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於寧縣的這5棵古樹,關於它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藏身于宁县的这5棵古树,关于它们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無論是在記憶裡,

還是一些文學作品中,

村裡總會有一棵老樹。

它不僅是彌足珍貴的物種資源,

也是自然絕美的生態奇觀,

還是代代相傳的美麗傳說,

承載了歷史與文化的積澱凝重,

寄託著人們的鄉思鄉愁!

在寧縣,

就有這樣5棵古樹,

千年古檜柏

在柏山(今寧縣湘樂鎮宇村村古柏廟)的山巔塬面上,生長有兩株約6000多年的古檜柏,相傳為炎帝手植。6000多年前,炎帝親手栽植了兩棵幼小的檜柏,也種上對上蒼善心常存,風調雨順,歲歲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年年國泰民安、百姓樂業的殷切心願。

藏身于宁县的这5棵古树,关于它们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這兩株檜柏歷6000餘年,沐日光月輝,歷風刀霜劍,而四季常青,偉岸聳立於今宇村古柏廟院內。其中一株高17.5米,徑圍5.1米,於4米處分叉,枝粗葉茂,鬱鬱蔥蔥。另一株高11米,徑圍4.2米,於4米處樹頭偏向一側,兩樹相合,枝葉纏綿,形同一冠,陰翳300餘平方米。千載繁茂,福佑一方。人們視為神柏,恭敬有加。

據說,漢武帝登基,受太皇太后懿旨,駕臨柏山,祭奠這兩棵神樹,設洞立廟,敕封古柏廟,欽定農曆三月二十五日為古柏廟之公祭日。後世人們常到古柏廟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和睦鄰里、積小善而成大德的故事。兩株古檜柏,在浩瀚歷史文化長河裡,歷數千年而偉岸屹立於黃土塬之上,殊為神奇。當地林業和綠化部門已佩銘標記保護。

百年氣象樹

明時平子塬上的王家堡,現叫王家村。王家村村南,距溝邊300來步遠的地方,有座王姓人家的四合院宅院,鄉親們眼中的神樹——氣象樹,就在他家院子的後牆間。氣象樹是棵百歲國槐,它對旱日有雨沒雨、雨大雨小的預報相當準確。

藏身于宁县的这5棵古树,关于它们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百年曹杏樹

早勝鎮曹家村,長著一棵距今200餘年的曹杏樹,它見證了既往的崢嶸歲月,也閱盡了兩個多世紀裡驚心動魄的塵世變遷,成為早勝塬乃至隴東獨特的景觀和絲綢之路東路文明的一段美好記憶。

藏身于宁县的这5棵古树,关于它们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清嘉慶年間,曹家村有個凡事喜歡往深往透琢磨的姓劉的人,見陝西三原的杏比老家大接杏的個大色豔味美,就把老家大接杏嫩枝帶到三原,嫁接上三原北橋頭堡的一棵杏樹。待嫁接的枝結出杏兒,他嘗後覺得這味兒既別於老家,又別於三原,即將其嫩枝帶回老家,嫁接於大接杏樹。以村名命特色杏果之名的曹杏,就這般上世。後來,秉承敢為人先精神的早勝人付永安和閻良奎等,對曹杏一而再再而三改良,曹杏就具備了今個兒天下這獨一份兒的風味,當然這是後話了。

百年棗樹

在寧縣春榮鎮王臺村,風光著五棵樹齡200年以上的棗樹。四棵處村北,一棵處村南,相距一里許。處村北的那四棵,長在呂家臺,據村裡《呂氏家譜》載,系呂氏村人祖先在清嘉慶二年春栽的。栽的地方,之前有一棵老棗樹,老棗樹老死了,就用新的來延續棗脈。處村南的那一棵,長在王家臺,據《王氏家譜》載,乃王氏村人祖先在康熙三十五年秋上所植。五棵老棗樹,看上去高矮粗細都差不多,王臺人便把它們都叫棗樹王,都當有靈性的莊樹來恭待。

據相關資料載,西周時,塬區就長棗樹。標“寧州”牌九龍金棗的標籤,戴“中國(國際)首屆棗產業博覽會金獎”等多頂桂冠。

吳冢古槐

藏身于宁县的这5棵古树,关于它们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吳冢古槐,猶如一個彪悍大漢騎一頭雄獅的古槐,生長在寧縣南義鄉吳冢村村西的咀梢塬畔,六個半成人方可合抱它的身子,有四層樓高的塊頭。它有過兩次險些丟命的傳奇樹生。

第一次是在半個多世紀前,尋砍燒煉鋼爐硬柴的公社幹部看重了它,勒令大隊黨支部書記帶民兵將它伐灰劈開。兩個五大三粗的男人,以撤板鋼鋸咔嚓它。鋼鋸沒進它身子兩寸深,狂風驟飈,塵土翻滾,天昏地暗,頭痛如斧劈的大隊黨支部書記,抬腳抱頭而遁,民兵以手按腰趔趄而匿。後詢其由,不管詢者咋詢,兩人均滿臉木木著嘴巴不張。俟後,村人中再無言伐它者。

第二次是包地到戶的翌年,村小學欲買它打製教室門窗,村裡十多個六旬之上喜積德行善的老人,自掏腰包,將它贖回,使它有幸把年紀從七百多歲往八百歲延續。

這棵為村裡老戶人家的吳氏族人的祖先栽於南宋寧宗嘉定年間的古槐,見證了吳冢村八百餘年的變遷史。吳冢古槐,已成為吳冢人心中的聖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