“中國愛情文化源地”。作為牛郎織女傳說之鄉的人,從兒時到現在,我不知多少次來過這裡,年齡不同,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這次跟隨沂源廣電採風團再訪牛郎織女景區,有幸細品這裡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博大精深的愛情文化,感受她不一樣的美,自然平添了不少的樂趣。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攝影:段瑞成】

山水顯俊秀,人在畫中游。織女洞位於大賢山東北麓,這裡群巒疊翠,危峰兀立,蒼柏巨石競秀,百鳥翔集歸林。走進大賢山沿路上行,所到之處,發現一切古樹名木和文化遺存都被管護修存的很好,新增的木質結構修憩長廊等小微設施也處處展現出傳統文化的風雅,處處體現了人性化。沿山勢上行,聽流水潺潺與蟬鳴鳥叫相迎,觀蒼松翠竹映帶左右,恍若穿越歷史與神話交織對話的時空隧道。越往上走越感覺涼風習習,炎炎夏日裡彷彿一下子進入了一個清爽的世界(山上的溫度比山下的確低不少),難怪清朝嘉慶年間就有詩人王松亭謂之“泉溪聲急晴疑雨,松柏風寒夏亦秋”。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大賢山曾是古代中國的一處道教聖地,有唐代的迎仙觀遺址,從玉皇閣、九重塔等密集的道教建築群遺址,可見當年這裡香火繚繞的盛況。織女洞始建於宋代,相傳當年有人路過此地,忽聞洞中傳來札札的機杼聲,感到十分神奇,遂塑織女像於洞中。後經修建,織女洞青磚灰瓦,朱門綠窗,遠遠望去,似空中樓閣縹緲在雲霧之中的懸崖峭壁上。織女塑像臨窗端坐,與牛郎廟裡的牛郎遙河相望。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攝影:段瑞成】

在牛郎織女景區,人們不由發現,這裡的每一處自然景觀分明是上天造物主的巧妙安排,精妙絕倫,與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自然吻合。南側山坡上有一山泉甘甜清冽,久旱不枯,久雨不溢,相傳為王母眼淚所化:當年織女下界嫁牛郎,觸犯天條受懲,事後王母娘娘心疼女兒,相思成病,看望織女時,淚珠落在岩石上形成此泉,後取名天孫泉。被稱作活化石的“葉籽銀杏”則被稱作牛郎織女的“愛情果”。情人谷裡,松濤陣陣聲中,依稀聽見牛郎織女在呢喃細語。現在的男女遠比詩人杜牧筆下的宮女,在深夜冰冷的石階上坐看牽牛織女星浪漫幸福的多了。觀景臺上,俯瞰沂河之水似從天來,縱穿織女洞和牛郎廟景區,硬生生地把二者景觀分開後,又勢若游龍逶迤東去,河漢無極,百川歸海。這種“在天成像,與地成形”的奇觀是“牛郎織女傳說”目前在國內唯一一處與實景實地相對應的文化遺存,是鍾靈毓秀的自然脈絡與千古傳頌的文化脈絡高度精準的融合。試想這該是多麼巧奪天工的智慧啊!智慧之奇、之絕、之妙造就瞭如此絕景,堪稱世界奇觀!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攝影:段瑞成】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攝影:楊軍】

在沂源設縣之前,織女仙洞曾為古沂水八景之一。 有詩為證:金梭曉夜為誰忙,隔水桃花滿洞香。試想那時候在桃花掩映下的青山綠水中,織女仙洞周圍展現出的應該是一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農耕文明,透著一種天然之美。記得初來織女洞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正值上小學。暮春時節,約上六七個小夥伴離校五六里路至此。那時的沂河兩岸芳草萋萋,碧柳婆娑,河中水澈見底,魚蝦嬉戲,水邊到處都是鬆軟的細沙。我和小夥伴們穿著輕薄的春衣,踩著細沙在沂河裡玩耍,在野外吹風,在織女洞裡探險,然後踏著漫天紅霞的餘暉,唱著兒歌回家。好不自在,好不愜意!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攝影:楊軍】

那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早有耳聞,但印象不深。至今難忘的是聽村裡的老人講迎仙觀“愛國道人”的革命故事。抗戰時期,迎仙觀道士王元修、劉明仁為保護八路軍兵工廠掩埋的器械,寧死不屈,最後慘死在日軍的刺刀之下。那時童心未泯,總困惑道長都功夫了得,怎會慘死日軍刀下。如今不惑之年再訪牛郎織女景區,感受最深的還是博大精深的牛郎織女愛情文化傳說。“人生代代無窮已,歲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年齡差異帶來思想上的差異,四十多年的忙忙碌碌對人生是一個改變,但沂河之水從古流淌至今,一直述說的那個悽美動人的千年愛情故事卻不變。帶著時代的印記,滔滔沂河水注定要把牛郎織女的悽美傳說帶向遠方,傳向未來。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攝影:段瑞成】

山上歸來,站在景區最初經過的地點——愛情文化廣場上仰望大賢山,心不能平靜,任“鄉愁”的思緒在山巒泉溪間飛翔。牛郎織女的傳說之所以流傳至今,深受人們喜愛,是因為故事裡傾注了從古至今多少人的願望理想。他們同情牛郎織女,不想以痛苦悽慘的結局收尾,因此,每年的七夕被定為牛郎織女鵲橋相見日。近年來,我縣一直注重牛郎織女愛情文化的品牌打造和旅遊開發,把牛郎織女景區納入“五加四”全域旅遊格局重點打造。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全域旅遊步伐的加快,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放大版的“鄉愁”定會跟所有中國人的文化之根相連互動,一個升級版的牛郎織女新景區定會帶動越來越多的客人慕名而來旅遊觀光,感受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愛情文旅新體驗。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攝影:劉波】

張寬才繪畫作品: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王秀蘭繪畫作品: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七夕前,再到牛郎織女家“串串門”

來源/掌上沂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