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贈書|「大發現」的思考法: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公開課

書名:“大發現”的思考法: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公開課(思考是有方法的!

京都大學最受歡迎公開課!日本亞馬遜非虛構類Top1! 科普讀物Top1!

開學季贈書|“大發現”的思考法: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公開課

世界知識出版社

精彩書摘

“吃驚”是重要的素質

益川:一般人會認為,科學完全是理性的世界,直來直去,沒有通融的地方,好像跟感受性沒什麼關係。

山中:我覺得對科學家來說,感受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看到自己的實驗結果,不會興奮地跳起來的話,那麼對他來說,科學研究之路將會非常辛苦。我認為能夠發自內心地吃驚,為大千世界而感動,其實是科學家必須具備的素質。

益川:在我獲得諾貝爾獎之後,經常有人問我:“益川教授,您走上科學研究之路,最基本的動力是什麼”?我每次都回答“是仰慕”。年輕人讀了書,就會仰慕偉大的科學巨匠,然後自己也希望見賢思齊,想了解自己還不知道的世界,想探索書中沒有寫到的深奧幽玄。這就是一種感受性。被感受性所驅使,年輕人就會一步步地走進科學世界。我想,山中先生在製作出iPS細胞的那一刻,感受性一定得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刺激吧。

山中:製成iPS細胞的那一刻當然也很激動,不過我在那之前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預測到了,所以還不能算是吃驚,說“很高興”或“一塊石頭落了地”,可能更準確些。真正讓我從心底感到震驚,大吼一聲“太神奇了”的,人生中只有兩次。

益川:是嗎?比iPS細胞的時候都要吃驚,那到底是什麼時候呢?

山中:第一次,是在參加大阪市立大學研究生考試的面試中,被問到很多關於藥理學的知識。我在本科時只學了一點,那天雖然使出渾身解數,把能想到的東西都努力回答了,可還是很快就露了馬腳。被考官一頓追問,很快就沒信心了,覺得這次肯定完蛋了。面試快結束的時候,我孤注一擲,對考官大聲說:“老師,我對藥理學一點都不懂,不過我想學!我會好好學的,請您一定要收我”。沒想到還真考上了。前幾天我還見了那位老師,他對我說,如果我那時不那麼大喊大叫,肯定被刷下來了(笑)。

假說的成功率不到20%

益川:如今的年輕人,對於出乎意料的實驗結果,有很多人能夠敏感地加以對待,不過也有不少人,一旦發現結果不如所願,就會灰心喪氣,再也沒幹勁了。後面這種人恐怕不適合搞研究,即使堅持做下去,也會很痛苦的。

山中: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實驗結果都會與預想不符。我經常對學生們這麼說:

“棒球的擊球率(打率)如果達到30%,就是很了不起的擊球手了。在研究領域就更低,如果假說有10%的成功率就算不錯,到20%,就是相當出色的學者,如果到了30%,那倒讓人擔心了:這個人沒問題吧?是不是篡改了實驗數據?”

學者建立的假說有30%以上獲得證實,是非常罕見的。一般人根本無法做到。另外我還要強調一點,如果實驗與預想不符,那麼在這之中往往潛伏著很有趣的東西,科學就是這樣的。在實驗結果出乎意料的時候,能夠發自內心地感嘆“這東西有意思”,是學者必須具備的素質。

益川:確實如此。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想相符,那麼取得的成果肯定是一般水平。實驗中出現了不可理解的現象,學者當然會覺得有意思。在這種時候,重要的是要對意外現象的原因不斷求索,也許從此就會豁然開朗。僅僅沉浸在沮喪和失望裡沒有任何意義,什麼成果也出不來。

山中:我經常對學生說“與其面壁空想,不如埋頭實驗”。雖然這麼說,是因為很多時候我也想不出所以然來,只好先在實驗上尋求突破。但想不出來好的理論的時候,做實驗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做了實驗,也許就會出現預想外的結果,往往就成為新的突破口。

山中伸彌(1962~),2012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入選《時代》雜誌“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京都大學再生醫科學研究所幹細胞生物系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2007年發現誘導人體表皮細胞使之具有胚胎幹細胞活動特徵的方法。此方法誘導出的幹細胞可轉變為心臟和神經細胞,為研究治療多種心血管絕症提供了巨大助力。這一研究成果使他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2008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獎(2009年)。2011年獲國際最高學術大獎沃爾夫醫學獎;2012年獲芬蘭“千年技術獎”,日本文化勳章。

益川敏英(1940年~),200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京都產業大學物理學部教授。

1973年提出“小林-益川模型”, 用來解釋弱相互作用對稱性破缺。1979年,獲仁科紀念獎;1985年,獲美國物理學會J.J.櫻井獎、日本學院獎;1995年,獲朝日獎,中日文化獎;2002年,獲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理學研究科坂田・早川講座獎;2007年,獲歐洲物理學會高能基本粒子物理學獎。

媒體評價

這堂課的重要角色是愛開玩笑的山中先生,而機敏的益川教授特別擅長提問。我把得到的啟示整理成30張紙貼到牆上,每次讀它,都感覺特別振奮。雖然我的智商和工作能力無法和他們相比,但是他們讓我燃起了幹勁和熱情。最讓我滿意的是,這本書沒有一般的公開課那種拖拖拉拉的感覺。

日本亞馬遜網站

書中有他們兒時的回憶、青年時代的經歷以及在科研道路上獲取重大發現的過程等,話題豐富有趣,活力四射。他們都是那種從少年時代起,就對喜歡做的事情忘我地投入、被大自然的那份神秘所吸引的人。這是兩位諾獎得主的共性,也是今後的教育要重視的地方!

《中文導報》

這本書讓我感覺兩位諾獎獲得者就像生活在我身邊的人一樣。不做家庭作業、有不擅長的學科、為了一點小小的發現而發自內心的狂喜,甚至也和我一樣,為學什麼專業,該考研還是該工作而苦惱。他們的昨天就是我們的今天啊!

《日本新華僑報》

如此了不起的人居然有過那麼落魄的時刻,山中教授在挫折中拼命努力工作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們瞭解了真正的科學家的活法和精神世界。

日本亞馬遜網站

領取方式:

1. 希望獲取贈書的讀者,首先在本條下方留言,說明你領取這本書的理由或用途等。留言越感人,獲贈的機會越大。

2. 轉發本條至朋友圈(微信、微博等都可),截圖後,關注“學習蔡禮旭老師”的微信公眾號,將您的收貨地址、姓名、手機號碼以留言的方式告訴我們。

3.小編將從留言中抽取5名幸運讀者,以中通快遞的方式郵寄給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