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愛相殺」凸顯人性選擇,《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偏好順其自然

當純粹以遊戲為主打的綜藝節目無法吸引觀眾眼球的時候,劇情式綜藝便有了滋生的土壤。《極限挑戰》正是劇情式綜藝的開山鼻祖,但它還稱不上是完全的劇情綜藝,更像是“有劇情背景的綜藝”;直到近兩年,強劇情化的綜藝迎來井噴,以《明星大偵探》為代表的明星角色扮演推理類、以《愛的時差》等為代表的青春戀愛類等劇情式綜藝節目爆款頻出,劇情類綜藝成為行業風口,各種類型的綜藝節目都在嘗試與劇情掛鉤,甚至連老牌綜藝節目《奔跑吧》也開始加入劇情的元素——今年首期節目“在聯合國演講”便是最好的例證。

當“綜藝向劇而生”成為普遍追求的時候,行業也在思考:最大眾化範疇的音樂類節目與劇情相碰撞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中國有嘻哈》便在此基礎之上產生,通過選手們的表現去調整故事線,基於此邏輯去讓每個人物都具體起來,《中國有嘻哈》的突破,也是總編劇岑俊義的一次對“音樂+劇情”的試水。而在今年,岑俊義以另一種身份——《這就是歌唱·對唱季》節目總導演的身份走進觀眾視野。

“相愛相殺”凸顯人性選擇,《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偏好順其自然

這一次,他帶來的是“音樂+故事”的另一種可能。

“相愛相殺”凸顯人性選擇,《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偏好順其自然

題材+賽制雙重創新放權讓選手“相愛相殺”

劇情式綜藝不是個新詞。自《極限挑戰》以來,無論是“強劇情化”還是“弱劇情化”,各類綜藝節目總是要跟“劇情”沾點邊。

劇情化綜藝成為了“搶手”類型,其實背後原因並不難理解。一方面,從人類本能來說,我們就對故事有著天然的好奇心,故事帶來的懸念強烈吸引我們,對於劇情化綜藝來說,故事便是最大看點;另一方面,劇情式綜藝給觀眾的直觀感受是真實,能夠看到嘉賓在即興狀態下最真實的反應。

但是,劇情類綜藝玩多了,套路就出現了——為了增加戲劇性、能夠最快的抓住觀眾好奇心。劇情類綜藝往往會在最初的階段製造出一系列強烈的矛盾衝突,這種模式並不能引發粉絲和觀眾的代入感。

如何讓劇情式綜藝發揮其強代入感的特質?習慣於用綜藝講故事的岑俊義在《這就是歌唱·對唱季》中探索出了一套劇情式綜藝全新的模式。

《這就是歌唱·對唱季》顧名思義是以“男女對唱”為切口的音樂類綜藝節目,而男女對唱的形式也是講故事最好的方式,正如岑俊義所說:“對唱是兩個人,男生女生通過對唱歌曲產生共鳴,就有可能碰撞出各種充滿懸念的狀況,更容易講故事,也更有想象空間。”

“相愛相殺”凸顯人性選擇,《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偏好順其自然

但節目中“男女對唱”的組合並不是節目組提前安排好的,反而在前兩期節目中,大篇幅的去講述男女生之間彼此認識、彼此熟悉對方的音樂風格、做出第一次選擇,

用這樣一種方式,記錄選手在選擇與被選擇之間的情緒變化,從而豐富和完整節目的故事線。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在讓觀眾對選手有了初步印象,實力強勁讓很多選手讚不絕口的張婉清、自信滿滿的法國妹蘿蕊、準備充分反而有些“油膩”的應憶俊、擁有獨特嗓音的羅西貝......刻畫出了一副“對唱”選手們的人物群像。

“相愛相殺”凸顯人性選擇,《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偏好順其自然

隨著組隊的完成,在第二期後半段以及第三期節目中,選手們開始第一次對唱舞臺表演,而通過這次合作也讓選手對搭檔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為再一次的拆分組合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讓觀眾真正第一次全方位的認識到了每一位選手的個性。比如齊瓦爾·艾拉,在首期節目中很多人對她的印象都是個人實力強勁,但在第三期節目中,在和搭檔羅西貝選歌出現分歧時,“瓦姐”性格中相對消極的一面就被展現出來。

前期把選擇搭檔的權利全權交給選手,並在首次組隊後提供一次拆隊的機會,這樣的賽制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節目本身的故事線更連貫、更自然;同時對於選手的塑造,也像剝洋蔥那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通過故事的延展,使得每一個選手的形象都更加立體的呈現在觀眾面前。而在這其中節目組也不刻意營造衝突,用更加自然、也更符合觀眾的審美邏輯的方式,讓觀眾能夠“入戲”,隨著選手一起成長。

“相愛相殺”凸顯人性選擇,《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偏好順其自然

賽制反轉推動情節發展,每一次選擇都映射人性思考

雖然《這就是歌唱·對唱季》採取了更加自然、更加真實的敘事狀態,但作為一檔劇情類綜藝節目,戲劇性同樣是觀眾最想要看到的。“現在大家愛看劇,我們試圖在比賽裡面加上劇的元素”岑俊義表示。但這種戲劇性不再是人為干預、預先設定好的,而是通過比賽賽制的設置,通過一次次反轉,自然而然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的。

“相愛相殺”凸顯人性選擇,《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偏好順其自然

首期節目中,充分放權讓男女選手之間自行組隊,看似是選擇與被選擇這樣一個簡單的命題,背後卻蘊藏著多種可能,因此在第一期節目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反轉的出現。比如,被Casper拒絕的蘿蕊卻意外的贏得了高家寧的喜愛;為了心中的搭檔人選刻意流局的孫楚雯卻被另一位女選手捷足先登......一次次充滿戲劇性的搭檔選擇,都使得單一的賽制變得更加有趣。“他居然選擇了她”“我覺得他們倆很搭啊”......在彈幕區,觀眾們也隨著節目的節奏去猜測選手們能否組隊成功。

“相愛相殺”凸顯人性選擇,《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偏好順其自然

然而反轉到這裡還遠沒有結束。到了第一次對唱舞臺中,賽制再一次把“選擇”這一命題,搬到了選手面前。這一次他們面對的是匯合or拆分的抉擇。短短五分鐘的時間裡,有順理成章、也有出乎意料。比如,在演唱中獲得發起人最高分數的羅西貝和齊瓦爾·艾拉,進入拆分or匯合選擇區的時候,卻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拆分。隨著選手進入選擇區,屏幕外的觀眾也跟著一起緊張,擔心喜歡的組合會被拆分、驚訝於不錯的搭檔居然選擇了分開。

而反轉在這種“相愛相殺”中,並不是全部。拆分or匯合的選擇,同樣反映出了最真實狀態下的人性百態。范姜彥豐和劉妍懿 、張婉清和王矜霖兩對搭檔,是最早選擇拆隊的組合,且都是男生選擇匯合,女生猶豫後決定拆分。而兩個女生猶豫的原因也不盡相同:繼續組隊則有可能繼續拿低分,但選擇換搭檔會傷害到原來搭檔的心。

“相愛相殺”凸顯人性選擇,《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偏好順其自然

其實,張婉清和劉妍懿糾結的地方存在於每一個想要拆分的選手身上。其實在他們猶豫不決時,已經有了答案,他們糾結的不過是人情重要還是比賽重要這個問題罷了,而這,也正是這檔節目呈現給觀眾的一道人性思考題。

“相愛相殺”凸顯人性選擇,《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偏好順其自然

但更關鍵的,我們在解讀《這就是歌唱·對唱季》裡劇情模式的時候,有一點同樣不能忽視,那便是——音樂。

無論是初選時選手的猶豫還是battle,其實都是對彼此之間音樂默契度的考量;在初舞臺後,選手也是基於對合唱效果如何這一因素去進行拆分or匯合的選擇。因此《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始終是在基於“對唱”這一內核下,所進行的劇情式的嘗試,在滿足觀眾對戲劇性看點的追求的同時,也滿足了愛看歌唱類節目的觀眾的需求。

《這就是歌唱·對唱季》也為音樂類綜藝節目開創出了一種全新模式,讓我們看到了音樂節目的更多可能。同時,《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對劇情式綜藝節目模式的全新嘗試,也是劇情式綜藝節目對“劇情”的理解方面一個新的進步和突破,而三期播放量已經破3.4億的成績也證明了這一模式的可行性。

歡迎訂閱“首席娛樂官”,點關注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