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行爲侵蝕社會誠信(社會觀察)

冒充公檢法、電商客服等詐騙錢財,利用偽基站發送木馬鏈接詐騙……近年來,雖遭多部門持續打擊,但是電信詐騙仍然花樣迭出、頻繁出現,嚴重威脅著誠信社會的構建。

電信詐騙對社會誠信造成哪些危害?

電信詐騙的本質就是通過坑蒙欺詐,侵犯他人財產,它帶來的直接傷害是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特別是受害人在人際交往、社會活動中可能帶有恐懼、懷疑心理,不再輕易相信社會和他人,比如遇到一個摔倒的老太太,都不敢去幫扶,怕“碰瓷”。

眾所周知,社會之所以稱作社會,關鍵在於人際交往,誠信是其中的基本規則和社會公德,唯有踐行誠信,整個社會才能正常運轉。可以說,電信詐騙是對社會誠信、社會秩序的一種威脅。

為什麼電信詐騙高發易發、屢打不絕?

過去,社會上也有一些江湖郎中、算命先生,主要是街頭行騙。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詐騙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傳播的速度更快、受騙的人群可能會更多。此其一。

其二,以往人們的活動範圍主要是熟人社會,彼此知根知底,誰要是言而不信或坑蒙拐騙,很難在熟悉環境裡繼續生活、工作,這倒逼著每個人都慢慢養成一種自我約束,整個社會也有一種潛在的道德規範。如今隨著廣泛快速的社會流動,以感情維繫為主要特徵的傳統人際關係逐漸式微,失信成本也大大降低。

其三,現代人際關係越來越依賴於規則體系的保障和維護,然而即便有了規則,一些人對此缺乏清晰、正確的認識,甚至不僅不認為違規是錯誤的,反而覺得違規能獲利、沾到便宜。近年來一些電信詐騙的重災區被媒體曝光,一些人就是受功利思想、拜金主義侵蝕,眼裡只有“利益”二字,個別人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出現嚴重扭曲。

如何有效剷除電信詐騙的社會土壤?

一是嚴厲懲治,讓不法分子不敢為、不敢從事電信詐騙。一是宣傳教育,既要培育和提升廣大群眾的防騙意識、識騙能力,也要讓不法分子認識到欺詐錢財是違法行為,貪得一時便宜,終究會受到懲罰。

為了徹底剷除詐騙的土壤、構建誠信社會,我們應進一步建立健全制度規則體系,明確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特別是在公共生活、人際交往中“有所為有所不為”,用規則的約束力來推動誠信價值觀的弘揚。同時加強制度規則的執行力,依法嚴厲懲治電信詐騙等各類失信行為。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社會徵信體系,讓守信者走遍天下,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此外,我們還要進一步強化教育引導,加強社會誠信文化建設,特別是通過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以及一些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的示範帶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引導每個人自覺遵守規則、踐行誠信。誠信社會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全社會從一點一滴做起。

(本報記者張洋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31日 20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