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荊紫關,河大師生淚光閃

荊紫關與河南大學的歷史淵源,是一段橫跨半個世紀多的“佳話” 。是河南大學流亡辦學中的重要一站,荊紫關人用俠骨柔腸,用貧瘠的土地滋養了河大人,保全了風雨飄搖的河南大學;河南大學又不遺餘力,反哺了荊紫關人民,為淅川教育輸血,為南陽教育增磚添瓦。

頂著烈日驕陽,河南大學師生於中午時分來到了荊紫關。 位於南陽市淅川縣的荊紫關古鎮,歷史悠久,有著豐厚的商業文化和絢麗的古建文化遺存。自古水陸並通,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時水運有“丹江通道”,陸運有“商淤古道”,明清時期商業高度繁榮,有“小上海”之稱。

然而,接納河南大學時的荊紫關卻是羸弱不堪的,因為洪水和戰亂,荊紫關早已繁華褪盡,積貧積弱了 。1944年6月,顛沛流離來到荊紫關。荊紫關人民用廣博、無私的情懷接納了舉校逃難至此的河大師生。騰房子、供飲食、顧生活……民風淳樸的荊紫關人民為顛沛流離的河大師生提供了棲身之所。河大師生也為荊紫關高中(當時稱荊紫關高小)學生義務傳授知識、批改作業,用知識為山村學生打開了認識外面世界的大門。荊紫關高中舊址即為當時河南大學校本部及文學院、理學院所在地。患難中見真情,戰爭中凝友誼,河南大學與荊紫關的深厚情誼自此便根深蒂固。

荊紫關高中也不是一個平凡的學校。百年前,受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戊戌變法廢科舉制度的影響,各地開始興辦學堂,荊紫關在1901年創辦了“荊紫關學堂”。1925年,在“荊紫關學堂”的基礎上成立“荊紫關高小”。這樣算來,她比河大還要早上十年。

河大師生感恩荊紫關,力助荊紫關創辦了“七七中學”。1956年,“七七中學”改名為“淅川縣第六初級中學”。1969年“淅川縣第六初級中學”升為“荊紫關高中”。2001年11月18日,“荊紫關高中”迎來百歲校慶,河南大學派員專程到荊紫關祝賀,並把荊紫關高中更名為“河南大學荊紫關附屬高中”。

再回荊紫關,河大師生淚光閃
再回荊紫關,河大師生淚光閃
再回荊紫關,河大師生淚光閃
再回荊紫關,河大師生淚光閃
再回荊紫關,河大師生淚光閃
再回荊紫關,河大師生淚光閃
再回荊紫關,河大師生淚光閃
再回荊紫關,河大師生淚光閃
再回荊紫關,河大師生淚光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