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要樂器,排簫的興衰發展史

古代重要樂器,排簫的興衰發展史

西周骨排簫

無可否認,排簫在音樂史上承載了非同一般的價值和意義。

早在遠古,排簫已現身影。《呂氏春秋•古樂》記載,黃帝命樂官伶倫製作樂律,伶倫從崑崙山之陰,取竹空竅厚鈞者……製做成十三管排簫[3]。黃帝還命令伶倫製作編鐘與排簫配器創作了樂舞《咸池》。這是有關伶倫作樂最早的文字記錄,也是排簫在音樂史上的第一次粉墨登場。

五帝時的顓頊曾命樂官飛龍編制樂舞《承雲》,樂曲仿效八方來風之音製作而成,而承擔模仿惟妙惟肖風聲的正是排簫;舜時,它曾盛極一時,身份地位如同後世的金石之樂;周代排簫音樂一脈相承,鹿邑長子口骨排簫與銅鐃石磬的同墓出土,同樣向人們證實著此時排簫存在於吹打合奏的音樂活動中。

周代“八音”分類法中,排簫屬竹。此時其獨奏和合奏功能兼具,在配器中可以協調強弱緩急、“以合眾聲”。在我國古代關於排簫的實物,迄今為止上至西周,下至春秋戰國均有發現,所見質地分為骨制、石制和竹製,地域範圍北至黃河以北,南達長江流域,音樂風格既保留了西周中原正室遺音,又能展現楚地奇風異彩,用樂範圍較為廣泛。

簫和籥在周代的《詩經•周頌•目瞽》中被提到:“簫管備畢,喤喤厥聲。”《爾雅•釋樂》中敘述:“大簫謂之言,小簫謂之筊。”這是一個音樂社會生活繁盛的時代,周公制禮作樂,提倡禮樂教化天下,排簫由此迴歸自身優雅中庸的本色,尚樂和寬容的樂制改革給其提供瞭如魚得水的發展。周代雅簫專為宮廷雅樂配樂,定製編竹23管;頌簫專為王侯祭祀樂配樂,定製編竹16管。如果說曾侯乙墓的竹排簫和吹簫引鳳的故事,是排簫走向個人和民間的個案,那麼周代的樂制則為排簫提供了充足的表演空間,上至雅樂宮廷,下達民間裡巷,到處可見排簫熱情洋溢的身影。

春秋後期,禮崩樂壞,文化轉型,而排簫在音樂演奏中仍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到魯國欣賞周朝樂舞,孔子也在家鄉觀賞《簫韶》,無不如痴如醉,歎為觀止。孔子所倡導的儒家禮教,在排簫音樂中,轉化推向了另一個層面。雖此,排簫只是在音樂形態中有所歸屬,其外形並無太多演進發展,春秋晚期淅川下寺的石排簫和戰國時期曾侯乙墓的雌雄竹排簫,依然13管制,工藝取勝,相比鹿邑骨排簫形制未變,功能分工不明;西周簫師受領於笙師——排簫地位大不如以往。

漢代鐘磬樂退為其次,排簫失去賴以協作的厚重土壤。排簫在樂隊中使用的石刻畫除了四川地區較為少見外,在其他地區尤其是山東、河南、江蘇等地十分常見,用樂場合常和鼗鼓一起使用,樂伎人一邊搖鼗一邊吹排簫。“無排簫不成樂舞”,可見在漢代這當是極為流行的一種演奏方式。

秦漢至唐,排簫已過三代輝煌鼎盛時期,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東西方樂器流變的雙向選擇,使得中國的排簫等樂器開始經西域向中亞、歐洲遊學,篳篥、箜篌、管子等音樂氣質豪放曠達、主流涵蓋,外族的胡笳、嗩吶、琵琶等也流向內地舞臺;處於社會主流地位的佛道兩教此時開始興盛,矜持的排簫悄然走向佛教音樂,成為道家、佛教聖樂中的主角是很自然的現象。此時期在多地的伎樂飛天、傳經佈道和石窟壁畫中均有所出現。

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排簫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隋唐的九、十部樂中多有亮相。河南安陽張盛墓中,排簫和琵琶等樂器的組合形式出現於坐部伎中,隋代宮廷樂舞的面貌一目瞭然。

古代重要樂器,排簫的興衰發展史

河南省安陽張盛墓出土的吹排簫俑

排簫在歷史上的另一次高潮出現在唐、宋時期,道教音樂與佛教音樂並盛,文化藝術的健康穩健推動了樂舞藝術也重新煥發生機,排簫在時代的感召下,一榮俱榮。此間形制與前無大別。《太平御覽•樂部》:“簫大者二十三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古代重要樂器,排簫的興衰發展史

河南省禹州白沙宋墓散樂壁畫

唐代以前,排簫通稱為簫。唐宋以來,由於單管豎吹的簫日漸流行,為了與之區別,便將編管簫稱為排簫。唐杜佑《通典》所載:“簫,編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長則濁,短則清,以蜜蠟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這種等管形制的排簫,各管長度相同或稍異,但在管內以蠟封底,蠟底的高低形成上端管身的長短,因而可以吹出不同的音高。

古代重要樂器,排簫的興衰發展史

河南省鞏義石窟寺第四窟西壁局部

演變為精緻櫝簫的事實發生在元明兩代。大多為十六管,簫管外有木架外殼,上漆,描繪金鳳。明朱載堉在《律呂精義》中記述:“元史樂志排簫有櫝,每架黑漆搶金鸞鳳,今之排簫亦然,惟飾以朱漆耳。”

清代,排簫才由依次漸短的單鳳翼,改為對稱的雙鳳翼形制,並且按律進行編管,簫管外沿用元明時期的木製套架,木架外殼上朱漆,描繪金龍。

元、明、清已是排簫的大限,民間絲竹樂隊、鼓吹樂隊、戲曲樂隊幾乎都是洞簫撐門面,排簫蹤影難覓。清代中原已難聞排簫聲音,但就在這樣的時代裡,人們對於排簫的注意力卻轉入了外觀,其形制卻越來越精美。《清史稿》:按黃帝時伶倫所制定十二律編管,櫝簫的16支簫管左右各八支排列,左右兩鳳翼按陰陽相對來定。排簫陽六律與陰六呂的和鳴也傳達出了一種自然和諧的精神。

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樂器博物館裡,珍藏著一支清乾隆年間製作的排簫,16管,每管刻有音名,含十二律及四倍律,工藝精緻,加之4000多年的中國排簫文化背景,該形象在1956年被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定為中國的樂徽。

華夏大地與排簫血脈相連,二者有著同樣典雅的神韻意境。靜聽簫音也等於靜聽華夏民族和華夏子孫的心靈之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