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嘉興民間的那些事

嘉興民間故事之槜李的美人痕

吃過槜李的人都知道,其果頂微凹之處,常有一條形似指甲掐過的爪痕,據傳這是西施美女留下的印記。

「故事」嘉興民間的那些事

相傳,西施進入吳宮以後,吳王為博取西施的歡心,總是迎合她的需要。各地送來的貢品,首先要讓西施挑選。這年暑夏,越國向吳王進獻了一批槜李。西施一見故國之物,頓生思鄉之情,提出要親往李園品嚐槜李。於是吳王選派一批宮女,陪伴西施來到槜李城。西施在一群宮女的簇擁下,信步漫遊李園。那成熟的李子,青裡透紅,密綴黃點,外披白粉,其味誘人。西施隨手採了一顆,用指甲在李子底部輕輕一掐,頓時果汁橫溢,香氣入鼻,放到嘴邊一吸,李汁猶如甜酒。西施連吃數顆,微生醉意。說也奇怪,自從西施來過李園之後,這裡所生槜李之頂部,便有一條形似爪痕的瘢紋。人們都說,這是西施留下的指甲印,稱它為“西施爪痕”。清朱竹奼曾在《鴛鴦湖棹歌》中寫道:“聞說西施曾一掐,至今顆顆爪痕添。” 猶如牡丹有貴妃指痕一樣,流傳千古,引為美談。

嘉興民間故事之觀音借地造海寧

「故事」嘉興民間的那些事

錢江潮攜著美麗的傳說奔湧了千年萬載,而這片土地——海寧的誕生也同樣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很早的時候,海寧一帶還不是陸地,而是一片汪洋,屬東海王所管。這龍王脾氣很壞,動不動就發大潮,衝堤決岸,弄得海邊上的老百姓流離失所,不得安寧。

有一次,南海觀音路過這裡,看到老百姓的苦楚,覺得可憐。正在這時,龍王出巡來了,前有蝦兵蟹將開道,後有鯨魚元帥壓陣,龍子龍孫簇簇擁擁,攪得潮水滾滾,白浪滔滔。觀音見了,就赤腳下灘,迎著潮頭走去。龍王一見觀音,連忙上前打躬,問:“大士有何法旨?”觀音說:“你看我從南海來到你東海,連個歇腳的地方都沒有!”龍王就伸手從海底抓起一塊石頭,放在鰲魚頭上,變成一座“尖山”,對觀音說:“請菩薩就在這上面歇息罷。”觀音說:“這地方好是好,可惜這小島在大海中,孤零零的,沒人作伴,太寂寞了。索性再借我一箭之地,有百姓同我作伴,可好?”龍王想,一箭之地不過百十步,就同意了。

於是,觀音一腳跨上尖山頂,向西引弓一箭,直射到杭州龍山月輪峰才落下來,也就是後來建造六和塔的地方。龍王一看觀音要借這麼多地,有點捨不得。觀音見龍王面有難色,就拿出一件龍袍,對龍王說:“我用這件龍袍做抵,到時候我還你地,你還我龍袍,怎樣?”龍王見觀音手裡閃閃發光的龍袍,兩眼瞪得象燈籠,恨不得一把抓過來,心裡歡喜,嘴裡就問:“什麼時候還呢?”觀音捉過一條黑魚,把它背鰭和尾巴連接的地方掐了一把,對龍王說:“有朝一日黑魚背脊的鰭和尾巴連起來了,我就還你地。”龍王想了想,又從海底托起一塊土地,放在鰲魚背上,接過龍袍,就歡歡喜喜回水晶宮了。

龍王這麼爽快答應下來有他的打算。因為土地放在鰲魚背上,只要鰲魚一翻身,土地仍歸東洋大海。果然不錯,鰲魚背上放了一大片土地,拼命掙扎,想甩掉這片土地。觀音見鰲魚動個不停,心想這樣老百姓還是不能安居樂業啊。她來不及穿鞋,就赤腳踏在鰲魚頭上。鰲魚只能老老實實的不敢動彈。觀音化出個“出海觀音”的化身,永生永世站在鰲魚的頭上。

再說東海龍王回到水晶宮,拿出龍袍,剛一穿,袖子就掉了,再一拎,都散了。原來這龍袍是紙糊的,氣的龍王大發雷霆,當場招來十萬水族,掀起十丈大浪,直撲錢塘江。出海觀音見龍王怒氣衝衝,她只是站在尖山上微笑,不與龍王搭腔。龍王相罵沒有對手,氣的直跳腳,跳到六和塔下,想想自己理沒有觀音足,法又沒有觀音大,只好偃旗息鼓,耷拉著頭回到東海去了。

這片觀音借來的福地就是現在的海寧,海寧人民在觀音的庇佑下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而潮水湧入錢塘江後一直奔湧到杭州才消失。這個觀音借地造海寧的美麗傳說便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傳下來。

油饊子和乾隆皇帝的傳說故事

在嘉興秀洲區的農村裡,原先有一個傳統習俗,端午節除了裹粽子外,還必須做油饊子,而且這油饊子還是端午節做客人的重要禮物。

「故事」嘉興民間的那些事

如今,油饊子早已從嘉興農村消失了,不過以前這道油饊子的確是家家戶戶在端午節前要花功夫去做的東西。究其原因,主要是端午時節,天氣已經轉熱,像粽子之類的吃食放不長,因此油饊子就成了端午節做客人的理想物品。

嘉興秀洲區一帶端午節做油饊子的習俗起源於何時,已經很難考證,民間傳說它與乾隆皇帝下江南有關係。相傳早先乾隆皇帝下江南,從蘇州一路沿京杭大運河過來,到了王江涇,忽然間飄過來一陣悠悠的香氣,不絕如縷,令人饞涎欲滴,於是乾隆皇帝就上岸,信步走進了河邊的一座尼姑庵。庵堂雖不甚恢弘,但是卻很整潔雅緻,乾隆皇帝饒有興趣地邊走邊尋香而去。卻原來香氣來自齋房,幾個師姑正在忙著做油饊子。這油饊子色澤奶黃,形似蝴蝶結,很是惹人喜愛。不過更加令乾隆黃帝龍心大悅的是這裡有一位年輕的師姑,相貌周正,膚色白淨,乾隆皇帝就像被吸鐵石吸住了一般,於是就和這位師姑聊了起來。想不到這師姑凡心未泯,看到乾隆皇帝相貌堂堂,早已亂了分寸,說起話來軟綿綿,像只糯米糰子,這正中乾隆皇帝的下懷,兩人相談甚歡。離別時,師姑以油饊子相贈,乾隆皇帝還和師姑約定,打道回府時,順便帶師姑到京城。為了便於找到這個地方,兩人相約,師姑依然沸油饊子,到時乾隆聞香尋美人。

想不到這位師姑因為太過高興,而把這個約定告訴了師妹,師妹又傳給了別人,等到乾隆皇帝再次經過王江涇這段河面時,正是陰曆端午節,只見岸邊一片香氣連著一片香氣,原先庵裡的小吃油饊子,如今已經進入了附近的尋常百姓家,他哪裡找得到美麗師姑的住處。乾隆皇帝心裡明白,這一定是師姑把兩人相約的秘密透露了出去,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家庭沸油饊子。乾隆皇帝只得無可奈何地離開了這個讓他牽掛了有些日子的江南小鎮。

皇帝的龍船遠去了,可是端午節沸油饊子卻成了這一帶的習俗從此傳了下來。說的是凡在端午節沸了油饊子,可以保一年太平,還能給全家帶來好運。因此年年的端午節前幾天,這裡的農民每家每戶都要碾米、揉粉、大開油鍋。這做油饊子可是一個功夫活,糯米、梗米的比例要適當,作發酵的酒量要精確,油溫要恰到好處,否則就會變得僵硬,不鬆脆。

做好油饊子後,盛放的容器也大有講究,一般都放在大號竹蒸籠裡,以免碰碎。到了端午節走親戚這一天,挑上一副擔子,前後分別是三層竹蒸籠,再在扁擔上掛幾個粽子,就是很隆重的做客人行頭了。

當然因為做油饊子的工序複雜,技術要領多多,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少有人家做了,而用大號奶油蛋糕取代油饊子。但是如今在秀洲區農村裡,只要提起端午節的油饊子,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仍會露出欣喜的眼神,不無自豪地為你講述其中的色香味形,還有乾隆皇帝與油饊子的風流豔事,讓人聽得驚羨不已。

「故事」嘉興民間的那些事
「故事」嘉興民間的那些事

▲浙江清園旅遊發展集團

「故事」嘉興民間的那些事

▲溫泉理想小鎮規劃示意圖

「故事」嘉興民間的那些事

▲宴會廳效果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