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保七再放大招,「逆周期因子」全面解讀

人民幣保七再放大招,“逆週期因子”全面解讀

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告,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行重啟“逆週期因子”。公告寫到:近期受美元指數走強和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外匯市場出現了一些順週期行為。基於自身對市場情況的判斷,8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行陸續主動調整了“逆週期系數”,以適度對沖貶值方向的順週期情緒。

公告稱,截至發稿時,絕大多數中間價報價行已經對“逆週期系數”進行了調整,預計未來“逆週期因子”會對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發揮積極作用。

“逆週期因子”系央行管理人民幣匯率的一種新手段,目前來看,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促進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升值上。

迄今為止,該手段在2017年5月26日首次使用,至2018年1月,隨著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供求趨於平衡,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行基於自身對經濟基本面和市場情況的判斷,陸續將“逆週期因子”調整至中性。

2017年5月,為了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週期波動,外匯市場自律機制核心成員基於市場化原則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由原來的“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調整為“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週期因子”。

2017年5月26日,央行正式宣佈在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子”,此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升值近2600點,央行在當年8月11日發佈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特闢專欄詳解逆週期因子,首次較為詳細地披露了逆週期因子的計算方法。

引入逆週期因子之前的中間價機制,由“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兩部分構成。2016年春節後,這一“雙輪”規則正式確立,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是“在上日收盤匯率的基礎上,直接加上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24小時穩定所要求的人民幣對美元雙邊調整幅度”。2017年2月20日,外匯交易中心對上述規則進行了技術微調,為避免對日間時段籃子貨幣變動的成分重複計算,將報價行要加權計算的籃子貨幣匯率時間段,由過去24小時縮短為過去15個小時,即從前一日下午4點30分至當日上午7點30分。

即: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 = 上日收盤價 + 一籃子貨幣夜間匯率變化 * 調整係數……(1)

2017年5月26日,央行正式宣佈在上述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子”。根據央行說明,報價行“在計算逆週期因子時,可先從上一日收盤價較中間價的波幅中剔除籃子貨幣變動的影響,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場供求的匯率變化,再通過逆週期系數調整得到‘逆週期因子’”,“逆週期系數由各報價行根據經濟基本面變化、外匯市場順週期程度等自行設定”。用公式來表示:

逆週期因子 = 市場供求因素 / 逆週期系數 =(上日收盤價 - 上日中間價 - 一籃子貨幣日間匯率變化 * 調整係數)/ 逆週期系數

逆週期因子所內含的關鍵數學思路是,將日間收盤價的變動拆解成了 " 一籃子貨幣匯率日間變化因素 " 與 " 人民幣的市場供求因素 " 兩部分,進而對 " 人民幣的市場供求因素 " 進行逆週期調整,以弱化外匯市場的羊群效應。

按照這種拆解市場供求因素的思路:

上日收盤價 = 上日中間價 + 一籃子貨幣日間率變化 * 調整係數 + 市場供求因素

將這一新的數學處理方式分別帶入到逆週期因子引入前後的中間價公式中,可得到:

引入逆週期因子之前: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 = 上日中間價 + 一籃子貨幣 24 小時匯率變化 * 調整係數 + 市場供求因素

引入逆週期因子之後: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 = 上日中間價 + 一籃子貨幣 24 小時匯率變化 * 調整係數 + 市場供求因素 / 逆週期系數……(2)

由此,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逆週期因子的作用機制。簡單來說,就是先通過數學處理提取出前一日人民幣收盤匯率變動中的市場供求因素,然後對這一成分進行打折過濾。且確如央行所強調的,“‘逆週期因子’計算過程中涉及的全部數據,或取自市場公開信息,或由各報價行自行決定,不受第三方干預”。

在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子”,對於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的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助於中間價更好地反映宏觀經濟基本面

前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勢與經濟基本面和國際匯市變化明顯不符,表明在市場單邊預期的背景下,簡單的“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可能會導致中間價比較多地反映與預期方向一致的變化,少反映或不反映與預期方向不一致的基本面變化,呈現出一定的非對稱性,在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子”有助於校正這種非對稱性。不少市場人士也認為,引入“逆週期因子”是解決“非對稱貶值”問題很好的數學方式。

有助於對沖外匯市場的順週期波動

使中間價更加充分地反映市場供求的合理變化。匯率作為本外幣的比價,具有商品和資產的雙重屬性,後者意味著匯率波動可能觸發投資者“追漲殺跌”的心理,導致外匯市場出現順週期波動,進而扭曲與基本面相一致的合理市場供求,放大供求缺口。在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子”,可通過校正外匯市場的順週期性,在一定程度上將市場供求還原至與經濟基本面相符的合理水平,從而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防止人民幣匯率單方面出現超調。事實上,引入“逆週期因子”不會改變外匯供求的趨勢和方向,只是適當過濾了外匯市場的“羊群效應”,並非逆市場而行,而是在尊重市場的前提下促進市場行為更加理性。由於適當對沖了外匯供求中的非理性因素,引入“逆週期因子”的中間價報價模型適當加大了參考籃子的權重,有助於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也能夠更好地防止預期發散。當然,加大參考籃子的權重並不是盯住籃子,市場供求仍是匯率變動的決定性作用。

完善後的中間價報價機制保持了較高的規則性和透明度。

基準價格報價機制的規則性和透明度,取決於其規則、制度是否明確以及報價機構能否自行對機制的規則性進行驗證。

在中間價報價機制中引入“逆週期因子”的調整方案,是由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匯率工作組”成員提出,經全部14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行充分討論並同意後實施的,每一家報價行均在充分理解新機制的基礎上進行報價,並可結合本行報價結果和市場公開數據自行計算驗證實際發佈的中間價。總的來看,引入逆週期因子後,中間價報價機制的規則性、透明度和市場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