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适龄结婚”不能只靠“苦口婆心”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一中国传统理念正悄然发生变化。民政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的结婚人数301.7万对,同比下降5.7%,其中上海、浙江、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较低。如果与5年前同期结婚人数的高位428.2万对相比,2018年一季度已经下降了29.54%。专家呼吁:应该强化“适龄结婚”理念。

“结婚人口下降”的原因很多:比如“适龄人口”在逐渐减少;比如,人们不再把“步入婚姻殿堂”作为幸福的唯一。但是,如果完全把“结婚人口下降”归罪于年轻人丢失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理念,也是不公平的。

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稀释“老龄时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促进结婚率的提高。这个时候,很多专家提出的“适龄结婚”理念具有现实意义。然而,提倡“适龄结婚”却不能指望“口苦婆心”,关键在于如何纾解年轻人对于“甜蜜的烦恼”的恐惧?

“甜蜜烦恼”之一:没有恋爱时间。如今是一个忙忙碌碌的时代,年轻人也希望自己能有一段幸福恋爱时光。可是,时间从哪儿来?加班加点是常态,爱岗敬业是倡导,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并不属于“想恋爱的人”。工作时间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就连星期天也“不得安生”。想起某地一家企业的“恋爱假”。这家企业不仅给职工放“恋爱假”,而且恋爱成功的还有奖励,鼓励“干好工作”也要“搞好恋爱”。如果能多些这样的用工单位又会如何?

“甜蜜烦恼”之二:职场恋爱规则。在职场里,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 “一个单位里的男女不能恋爱”。这在一部电视剧里有所体现,办公室恋情来临,年轻人的选择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偷偷摸摸。其二,是私下隐婚。要是被用人单位知道了,结果就是“一方必须被解雇”。这样的潜规则显然不人性化。不管出发点是什么,都不应该拒绝办公室恋情。平时时间不多,在职场里“擦出爱情火花”为何就不行呢?

“甜蜜烦恼”之三:恐惧婚后生活。结婚原本是幸福的事,然而太多“不健康文化”助推了恐婚心理,让他们看到的是“结婚是爱情的坟墓”。比如,眼下的情感剧中,为了吸引观众,抛开现实虚构离奇情节,好像走进婚姻就是 “走进火坑”,多的是生活无奈,多的是生活负担,不如“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来的自在。这种“不健康的文化”需要清理。

当然,还需要化解“房奴”、“育娃”、“上学”等等方面的焦虑和。总之,提倡“适龄结婚”不能只靠“苦口婆心”,并非所有年轻人都丢失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