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社會與世界:社會理論與數字媒介實踐|周末讀書

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周末读书

本書突出媒介實踐和媒介儀式,破解媒介權力的顯著特徵和隱性傷害,闡述媒介社會化的奧秘,批判媒介中心神話,探究媒介文化底層的社會心理文化需求,構建媒介倫理和媒介正義框架。全書共分8章:第一章為導論;第二章講媒介實踐;第三章重點考察媒介儀式和媒介中心神話;第四章論媒介的隱性影響;第五章是對媒介批評的批評;第六章審視媒介飽和對教育、醫學、法律、政治等領域的影響;第七章回到媒介文化的底層動態關係;第八章研究當代生活方式涉及的倫理問題和正義問題。

尼克·庫爾德利(Nick Couldry),英國傳播學教授,執教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主攻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和媒介社會學。著有《媒介、社會與世界社會理論與數字媒介實踐》、《為何發聲那麼重要新自由主義之後的文化與政治》、《媒介儀式:批判路徑》、《洞察文化:文化研究方法的再想象》、《媒介權力的地位:媒介時代的朝覲者和目擊者》、《超越回聲的聆聽:不穩定世界裡的媒介、倫理和中介》、《全球時代的媒介事件》(合著)、《媒介消費與公共參與:超越注意力的預設》(合著)等。

作品評價

法國哲學家喬治·康吉蘭:“這部著作的重要性是十分顯然的。福柯全面考察了從文藝復興到今天,造型藝術、文學和哲學中所體現的瘋癲對於現代人的意義。福柯有時條分縷析,有時又把主要線索混合起來。他的論文表明,它既是分析性的又是綜合性的著作。因此,讀起來並不總是很容易,但對善於思考的頭腦則會開卷有益。福柯實際上力圖表明,瘋癲是‘社會空間’中的一個知覺對象,它是在歷史過程中由許多方面建構成的,是由多種社會實踐,而不是由一種集體感覺所捕捉到的,更重要的是,它不能簡單地成為思辨理解的分析對象。這部著作的獨創性在於,它把被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史專家完全遺棄的材料——遺棄給對自己專業的歷史或前史感興趣的精神病專家的材料,重新放置在更高的哲學反思的層次上。”

目錄

中文版序

譯者序

前言

第一章 數字媒介與社會理論

第一節 媒介變革的暗喻

第二節 走向社會取向的媒介倫理

第三節 數字革命及其不確定性

一、什麼是媒介,誰是媒介,媒介在哪裡?

二、我們用媒介做什麼?

三、媒介的運行還有經濟活力嗎?

四、媒介機構的社會/政治地位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五、媒介在多大規模上產生影響?

六、怎樣才能用媒介生活得好?

第四節 一個工具箱,幾條指針

第二章 媒介實踐

第一節 媒介研究的背景

第二節 社會理論的實踐

第三節 媒介實踐的多種類型

一、搜索與搜索能力的養成

二、展示和被顯示。

三、在場

四、歸檔

五、媒介習慣的複合體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作為儀式和社會形式的媒介

第一節 媒介實踐與社會秩序:一場重要的論戰

第二節 作為儀式的媒介

一、背景與基本概念

二、比較視角里的媒介中心神話

第三節 媒介儀式的靈活性

一、模式化行為

二、範疇的作用

第四節 媒介事件的平常化

第五節 名流文化

第四章 媒介對社會的隱性形塑功能

第一節 媒介權力的鮮明特徵

第二節 媒介權力的隱性傷痕

早期的洞見

第三節 數字媒介有民主化功能嗎?

第四節 媒介與公共話語的形塑

一、名流現象與犯罪

二、搜索引擎的功能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網絡化社會,網絡化政治?

第一節 缺失的社會要素

第二節 數字媒介、政治與社會轉型

一、政治的兩個要素:誰和什麼

二、變化中的政治參與條件(政治的“為什麼”)

第三節 公共政治的新路徑

第六章 媒介與資本和權威的轉化

第一節 關於媒介化的辯論,

第二節 媒介、資本與權威

一、場域論和媒介的普遍影響

二、媒介元資本和流行偶像

第三節 媒介和政治、教育、宗教及藝術的場域

一、政治的媒介化

二、教育、宗教及藝術的媒介化

三、權威和機構容易滲透的空隙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媒介文化:一個正在展開的世界

第一節 何為媒介文化?

第二節 從需求視角看媒介文化

一、經濟需求

二、族屬需求

三、政治需求

四、被承認的需求

五、信仰需求

六、社會需求

七、休閒需求

第三節 小結

第八章 媒介倫理,媒介正義

第一節 尚待開闢的路徑

媒介倫理初探

第二節 媒介實踐美德

一、準確與誠信_

二、謹慎的美德

第三節 媒介不公

一、媒介不公的研究路徑

二、媒介不公的類型

第四節 總結:圍繞我們需求的不動點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英文對照索引

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如果搜索關心的是“有什麼”,那麼日常生活中越來越突出的是一套我想稱之為“展示”的做法。“展示”行為沒有一套封閉的特徵,至多不過有一些維特根斯坦所謂的“家族相似性”,由於這樣的相似性,每一個展示行為都有足夠多的相似點,彼此相似,顯示其大“家庭”的屬性。“展示”一詞有助於我們把握使某物可公開讓叄們獲取的大量媒介行為:在前數字時代,許多這樣的行為是聞所未聞的。

2010年5月底開始寫這一章時,我在網上搜集展示行為的例子。一是小報的一種舊做法:揭秘公共人物的非法行為。以英國小報《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為例,它在自己的網站上披露一個秘密錄製的視頻,約克郡公爵夫人(人稱“菲姬”)顯然在索要並接受賄金,答應讓對方會見其前夫安德魯親王——伊麗莎白女王的兒子。引人注目的是,其一,我們看見接受賄金的鏡頭,而不是隻讀剿相關的報道;其二,我們以網絡連接的形式看到索賄,只需轉發,我們就輕而易舉地吸引了他人的注意力。因此,任何網上的展示行為都會引發一長串的再展示。

另一個例子是石油巨頭英國石油公司上傳的實況視頻,顯示它試圖控制墨西哥灣的漏油災難,這是它所謂的“堵漏行動”。它指望我從這個海底傳上來的視頻瞭解到什麼情況呢?我看見的是什麼呢?真是“實況”嗎?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指向這一展示行為的有趣之處:英國石油公司對這場危機的回應是把自己的“媒介流”放進公共領域,因為主流媒體/電視報道螺旋形上升,快要失控了。如果英國石油公司的這一次展示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防禦,正面“展示”的造勢也是常見的行為。一年以後,總部設在紐約的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視察利比亞現場,蒐集政府軍使用子母彈的證據,在自己的網站上展示那些武器的碎片。

中國第一家

專注媒體融合的研究院

傳遞信念信心

剖析實踐實驗

探求對策方法

投稿:[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點下方【寫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和態度

歡迎將此文章轉發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