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上海灘上令國人屈辱的東洋街

舊時上海灘,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共構了一個表面繁華而內裡畸形的“國中之國”。

在蘇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尤其是虹口地區,演變成了事實上的日本租界。其中有個小區域,俗稱東洋街,更加突出地表現為“大租界中的小租界”。

舊時上海灘上令國人屈辱的東洋街

舊時的東洋街

日租界形成後,日本開始參與租界管理工作。191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設立日捕股,11月20日,30名日本巡捕到位,接管虹口地區的公共治安事務。1925年5月30日,五卅慘案爆發後,日本海軍陸戰隊抵滬保護僑民,北四川路北端設立了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現東江灣路1號)。

舊時上海灘上令國人屈辱的東洋街

“一·二八”戰前佔領黃浦江面的日本軍艦

上海虹口東洋街,相對於英租界、法租界等上海原租界地區,在歷史遺產保護以及輿論宣傳上都要低調一點。原因一方面是日本人聚集區本身沒有上升到法定"租界",另一方面是日本社區在日本對華侵略戰爭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

東洋街,從今天的海倫路471號到531號止,全長只有300步左右。當年的這個地段,街道兩旁,全是典型的東洋式二層小洋房,屋裡設施全然日式,自然鋪有榻榻米,而且居住者全是日人。

舊時上海灘上令國人屈辱的東洋街

鳥瞰舊時東洋街

連接著狄思威路以及邢家橋北路處(東洋街的起點),各樹立起一座木柵門,只開一個小門供行人通過。中國人如果走到這個地方,必遭到日本小孩的辱罵,甚至用磚頭瓦片扔過來。這是一件多麼屈辱的事情,中國人走在自己的國土上,卻要遭受他國孩童的驅趕,弱國之民是何等被輕視。當時的上海人,叫這些小孩為東洋小蘿蔔頭,算是也在口頭上還之以帶有次量級蔑視含義的還擊。

舊時上海灘上令國人屈辱的東洋街

1936年,日本雜誌上的上海手繪地圖

從東洋街西行至橫濱橋,常可見到當時的東洋小學生和日本海軍陸戰隊三五成群地列隊而過,甚至耀武揚威,目中無人,好像這裡就是他們的殖民地,中國人全都是他們的臣民。這種反客為主,侵略欺凌的暴行,真是令人髮指。這樣的日子,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去不復返了。但是,中國人不可遺忘當年之痛,中國之崛起來之不易,國人要共同珍惜。

在東洋街的南面,是日本某公司的倉庫。倉庫後面,是洋涇港船民所丟棄的童屍場,陰森恐怖,是一片城市裡的荒郊野外,今天這裡是海倫公園。

舊時上海灘上令國人屈辱的東洋街

舊時東洋街上遺存下來的日式建築

當時的日本,以侵略中國為目標,所以那些日本浪人經常在東洋街故意挑事,而那些狐假虎威的“高麗棒子”也非常可惡,最後在虹口的日本租界,尤其是北四川人一路地帶,通常中國人不敢居住,怕招至飛來橫禍。——讀“中國舊聞”,不忘昔日國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