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天,风起,却吹不散云计算市场的硝烟味道。
2017年的云计算“排位赛”、“下半场”纷争尚未落幕,今年3月,科技部发布的云计算独角兽企业名单又为这场战局加上了一把火——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天,云计算市场却已展现出盛夏的温度。
故事尚未结束。4月初,Gartner最新报告《Market Guide for Cloud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China》(以下简称“Gartner MG报告”)出炉,华为云入选并凭借全栈技术能力成为Cloud IaaS的第一梯队“Hyperscale”云厂商。
Gartner MG是一份中国IaaS服务市场的指导性报告,在业内颇具影响力,其受众是企业IT基础设施与运营(I&O)负责人,换句话说,是企业选择云基础设施厂商时的重要参考。
报告里提到了目前四类主流的云场景:Cloud-Enabling(云使能),Cloud-Inspired (行业云和托管云),Pure Cloud(超大规模公有云),Cloud-Enhanced(云平台功能增强),只有在四个领域均能为用户提供优质云服务的厂商才能进入第一梯队。
2018年,春天,不仅风起,而且云涌。中国云市场百家争鸣,对于中国云计算产业整体提升自然是件好事,然而对于旁观者来说,却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份权威机构的报告,给一度被认为格局已渐明朗的中国云计算市场再度画上了问号。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份颇具分量的报告?一向低调的华为云又如何能让Gartner青睐有加?
云计算市场的“木桶理论”
从2017年开始,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中国公有云市场的明显变化。
企业上云已成为共识,多云(混合云)已成云计算发展必然之路;云服务正从互联网原生应用到企业/政府成为云化主角,公有云厂商纷纷加大对企业级市场的投入;大玩家相继入局,让中国公有云市场变得更加拥挤。
——这些变化让中国公有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马太效应趋势彰显,尽管中国公有云市场的“池塘”在不断扩大,却难以养活过多的大鱼小鱼。
调研机构Forrester预计,已经不会再出现新的全球性大规模云平台,而且企业将会着手减缓供应商锁定风险;TBR Research报告显示,云供应商的格局将会整合,并进一步多样化。
Gartner MG报告则指出,云IaaS提供商将继续通过规模、丰富多样的服务和全球通达的服务网络来冲击市场。Hyperscale云厂商将利用他们的财力和生态系统优势,来边缘化小玩家, 而不是规模庞大的玩家。
中国大小公有云玩家们都应该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压力。当公有云在中国逐渐走出泡沫期,技术成熟度逐渐提升,仅凭市场红利、或是在某一领域的服务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小玩家在这场愈演愈烈的战局中长期生存。
对此,华为云总裁郑叶来曾经说的很直接:“Cloud 2.0时代,企业应用进入智能化,未来3~5年将是企业上云的关键阶段,产业格局会局部稳定下来。3~5年后,会有一些厂家退出服务,小厂家很难生存下去,云服务将是巨头之间的竞争。”
不管承认与否,近年来几乎每一个新兴产业都会经历从百家争鸣到寥寥巨头,这种趋势在互联网产业中尤为明显,作为从互联网中诞生的云计算,自然也摆脱不了这个怪圈。
在郑叶来看来,随着物联网IoT、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落地应用,承载创新应用的云平台都需要全堆栈式的系统设计和深度协同。云计算未来的竞争将是全栈的竞争,云服务商只有提供从芯片、硬件平台到软件全面协同的全栈云服务,才能在未来满足企业的智能需求。
这就像是对“木桶效应”的另一种诠释:如果木桶差了一块儿,那么“水桶里就没有水了”。
拼“全栈”能力,华为云当仁不让
由此,我们可以窥豹一斑,华为云为何能够被Gartner列入中国IaaS服务第一梯队。
理由是,华为在芯片、硬件、软件、服务等能力上有深厚技术积累,在软硬件协同等方面具备优势,有能力以此为企业客户提供全堆栈、极致体验的云服务。
例如,为实现云上企业应用的高性能、大带宽和低延迟,华为重新定义了三大类芯片,包括与Intel联合定制CPU、自研NVMe SSD和Smart NIC网络芯片,使得数据库性能提升60%,延迟降低76%,深度学习训练集群规模提升50%。
为提升公有云、AI、HPC、视频等新业务性能,华为推出了新一代智能云硬件平台Atlas,基于华为高性能异构计算服务器,采用GPU、FPGA等异构计算资源,相比传统x86服务器实现十倍AI性能提升。近日,在2018年首届中国高性能云计算创新大赛中,华为云GPU P1型云主机以高出竞品40%的性能优势摘得《性能优秀奖》。
Atlas异构计算平台就是华为云全栈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现,它集结了华为芯片、硬件、FPGA、GPU、虚拟化、算法等各个领域专家的智慧,真正做到了软硬结合以及对公有云的全栈优化,为云计算客户带来软硬结合的领先优势。
当然,除了异构计算,在通用计算场景中,华为云也自有杀手锏。还是在刚刚过去的中国高性能云计算创新大会上,华为云弹性云服务器C3实例在Map Reduce大数据平台性能提升31%,网络带宽较上一代提升80%,综合性能提升200%,以超高性能表现摘得《性能表现优异奖》。
除此之外,华为云还推出了BMS裸金属服务,兼具物理服务器的性能和虚拟机的便捷体验;华为云还专门为企业用户量身打造了“专属存储服务”,为客户提供独享的、物理隔离的存储资源;今年3月,华为云推出了全新一代对象存储服务OBS 3.0,拥有10万+节点的扩展能力,轻松应对EB级容量需求。
截至目前,华为云已发布14大类100+款云服务和60+行业与通用解决方案。融合软硬件全栈技术、丰富的云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云得以全面覆盖Gartner MG报告中所提到的四类客户的上云诉求。
除此之外,,在当前政企客户十分关注的人工智能和混合云领域,华为云也颇有建树。
在当前最为火热的人工智能方面,华为云去年发布了EI企业智能(Enterprise Intelligence),提供三大类(基础平台服务、通用服务、行业场景解决方案)30 多个企业智能服务,如深度/机器学习、图引擎服务、文字识别、人脸识别、智能物流、智能制造等服务。
在混合云方面,华为云具有四个统一:“统一架构,统一API,统一服务,统一生态”,全球采用华为私有云的客户,只要将私有云方案演进到FusionCloud 6.0以上版本,就可以通过FusionBridge 6.0解决方案无缝使用华为公有云和其他公有云,快速简单的步入混合云。
综上,华为云从“芯”打造软硬件全栈技术,发挥”云+联接”优势,能够为企业客户提供开放互通、敏捷灵活的混合云和多云部署方案。由此,Gartner将华为云列入中国IaaS服务第一梯队也就不足为奇了。
云市场“持久战”,华为云早已就绪
从去年开始,“云计算下半场”、“Cloud 2.0”的喧嚣不绝于耳。我赞同这种观点,大中型政企客户的云化需求直接将中国云计算发展推动到了新的阶段,这或将重塑中国云计算产业格局,也给华为云这种具备全面能力的云服务“全能选手”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能够预见的是,“云计算下半场”将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角逐中,哪朵云具备全栈技术能力、更加稳定可靠、更可信赖,哪朵云将获得更多的天平倾斜。
从云的不同形态来看,华为云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面向大中型企业,华为云帮助他们解决云转型中的困难,更好地把握未来;面向中小型企业,华为云陪伴他们成长,共同应对成长中的挑战。
“联接企业的现在与未来”是华为云的Slogan,对于已经开始的这场持久战,华为云其实早已做好了准备。
华为云从一开始就坚持了“三不”政策,即“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这是华为云的自我约束,唯有划定了清晰的业务边界,才能让合作伙伴安心,让客户放心。
另外,华为是一家技术公司,在技术上有着长期的投入。2017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达到12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六。长期投入势必让华为云成为一朵可持续发展的云,能够长期陪伴客户成长。
“华为云,有技术、有未来、值得信赖”,在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8上,郑叶来如是说。
2018年,春天,又是一年风起时,今年的中国云计算市场注定不会平淡,能否出现新的变数,我们且行且看。
閱讀更多 IT圈兒里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