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錢珍生

一年一度的油菜籽已盛裝上市,遠近的大小油坊匆匆地忙碌了起來,準備著新一輪的油料加工。

鄉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錢珍生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如今,這機械化的操作,確實減輕了原繁重的體力消耗,提高了社會.經濟效益,解放了生產力。

不知怎的,曾經生活在六十年代的我們,還免不了對那人力加工.原始操作而帶來勞動的辛酸,產生一種難以割捨之情。

六十年代的油坊,低矮陳舊,廠房由幾個開間組成,中間沒有隔牆。屋內光線陰暗,牆體破損,聲音嘈雜,熱浪蒸騰。空氣中飄浮著混濁的顆粒。車間內,所有工人汗流夾背,赤裸著上身,下身裹著一塊油膩膩的大手巾,在神情專注般堅守自已的崗位。外面的世界對於他們來說毫無瓜葛。

鄉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錢珍生

那生產加工過程中的主要環節,雖沒有親身體驗,但兒時的耳聞目睹,至今還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了斑駁的記憶。久久難以忘懷!諸如:

炒籽:所需鐵鍋必須傾斜地放在特殊的灶臺上。炒籽前,工人師傅依據鍋的大小放入相應的菜籽。然後,站在鍋口的斜下方,待鍋洞生火後,兩手把持懸於空中的鍋鏟,在鍋中不斷地上下來回翻炒,讓菜籽裡的水份漸漸揮發。直至菜籽表皮與籽心分離,籽心呈金黃色為止。

鄉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錢珍生

碾粉:在大型石磨的磨盤上放一隻圓柱形的碾槽,將炒乾的菜籽倒入碾槽中,由驢子(或者是人)拽著上磨盤的把柄,圍繞石磨不停地轉動。通過上磨盤自身的重量,逐一將菜籽碾壓成為細碎的顆粒,直至粉狀為宜。

鄉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錢珍生

蒸粉: 將碾好的籽粉裝入蒸蘢裡,連同蒸籠垂直的放在蒸氣鍋上,待鍋中的水溫升高沸騰後,慢慢燻蒸。一般情況下,見到蒸籠頂端有熱氣冒出時,便可取下蒸籠。(此道工序也是確保榨出的油長期儲存,不會變質。)

鄉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錢珍生

踩餅:技術工人將稻草或麥草理順,每次攥起一把擰緊草的一端,在與地面平行的方向迅速旋轉,達到均勻的紙扇形狀時,順勢放入已經擺放在地面的榨圈(粗鐵絲做成的環狀,直徑約50釐米左右)裡。接著,將蒸粉倒入榨圈內的稻草上,快速攪拌均勻,待蒸粉略高於榨圈時,用雙腳使勁踩緊踩實。(這道工序也稱做餅。)

鄉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錢珍生

入榨:將一塊塊的踩餅垂直放入榨槽(一般是長不少於五米的整根結實的木頭,由木匠在橫臥的截面中挖鑿而成的。其標準為:槽內的高.寬稍大於榨圈的直徑,槽底兩邊向中間傾斜,正中製作一個出油孔)裡的兩邊,並從兩端依次向中間靠攏,且各自數目相等。

鄉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錢珍生

隨後,在未銜接的空間裡,緊挨踩餅碼上一塊塊木磚(木頭做成的磚形木塊),再在兩邊木磚的接縫處插入一般榨尖(前細後粗),最後將主榨尖插入正中(尾部是鐵包裹的)。等待榨油。

鄉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錢珍生

打榨:主要工具是撞杆。撞杆又分為榨拳(也叫榨頭,用鐵包裹著頭部).榨乾.榨尾。撞杆用麻繩懸吊於室內的屋樑上,高度與正常人體腰部大致相同。然後由兩人相向站立,分別握住撞杆。操作時,前面的人主要負責方向,後面的人用力推動撞杆,確保榨拳準確的撞到榨尖的尾部。

鄉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錢珍生

或者為五人組成,左右兩邊各站兩人,一人在後掌控撞杆的榨尾一一掌梢。撞榨時,由掌梢的把控方向,號聲一起,左右四人齊心協力,完成整個撞擊過程。待一般榨尖松馳時遂適時的補充添入。如此循環往復。撞.擊.擠.榨的踩餅滲出一縷縷金黃的菜油,從榨槽中間小孔緩緩地流入地窖。

鄉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錢珍生

取油:將地窖裡的油取出倒進油缸裡。此時的油晶瑩透亮,清純無漬,滿屋氤氳,香飄十里。

如今,這種傳統的榨油技藝早己消逝在我們的視線裡,但那凝聚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將與世長存,那種天人合一,健康和諧的古樸之風,將永遠激勵和鞭策今天的人們!

作者簡介退休幹部,喜歡看書,書法、釣魚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