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

與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

始今天的文章之前,不妨來做個測試。

請按照第一反應回答,不要過多思考:

常見的奶茶店品牌,你能想到哪幾家?

別往下看,5秒鐘,先將你能立刻想到的品牌,一個個列出來。

你能想到多少家?2家,3家,5家?

我想,大多數人第一印象,應該都落在 3 - 5 之間(喜茶,貢茶,奈雪的茶,大卡司,58度C……還有哪些?)。

熟悉市場營銷的朋友可能知道,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概念,叫做「心智空間」。

它認為,我們的心智空間是有限的。對於一個品類,我們能夠記住的品牌數量,不會太多,一般就是 3 個到 5 個之間。

不信的話,不妨回想一下其他品類:碳酸飲料,洗髮水,衣服……

你會發現,除非對某一品類特別熟悉,否則,大多都逃不出這個規律。

這有什麼作用呢?

像奶茶店這一類,意義不大 —— 畢竟奶茶店主打的是路人生意。但很多其他產品,當我們產生需求的時候,會有一個規律:

我們通常只會在自己「心智空間」裡面的品牌進行挑選。

簡而言之,當一個品牌出現在我們的「心智空間」裡,我們會下意識地覺得,它跟我們的距離更近、更可靠。從而,會更願意優先考慮它。

為什麼大公司大品牌要花幾千萬砸廣告?目的也就是在這裡。

所以,我一直說:品牌的本質,就是搶佔受眾的「心智空間」。

一個品牌,能被受眾記住,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被回想起來,那麼它就成功了。

不過我今天想聊的,不是商業品牌,而是「個人品牌」。

這幾年,「個人品牌」這個詞,被炒得很熱。許多自媒體大V,熱衷於教你「如何成為斜槓青年」「如何打造個人品牌」。在他們的語境裡,個人品牌等價於自媒體,等價於公眾號。通過打造個人品牌,你能聚攏到流量,從而變現。

但其實,個人品牌的內涵,要比自媒體廣泛得多。

可以說,只要你需要跟人打交道,無論你是在企業上班,還是自由職業者,你都需要維護好你的個人品牌。

那麼,究竟什麼是「個人品牌」?

非常簡單。當別人提起你的時候,他們對你會產生什麼樣的印象。

這就是你的個人品牌。

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因為業務需要,加了一些不同銀行的理財經理。

大多數理財經理的畫風是這樣的:暱稱叫做「XX理財經理」,朋友圈裡,天天發自己銀行的產品:

我行又出了個某某寶,90天年化達到5%;

客戶聽了自己的推薦,賺錢了;

推薦的產品跑贏了大盤,歡迎大家諮詢。

諸如此類。

他們通常會發一堆截圖,加上一大段文字,排版精良,熱情洋溢,文案像一個模子複製出來的。

但其中有一位,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他也發產品,但文字很少,言簡意賅,明顯是自己寫的。介紹完之後,加一句「歡迎垂詢」完事。其他時間發什麼呢?分享各種文章。吳曉波、吳伯凡,政策觀察,金融行業分析,等等。且每次分享時,都會從文章裡摘一段當轉發語。

這就是他的獨特之處。

這樣的行為,會讓我感到:他不只是一個發廣告的微信號,而是一個活生生、會思考、有想法的人。甚至,他很可能跟我是同一類人(因為看的文章有交集),他應該能夠理解我。

那麼,如果我有需求的話,很可能,我就第一時間會想到他,向他諮詢。

當別的理財經理還在費勁做廣告、搶奪客戶的時候,他利用這種方式,不聲不響地就吸引了潛在客戶的注意,並且讓潛在客戶們記住了他,將他跟其他同行「區分」開來。

這就是個人品牌的力量。

它的本質,就是差異化。

你跟其他人有什麼不一樣?我為什麼要記住你?你能給我提供什麼不同的價值?

不妨想一想:

你身邊最熟悉的幾個同事(或者下屬),當你想到他們時,第一印象是什麼?

是不是有的人特別善於溝通,有的人邏輯思維特別強,有的人做事情特別細緻、可靠?

再想一想,如果你手頭上有一個項目,需要安排給他們,你會怎麼做?

你是不是會把某項工作,交給你認為「最擅長」的人去處理?

大多數時候,這就是我們的常態。

能夠出類拔萃、不斷獲得機會的人,未必是能力最優秀的,也未必是最踏實肯幹的,但一定是「個人品牌」最鮮明,能夠讓所有人第一時間想到的。

這就是日常工作中的「個人品牌」效應。

你的個人品牌越鮮明、越突出,你就越容易出現在老闆和同事的心智中。當有項目要求的時候,他們就會第一個想到你。

而你在項目上的表現,又會印證你的能力,強化你的個人品牌,讓他們更加信任你。

日積月累,你能夠接觸到的業務就越多,你得到鍛鍊、展示能力的機會也就越多。

我做數字營銷的時候,帶一個團隊。其中有一個男生,他特別擅長做什麼呢?寫單句的文案。

憑印象舉幾個例子:

「上帝創造世界用了7天,而你只需4.8秒」

「所有的燈都會熄滅,只有你的車一直等你回家」

……

後來我們就形成了這麼一個流程:討論策略,出大致方案,做好創意構思,直接丟給他,讓他寫一堆文案,再從裡面選,然後再去製作。

很多時候都是一稿過,客戶基本不改。

他的創意未必是最好的,出力也未必最多,貢獻也未必特別大,但憑著這一手,一直留在團隊裡,服務核心客戶。

這就是個人品牌的作用。它相當於你的標籤,時時刻刻告訴大家:你是誰,你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價值。

只要這個價值不可或缺,你的重要性就一直都在。

那麼,如何才能做好個人品牌呢?

定位之父特勞特,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

當你創造一個新產品的時候,你需要問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我比競爭對手好在哪裡?」而是:「我在哪個方面是第一?」

什麼意思呢?

很多時候,做到不同,比做到最好,更有效。

很多人的慣性思維是:要在公司裡出類拔萃,我就一定要精通業務,在業務上做到最出色,成績最好,打敗所有的競爭對手。

但大多數時候,你會發現,你奮鬥得非常累,但仍然沒什麼用。

因為,每個品類的「心智空間」都是有限的。在工作中,某方面特別突出的人,大家也許就能記得一兩個。你也許要花很大力氣,才能擠進去。

但如果換個思路呢?會開朗很多。

如果一個山頭已經被人佔了,更好的做法,是趕緊去搶佔另一個山頭,並且在這個新的山頭上,打出你的旗號。

這時,你就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品類。在這個品類的「心智空間」裡,你就是第一位。

即使有後來者,他也必須先打敗你才行。

以我為例。我寫心理學,肯定寫不過科班出身的心理學博士、諮詢師,也寫不過Know Yourself,但是我可以將心理學跟工作、生活結合起來,寫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和應用。

在這個新的領域,我「可以」是寫得最好的。

所以,你會發現,現在很多產品,都在走「不斷垂直、再垂直」的路線。

原因就是,大的品類已經被搶光了,要紮根、生存下去,就必須不斷髮掘新的品類,創造出新的心智空間。

例如手機。錘子剛開始做手機的時候,定位是什麼呢?情懷,工匠,理想主義,那麼在這個領域,錘子就是全球第一(它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同樣,小米的定位是什麼呢?發燒友。在其他手機都在堆「使用體驗」時,小米打出「為發燒而生」的旗號。那麼對發燒友而言,他們心智空間裡,小米就是行業第一。

當然還有索尼。黑科技加極致的工業設計,就是索尼的旗號。平心而論,索尼的性價比並不高,但那有什麼關係?它美就足夠了。

(這句是個人情感抒發,不要介意)

工作中,也是一樣的。同樣是研發工程師,你一天能寫100行代碼,他一天能寫120行,差別很大嗎?並不是特別大。

能力到了一定的區間,是符合「邊際效益遞減」規則的。從60分到80分,你可能要付出50%的努力。但當你到了80分,付出100%的努力,也許只能提升到85分。

更好的做法,是去找到「其他人不具備」的領域,迅速搶佔,打出你自己的旗號。

比如,你在寫代碼的同時,還懂業務、懂產品、懂運營。每一次跟市場部溝通,都非常順暢,無需扯皮;甚至,當產品經理需求講得不夠清楚時,你能夠幫助他梳理邏輯、細化需求,落實到執行層面。

你不突出,誰突出?

這比你每天多寫20行代碼,重要10倍不止。

總結一下,如何才能不斷強化自己的「個人品牌」,在公司和行業裡脫穎而出呢?

1. 標籤化

不妨考慮這兩個問題:

1)你在同事心目中的印象是什麼?提到你,他們第一時間會想到什麼?

2)你最擅長的能力是什麼?它如何能跟你的工作(或者事業)掛鉤?

如果這兩個問題的回答不一致,那就說明,你的個人品牌是不對的。你應該有意識地,將同事們對你的印象,扭轉到你最擅長的方向上。

這就是一個貼標籤的過程。

以我為例。我剛工作一年多時,外在的印象是「文案」,而我自己的品牌方向是「高效」,於是,我開始主動去接許多時間緊、任務重的活,並同步把文案的執行工作分給別人 —— 於是,慢慢的,大家產生了這個印象:

這個人很厲害,每次都能救場,一個人能當一個團隊用。

這其實就是職業規劃的過程。

職業規劃,不僅僅是去什麼公司、做什麼崗位,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和規劃好自己的「標籤」,讓別人循著你設置好的路徑,一步步推動你前進。

2. 細化和跨界

如果你的長處並不是特別突出,在部門裡面也很常見,怎麼辦呢?

有兩個辦法。

第一種,是進行縱向的垂直細化。

比如,大家都是銷售,那麼,你能不能找到你最熟悉的一類客戶,專注在這類客戶上,讓自己的成效最大化,讓大家記住「你是最善於處理這類客戶的人」?

即使你的業績不是部門第一,但這可以帶來兩個好處:第一,大家會記住你,會記得你的價值;第二,你可以有更多的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得到鍛鍊和提升。

另一種方法,是橫向關聯。亦即將其他領域的能力,跟自己的能力結合起來,創造一個新的領域。

像前面說過的例子:大家都是開發工程師,但你同時還特別善於溝通,能理解業務,站在其他部門的角度思考問題 —— 這兩種能力結合起來,就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價值。

3. 學習

如果你一直停留在自己的標籤上,那麼無論你的個人品牌做得多好,你也只能停留在同一個位置,做著一樣的事情。

記住,個人品牌不會幫助你進步,它只能帶給你更多的曝光和展示機會。你要做的,是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給予其他人驚喜。

簡而言之,你必須不斷學習,來充實和提高自己,豐富你的個人品牌,螺旋式上升。

慢慢的,你就會發現:

你已經將同齡人,都甩在了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