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不肖生和他的《江湖奇俠傳》

在現代通俗小說中,武俠小說是淵源最深遠,也是讀者最廣泛的一種文本。武俠小說通常能夠開拓人們的想象,並傳遞出與現實性相關的社會圖景和人生況味,尤其是俠客具有超世力量而懲惡揚善,被稱為“成年人的童話”。只是武俠小說一直以來頗受雅文學的歧視,而且,文學史家對它也多有偏見。然而,武俠小說的閱讀市場向來興旺。自先秦諸經典中,就有許多遊俠故事流傳至今。魏晉神怪書籍中也涉遊俠。唐傳奇以及後來的宋元明話本,更是開了武俠小說之先河。至晚清,武俠作品更是日趨繁榮,《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七劍十三俠》等紛紛亮相,武俠小說幾乎佔了文壇的半壁江山。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新武俠小說浮出水面,以活力四射的魅力登上文壇,特別是在上海掀起了足以讓新小說望塵莫及的閱讀潮流。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武俠小說家有平江不肖生、顧明道、趙煥亭、還珠樓主、白羽等。

平江不肖生和他的《江湖奇俠傳》

平江不肖生老照片

最早殺入併成功引起關注的是平江不肖生。他本名向愷然,湖南平江人。自幼習武,崇尚俠古之風,且廣交天下武術名家和民間俠客。這個“不肖生”曾兩度留學日本,回國後就在上海落戶,鬻文為生。他的武俠小說處女作叫做《拳術講義》,賣給了《長沙日報》,當時是為了籌集赴日的資金。

讓他在文壇得名的是《留東外史》,卻與武俠無涉,寫的是一個輕薄之徒的留日期間的齷齪生活。這廝在國內時就既不經商,也不求學,專講嫖經,談食譜。民國二次革命失敗後,亡命日本,過起了“分贓起訴或者吃醋揮拳”的花天酒地的日子。該小說被獵奇者追捧,但終因格調不高,而難登大雅之堂。

但是,這個平江不肖生,一但進入了武俠小說界之後,便好似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其才學、見識、心胸等各方面的優長之處,便顯露無疑。他寫的神怪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1923年起先在《紅雜誌》上連載,然後又在《紅玫瑰》上連載,皆大獲好評。正式出版後,風靡全國,暢銷東南亞。該小說後來還被改編成劇本,拍出了電影《火燒紅蓮寺》。

平江不肖生和他的《江湖奇俠傳》

《火燒紅蓮寺》劇照

該片一推出,並引起轟動。之後便不斷續拍,一直續了十八集,開創了中國電影續拍之最,至今也無與之比肩者。

小說以作家的老家湖南平江為背景,講述平江與瀏陽兩地發生搶地盤而發生械鬥事件,從而勾連出崑崙與崆峒兩派劍俠之間的江湖恩怨與武林沖突,成功刻畫了崑崙派的紅姑、笑道人,崆峒派的甘瘸子、常德慶等諸多武林高手不同的性格和命運,以及各自頗為耐讀的各種不同的奇特經歷。小說在世俗願望和審美意象兩方面顯示出了非同凡俗的藝術魅力。

故事中的張汶祥刺馬、火燒紅蓮寺等情節,都集中表現了醜惡可猖狂一時,但最終是要受到懲罰的世俗心態。崑崙派的開山鼻祖是明朝皇子,此派俠客卻抱有反清復明的宗旨,也反映出當時的一種社會思潮。

不過,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評論清末以來的武俠小說時,說“這等小說,大概是敘俠義之士,除盜平叛的事情,而中間每以名臣大官,總領一切”就有偏見。清末武俠小說多寫俠士除暴安良,申張社會正義。魯迅的上述評價,如果針對俞萬春的《蕩寇志》的貼切的,但以此來概括清末以來武俠小說就難免以偏概全,失之史家之識力和公允。《江湖奇俠傳》正是反“每以名臣大官,總領一切”的格局,而寫正邪兩種力量的較量,並以此構成內心衝突的突破的情節線和審美的張力。另外,《江湖奇俠傳》在表現神怪因素的同時,又以民間風俗、民間文化為背景,將俠客、術士、常人與飛劍、法寶糅合一起,使小說既有劍俠之氣和仙神之氣外,還能有市井俗味;既有江湖恩怨的熱鬧,又有民俗民風的審美觀照,所以這才孕育出一本武俠小說界的奇葩,而廣受歡迎。

平江不肖生和他的《江湖奇俠傳》

網上可淘的《江湖奇俠傳》

現代武俠小說中的一些重要的概念、重要的思想,都是從平江不肖生這裡開始的,有的是別人開始,到他這裡加以發揚光大。平江不肖生另外還撰有十三部武俠小說,其中《近代俠義英雄傳》最有價值,書中人物大刀王五、霍元甲、趙玉堂、山西老董、農勁蓀等都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

平江不肖生這個筆名的靈感來自老子《道德經》之“天下皆謂我道大;夫惟其大,故似不肖。”可見作家筆名皆非隨手拈來,而是自有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