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如何讓他買》:先人一步的祕訣就是即刻啓程

读书会│《如何让他买》:先人一步的秘诀就是即刻启程

馬克吐溫:先人一步的秘訣就是即刻啟程

本文字數:2623字

推薦語

廣告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在我們的行業裡要做到成功,就必須把這兩個關鍵的因素平衡好。對於藝術部分的追求,一直是多數廣告公司不懈的努力,也是業界那一大群創意人員的終身職志。而在科學這一面,廣告人乃至營銷人,也一直在各種學科裡翻找有用的理論與證據,目的就是洗脫書中所提到的那一句行業裡的古老名言與詛咒:“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是浪費掉的,只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嚴格來說,過去數十年,營銷與廣告業界,在科學性的進步上,其實仍然有限,這也就造成了一些理論基礎在行業裡的源遠流長——就像是書裡提到的AIDA模型,竟然誕生在1896 年,但到今天它仍在指導著許多營銷與廣告人的思維。

——奧美大中華區董事長,WPP集團大中華區董事長宋秩銘

該怎麼為自己作品的中文版寫一篇序呢?這挺傷腦筋的,尤其中國是如此廣大、複雜,對我而言又如此陌生。

我想,我還是用比較個人的角度來寫這篇序好了,這也是我在寫這本書時所採用的一個“伎倆”。通過加入自己的小故事,我希望能讓這本書有多一點可讀性與共鳴感。畢竟,雖然這是一本圍繞著營銷科學與心理學的書,不過當中討論的同時也是關於個人改變與心理學之間的話題。再說,我個人與中國的淵源,也的確是一個很不錯的故事。

我的父親就出生在中國——他生在1929 年的廣東。在戰亂的年代裡,父親和他的兩個哥哥——麥克和艾德才一起移民到了澳大利亞。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不知道聽了多少關於我奶奶歐嘉在中國的傳奇故事,像是她住在“宮廷”裡的經歷,曾經擔任蔣介石的翻譯,而且沒有人搞得清楚她到底是不是一名“間諜”等。

其實我從來也沒有去驗證過這些故事的真假,而且它們好像跟這本書也沒有太大關係。我只是覺得,既然我跟中國有這麼多淵源,也算是能“沾親帶故”,自帶一點可信度吧?

這本書能被翻譯成中文,讓我覺得超興奮。尤其因為往往在我談論這本書,或是這些年所經手的一些項目時,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你舉的這些例子,在不同的文化中都能成立嗎?” 我通常會回答說,這些作品背後所運用的心理學技巧,其實都是非常核心而普遍適用的。在書裡我極少用過於極端的案例來舉例,也避免引用樣本量太小的小眾研究。我通常拿來討論與引用的題材,圍繞的都是人類行為最根本的驅動力。從這個角度上,我相信這本書的內容,在適用性上,完全是跨文化的(畢竟我們人類的相似點遠比不同之處要多得多)。當然,某種程度上可能也有特例——像是書中“集體主義”(collectivisim)這個刺針,我就很想知道,在亞洲文化中的可應用度上會不會有所不同。希望我也能從本書所拓展的新讀者群中,聽到各種反饋與意見。

奧美的羅裡·蘇瑟蘭在我的書裡出現過好多次。關於廣告,他最近說了這樣一句話:“下一場革命不會來自科技,而會來自心理學。”(The next revolution won’t be technological, it will be psychological.)他和我抱持的信念是一樣的:掌握好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將會比擁抱科技更為關鍵。說到擁抱科技,那當然是中國的強項。得益於數字化與社交媒體的全面普及,以及對所有最新科技的快速應用,相對於多數的西方市場,中國營銷環境的互動性要高得多。再加上傳統媒體勢力的消退,中國品牌早已走在全球數字化營銷浪潮的最前沿。

這一點,對本書的出版發行來說是重要的背景和舞臺。這本書裡面有幾個最核心的理念,其中一個是“行為改變態度,要比態度改變行為來得快”,也就是說,要設法讓一個人朝著你的品牌價值行動起來,因為行動一旦發生,他們就不得不讓自己喜歡你的品牌——書裡面會詳細解釋這件事——最讓我興奮的是,正因為中國市場擁有更豐富的數字營銷條件,當這本書在中國被更多人閱讀後,這些理念就會得到更多機會,去被嘗試與落實得更精彩、更有效。

一直以來,直到今天,營銷行業的大家都糾結於一個難以兩全的取捨:

要麼選擇規模戰,用規模轟炸創造知名度;要麼選擇互動戰,用互動方式進行窄而準的小眾傳播——我們也可以把兩者簡單歸類為“求單純”(simple)與“求精美”(wonderful)。然而,由於科技正在大幅改變人們消費媒體乃至消費他們身邊世界的方式,這個難以取捨的兩難選擇已經不復存在。現在幾乎所有的媒體都開始變得有互動性,在媒體採購上,我們已經能夠同時兼顧“單純又精美”“知名又互動”了。唯一阻礙我們做好這件事的,就是想出讓人們想要與之互動的好創意的能力,我相信這一點在中國尤其重要。這時候,瞭解點心理學(什麼能讓人互動起來以及如何做到)與創造力(如何創造能刺激互動的好創意)將會給你的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發揮些許微薄的力量,協助正在面對同樣挑戰的大家(當然包括你)多掌握一點心理學與創造力這兩方面的技巧。

我要再多說一點自己的故事,來結束這篇序言。

除寫作本書外,這幾年間,我還開展了兩段全新的旅程。首先,我開了一家新的廣告公司,名字叫THINKERBELL。我們的自我定位是“可被衡量的魔法”,致力於將營銷科學與極致創意進行完美結合。這本書中所列舉的策略,正是我們運用的工具。我也希望這些工具能夠運用在你們的廣告公司、品牌營銷乃至日常生活中,給你們幫上一些忙。我的第二個新旅程,則是聯合創立了“營銷科學創意交流”(Marketing Science Ideas Xchange, MSIX)這個組織,將每年在澳大利亞進行一場推動營銷科學的大型會議。提到這件事,我希望在中國也有有識之士推動類似的活動(在英國,奧美的Ogilvy Change 也規劃了一個類似的大型會議,叫“Nudgestock”),一起為營銷與廣告植入更多的科學,這也是這本書最大的初衷。

希望這本書能讓你覺得不枉一讀。我希望能得到大家對於內容的反饋;或者,關於書中觀點,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或建議,請一定要告訴我。這本書能來到世界上,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而能夠走進中國,更讓我覺得興奮。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我要謝謝直上幫我翻譯了這本書。

這項翻譯工作的成形,過程很不尋常。直上讀完了這本書的英文版後找到了我,問能不能幫我翻譯成中文。之後他還協調了出版社,並促成了整個合作。這件事正好是一個完美的例子,說明了品牌是否能緊扣消費者的需求,在今天至關重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有一位非常聰明的老兄,他就是埃裡克·馮·希貝爾(Eric Von Hippel)教授,他把這稱之為“最終使用者創新”(End User Innovation),並且強烈建議,企業應該高度關注消費者如何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對產品進行創新與改良。直上正好完美證明了這件事情。

對於品牌,這當中還證明了另外一件事,就是一個人只要跨越了起跑線,讓某件事開始進行,他就有非常大的機會將這件事進行到底。這也就是馬克·吐溫(Mark Twain)說的:“先人一步的秘訣就是即刻啟程

。”(The secret of getting ahead is getting started.)這本書的中文版之所以能大功告成,就是從直上開始翻譯的那一刻開始的。真心感謝直上(以及我那傳奇的奶奶)。

本文為作者 【澳】亞當·費里爾 為《如何讓他買——改變消費者行為的十大策略》一書所作自序。版權歸出版所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附作者、書名及作品出處。

读书会│《如何让他买》:先人一步的秘诀就是即刻启程

《如何讓他買——改變消費者行為的十大策略》

原書名:The Advertising Effect: How to Change Behaviour

作者:(澳)亞當·費里爾;(澳)珍妮弗·弗萊明

行為經濟學在營銷領域到底有怎樣的應用?當營銷遇到行為經濟學與消費心理學,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怎麼做,才能真正達成銷售?營銷既然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乾脆好好把它的秘密弄個明白。

每個消費者都想知道的營銷背後的秘密,

每個營銷人員都應該瞭解的行為經濟學。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