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白族扎染:染采紋秀 古韻遺風

古籍記載,“漢年間有染纈色法,不知何人所造。”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懂得了“染採紋秀”;盛唐時期,扎染作為民間時尚,已在白族地區風頭無兩。藍底上的各式圖案清雅脫俗,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一如白族人古樸雅緻的民族性格。

揭秘白族扎染:染采纹秀 古韵遗风

藍,是一抹墨色的蒼山,白,如洱海邊皎潔的月色。或文雅、或靈動,既能凝聚大理的寧靜與愜意,又能寄託人們如夢如幻的想象。白族人將白色視為吉祥的象徵,藍色色則象徵希望、純樸和真摯,藍白結合就表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

揭秘白族扎染:染采纹秀 古韵遗风

製作時,人們根據自己喜歡的花樣紋式,用線將白布縛著, 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紋,再浸入染缸裡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於藍”,浸染到一定程度後,取出晾乾,拆去纈結,便出現了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

揭秘白族扎染:染采纹秀 古韵遗风

扎染天生帶有一定的隨意性,縫扎針腳的鬆緊細密、浸泡染色的溫度時間,任何一處的差異都會讓扎染呈現出不一樣的色彩暈紋,而這正是扎染的獨特魅力。隨著時間流逝,扎染布的藍白邊界,會越發模糊,而扎染卻越發好看,彷彿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展示著一場時間的行為藝術。

揭秘白族扎染:染采纹秀 古韵遗风

扎染取材廣泛,常以當地的山川風物作為創作素材。細細觀察,便會發現,蒼山彩雲、洱海浪花、塔蔭蝶影、神話傳說、民族風情、花鳥魚蟲……周遭的一切美好均被被智慧的白族人繪製在了藍白相間的布料上。

揭秘白族扎染:染采纹秀 古韵遗风

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扎染圖案也越發複雜多樣,並逐漸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衣裙等琳琅滿目的工藝品,仿若鋪天蓋地的色塊,鑲滿了大理的各個角落。

揭秘白族扎染:染采纹秀 古韵遗风

現在,扎染布不僅遠銷世界和全國各地,而且被形形色色的遊客帶回各自的家鄉。而大理一帶的白族婦女仍喜歡戴一方自己染的扎染布,一到趕街的日子,藍藍的、花花的一大片,一如開滿野花的原野。

更多精彩:《凱風智見:明朝鴻臚寺卿王士性如何評價各省人?》

《凱風智見: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凱風智見:朱紈之死與嘉靖海禁實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