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歐洲史》:歐洲歷史是由幕後的三股力量合成作用操縱的

《極簡歐洲史》:歐洲歷史是由幕後的三股力量合成作用操縱的

文:葛維屏

小時候聽大人講故事,最迫不及待地是想聽到故事結尾,孩子是沒有耐心的,只是想聽到一個大概,就會心滿意足。

這種急躁的脾氣,在自己進入社會之後,發現是典型的兒童思維,那就是把世界簡化成“極簡”,轉化成“概略”,然而,一個“極簡”的事物,如果細究起來,都潛藏著巨大的複雜性。

所以,成人對“極簡”是有一點排斥心態的,但是並不是說“極簡”沒有價值,失去它的存在意義。

“極簡”可以讓我們鳥瞰一個存在,直擊一個真諦,通透一個本質,讓我們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事物的真相。

《極簡歐洲史》:歐洲歷史是由幕後的三股力量合成作用操縱的

“極簡”並不是一種內容的刪減,而是事實的高度凝鍊的概括。“極簡”顯示出的是一種功夫,它需要的是一種極高的識力,它是從一桶水中取出的一滴水,而這種取出,不是直接倒出來的,而提煉出來的。

所以“極簡”的提煉,看起來是做物理上的減法,但實際上這背後卻是化學運作上的煉製,是一種由博覽為原料、加上識力的催化而提純生成的新的產品。

兒童是喜歡是“極簡”的,長大之後,我們喜歡去看長篇大論,而在被現象埋沒之後,我們會跳出來,再次選擇“極簡”,以看清實質,這一過程就是:兒童的極簡——成人的複雜——成人的極簡。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跳出極簡,又跳入極簡,但兩者的意義是不同的。在這一進一出的過程中,我們獲得的一種對事物脈絡與核心的把握與認知。

從這個意義上講,極簡的流行,有其必然性。

《極簡歐洲史》:歐洲歷史是由幕後的三股力量合成作用操縱的

由澳大利亞學者約翰·赫斯特所著的《極簡歐洲史》我曾經看過一個電子版,這應該是2001年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個版本。當時的目的,主要是配合閱讀英國曆史學家布倫丹·西姆斯所著的《歐洲:1453年以來的爭霸之途》一書,不過電子版閱讀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看了後邊忘了前面的,大略讀完了全書,並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近,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又出版了《極簡歐洲史》增訂紀念版,增補了近代史的部分,我從頭至尾認真地讀了一遍,或者說是兩遍,主要原因是中途出差去參加了一次培訓,初讀的印象已經變得模糊,於是又重新讀了一遍,覺得很有收穫。

正像我上面所說的,“極簡”類的作品其實不好寫,它不是一種節略版,而是對事物真相的高純度提煉,沒有爛熟於心的對材料的熟悉,沒有對世事洞明的識力,根本是無法把握到事實的真相的。《極簡歐洲史》篇幅不大,作者並沒有面面俱到,對歐洲史進行一次概略般的描述。更為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把歐洲歷史簡化為一個公式般的套路,套在上了所有的歐洲歷史進程中,把紛繁榮複雜的歷史現實刪繁就簡成寥寥的幾行筋骨,就像《紅樓夢》中的四大家族的關係圖能夠被認為是小說的內在的“綱”一樣,在《極簡歐洲史》中,作者抽出了三個關鍵的概念,作為通貫歐洲歷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性要素。

《極簡歐洲史》:歐洲歷史是由幕後的三股力量合成作用操縱的

這三個要素就是:

文化上,是古希臘羅馬文化之源。

信仰上,是基督教信仰。

種族上,是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

前兩個要素,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並沒有什麼新異之處,而歐洲背後的力量主體,卻是那些一直被稱著蠻族的日耳曼人,確實有一點標心立異。

這不由使我想到《歐洲:1453年以來的爭霸之途》一書。這本書重點是介紹了歐洲中世紀之後的歷史變遷,作者在書中強調,“神聖羅馬帝國”是歐洲內在爭奪的一個核心關鍵點,瞭解歐洲的近代史,從“神聖羅馬帝國”身上能夠找到解開迷津的鑰匙。而“神聖羅馬帝國”,正囊括了今天的德意志的版圖。書中作者認為,美蘇當年的爭霸,“都要放到以日耳曼為中心的框架中進行詮釋。”(P409)

《極簡歐洲史》:歐洲歷史是由幕後的三股力量合成作用操縱的

又是日耳曼。可見,近代歐洲史到一戰、二戰以及當代世界史,都少不了日耳曼民族的身影。

而這個身影,在中世紀之前的歷史中,同樣存在。

因此,縱觀歐洲史,我們會發現不同的論者,都會把德國作為一個不能忽視的存在加以重點敘述。歐洲史裡的一個或缺的身影,就是今天的德國人,我們可以簡略地這麼說。

《極簡歐洲史》:歐洲歷史是由幕後的三股力量合成作用操縱的

當然日耳曼不僅僅是今天的德國的民族。但希特勒發起世界大戰,其中有一個動機就是“為日耳曼民族向東擴張‘生存空間’,那些空間此時被波蘭人、烏克蘭人和俄國人之類的‘劣等’斯拉夫人佔據”(見《極簡歐洲史》319頁)。

《極簡歐洲史》:歐洲歷史是由幕後的三股力量合成作用操縱的

在書中,作者提到法國、英國等國家,都屬於日耳曼族。這樣,我們從整個歐洲史的線軸上進行鳥瞰的話,會發現,今天德國所擁有的日耳曼民族、德意志內質,一直是歐洲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核心主導力量,德國在歐洲的舉足輕重地位,往往在歐洲歷史中不請自來地凸顯出來。甚至我們可以說,一部歐洲史,更像是德意志與日耳曼合成的歷史。雖然德國的出現,在歐洲國家中是偏晚的一個,但是德國所涵容著的內在骨幹,卻傲然屹立在歐洲的歷史軸線上。

《極簡歐洲史》裡提出的三個元素,希臘羅馬提供了歐洲的精神元素,這是我們熟知的概念。基督教在作者的敘述中,看起來是反對希臘羅馬的精神的,但作者肯定基督教保存了希臘羅馬的文化,雖然用自身的教義斷章取義了希臘羅馬的文化,從而導致了中世紀達千年的黑暗,但是,希臘羅馬的文化,一直被基督教傳承下來,雖然並沒有廣泛傳佈,但星星之火,沒有熄滅,一旦機緣來到,便能引起傳統文化的復興。這就是後來的文藝復興。因此看起來,造成歐洲停滯不前的基督教也變相地成為了歐洲文明昌明的一個動力。

《極簡歐洲史》:歐洲歷史是由幕後的三股力量合成作用操縱的

而作者尤其特別的地方,是把蠻族對歐洲的入侵,包括對羅馬的毀滅,看成是歐洲的一個機遇,這一論點,實在有一點過於新穎,我們必須有足夠巨大的腦洞來承接這樣的觀點。

日耳曼人是今日西方文明、西方民族的主體,但他們在歷史中,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擁有一個負能量的名字——蠻族。正是日耳曼蠻族對羅馬帝國的侵蝕,導致了羅馬帝國大廈的最後崩坍,但正是這些蠻族,卻給西方文明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那麼,如何解釋這之間的巨大齟齬?

《極簡歐洲史》認為,日耳曼蠻族入侵之後,並沒有帶來自己的文明,而全盤接受了侵佔土地上的原有文明,其中最為關鍵的地方,就是接受了在羅馬領地上的信仰基礎,這就是書中總結的:日耳曼蠻族支持基督教。(P34)

《極簡歐洲史》:歐洲歷史是由幕後的三股力量合成作用操縱的

這樣,作者羅列出的決定歐洲文明版圖的三個元素,便有了內存的邏輯關係:希臘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核心與精髓,這是不能動的,而基督教雖然剷除希臘羅馬文化,但並沒有滅絕它,而日耳曼蠻族也是支持基督教的。這樣,表面上看是殺伐而來的日耳曼通過保護了基督教文明,變相地支持了希臘羅馬文化,這樣,日耳曼蠻族保存了希臘羅馬文化。這一個彎轉的的確是夠繞的,我們會可能被作者的這種“壞事變好事”的敘述方式搞得無所適從,但作者畢竟能夠在歐洲歷史的長軸上取得自圓其說,不管這種立論中,包含著由結果倒推的“後發制人”性,然而全書的簡潔的演繹還是擁有了成立的理由。

在三個元素組合成的歐洲歷史框架體系中,作者還認述了西方民族的歷史淵源、政體制度與東方極權的社會背景以及宗教信仰導致的歐洲版圖特質,都能夠讓我們中國讀者藉此看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要烙印上一些特立獨行的自身路徑。

《極簡歐洲史》:歐洲歷史是由幕後的三股力量合成作用操縱的

因此這薄薄的十五萬字的小書,能夠幫助我們在極簡的篇幅內瞭解歐洲的最簡約的路線,而且還能夠燭照出中國歷史文化的迥異之處,確實是一本言簡意賅、且對我們有所教益的歷史書籍。我不能說它是入門歷史書,只能稱之為是帶著強烈個人觀點的歷史文論,因為如果憑藉《極簡歐洲史》作為敲門磚去打開歐洲歷史的繁複的大門,可能會得不償失,但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極富個性的管窺之孔,能讓我們沿著作者的觀察目光,看清歐洲歷史的一個“斑”,一本歷史書做到這一點,就已經證明它沒有陷落在材料的深坑中,而擁有了自己的真知灼見。這是一本讓人有所收益的歷史書的最應該具有的品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