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三傑!歷史爲什麼會選擇陶惠啓、孫飄揚、蕭偉?

连云港三杰!历史为什么会选择陶惠启、孙飘扬、萧伟?

第十屆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暨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成就展組委會特別提醒:本文較長(會議將於2018年8月31日~9月2日在北京雁棲湖舉行,歡迎蒞臨!參會報名請點擊“閱讀原文”

↓↓↓↓

2016年,中國藥科大80年校慶,一張孫飄揚在該校求真樓前與聖和藥業董事長王勇等人的合影在醫藥人的朋友圈流傳。在這張照片中,所有人西裝革履,但圖中唯一帶墨鏡、站在最前面的孫飄揚卻十分惹眼,宛如香港電影中江湖大哥。

確實,彼時的孫飄揚已經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醫藥界稱其為“研發一哥”,由其掌控的恆瑞醫藥市值已超過2000億元,坐上了中國上市藥企市值的頭把交椅,而他所到之處亦如明星般受到追捧。

恆瑞,被稱為本土藥企的創新標杆,各個層面的認可將其推向中國創新榜樣的地位,讓更多藥企開始重視研發創新,加入到了研發創新的大潮之中。

1990年,孫飄揚接手了1970年就成立、出現虧損的連雲港製藥廠,至今已有28年的光景。雖然前18年恆瑞發展迅猛,但放在眾多醫藥企業中,他並不是讓外界最為熟知的那一個。真正讓恆瑞醫藥走向神壇的時間段是2008年~2018年。當我們把取景鏡拉到2008年時,恆瑞醫藥市值才不過200億元,雖然其鋒芒已經開始顯現,但還未如今日之耀眼,那時的孫飄揚也還沒有如今的江湖地位,亦沒有“研發一哥”的頭銜。

也就是在最近十年,恆瑞開始爆發,逐步開啟了獨領風騷的時代。現如今,恆瑞醫藥管理人員的名片上毫不避諱地寫著“創新藥第一、海外出口第一、股票市值第一”的字樣,這是自信,也是實力使然。

當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一個企業及企業家的意義,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是他?放在整個改革開放的大歷史中,他做了什麼與別人不同的事情?內外部環境到底給予了他什麼,使得其如此不同?

1

一個時代的到來

“中國醫藥看江蘇,江蘇醫藥看連雲港。”

在100多平方公里的連雲港開發區彙集了近30家醫藥生產企業,其中恆瑞醫藥、正大天晴、康緣藥業、豪森藥業4家在中國醫藥產業頗富盛名,均是業界的頭部企業。常言道“大樹底下不長草”,但是連雲港的醫藥產業格局所呈現的景象卻與此不同。

說起原因,我們還需將時間軸延向40年前,也需要把聚光燈照向三個年輕人,他們分別是陶惠啟、蕭偉、孫飄揚。

1978年,作為改革開放標誌性事件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也就是這一年,種了兩年地、當了八年共青團幹部的陶惠啟被任命為正大天晴的前身連雲港東風製藥廠的副廠長。彼時,陶惠啟剛剛到而立之年,而20歲的孫飄揚和19歲的蕭偉則正在備戰文革後的第一次高考。

连云港三杰!历史为什么会选择陶惠启、孙飘扬、萧伟?

江蘇正大天晴藥業集團原總裁 陶惠啟

東風製藥廠是生產建設兵團的附屬企業,1969年成立,按照現在的眼光去看,這個廠不過是一個作坊,因為該廠只是幾十個人用三口大水缸製造氯化鈉輸液,主要供應兵團,在1978年時該廠出現虧損。陶惠啟進入該廠的任務就是扭虧為盈。

在接下來幾年時間裡,陶惠啟通過內部加強管理,外部以市場化手段參與競爭獲取市場的方式迅速扭虧為盈,但彼時從產品結構的角度來說,均是些葡糖糖、氯化鈉、滅菌注射用水之類的產品,在市場上並無太大競爭力,如果想取得更大的成績就需要新產品。然而,此時的東風製藥廠並沒有研發能力,因此,陶惠啟將眼光瞄向了外部。

陶惠啟告訴《醫藥界》·E藥經理人,1986年,廠裡營銷副總髮現一款叫強力寧的產品市場表現頗為不錯,只有浙江海寧藥廠在生產,經過內部評估決定引入該產品,於是用了4萬元從該產品研發機構將其購買回來。當時肝病患者多,但市面上缺乏好的肝病藥物,在這種背景之下,東風製藥廠強力寧甫一推出,便大獲成功,也由此奠定了陶惠啟進軍肝病藥領域的決心。

陶惠啟的這種從外部研發機構引入新產品的方式成為後來者孫飄揚和蕭偉學習的模式。不過,此時,1982年從中國藥科大畢業的孫飄揚和蕭偉已分別被分配進入到了連雲港製藥廠和連雲港中藥廠,但他們在企業裡並不得志。

在最開始,其貌不揚的孫飄揚在連雲港製藥廠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技術員,並不受器重。曾見證過這段歷史的原連雲港衛計委藥政處處長萬逸群告訴《醫藥界》·E藥經理人,當時無論從哪個層面去看,孫飄揚都太過普通,一直得不到升遷。

但在主管連雲港製藥廠的醫藥工業公司(後來的醫藥局)將其調任到了醫藥工業公司做科研處副科長後,在該職位上,孫飄揚表現出了在產品研究方面方面的突出能力,還經常對下屬公司能夠提出很好的指導意見,由此,受到了當時工業公司總經理徐維鈺和副總經理魏思忠的賞識。而就在這一段時間,連雲港製藥廠經營狀況每況愈下,逐步走到了虧損的境地,但兩任廠長卻都無法扭轉。

看中孫飄揚的徐維鈺決定讓他再次回到連雲港製藥廠工作,讓其擔任副廠長力挽狂瀾。但是,在副廠長職位上的孫飄揚並沒有發揮太大作用,因為當時的廠長並不看好他,就連孫飄揚多次提交的入黨申請都不予批准。在此種情況之下,徐維鈺決定將老廠長換掉,在1990年時,當了幾年副廠長的孫飄揚被扶正。

而蕭偉雖然比孫飄揚幸運,在很早就做到了副廠長的位置了,但是他與後者遇到的問題一樣。孫飄揚屬於內斂低調型,在企業內部由於太過於低調,且脾氣頗為執拗,在廠裡普通到沒有人發現;而蕭偉卻性格不同,為人外向,“做大事、說大話,什麼事都敢幹”,雖然這樣的性格對他迅速獲得提拔有好處,但當到副廠長位置時,因鋒芒外露與東北製藥調過來的廠長之間並不融洽,所以經歷過了幾年不得志的日子,也是徐維鈺換掉了老廠長,將蕭偉扶正。

在孫飄揚、蕭偉走向廠長之位的時候,陶惠啟已經帶領東風製藥廠壯大,並將廠名更換為天晴。對於天晴的成功,蕭偉和孫飄揚十分豔羨,也在心底裡暗自較勁。據萬逸群回憶,有一次與孫飄揚一起開完會坐車路過天晴的時候,孫飄揚對他說:“如果三年之內超不過天晴,我就提頭給你看!”

2

外腦時代

连云港三杰!历史为什么会选择陶惠启、孙飘扬、萧伟?

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孫飄揚

孫飄揚將於8月31日~9月2日在北京雁棲湖參加第十屆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暨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成就展(參會報名,請點擊閱讀原文)

孫飄揚正式執掌連雲港製藥廠時,該廠與陶惠啟最初接手的東風製藥廠一樣,都是兩口大缸,幾口大鍋,產品是現在已經不大有人用的紅藥水、紫藥水。

在創業的開始所有的故事都很相似,在醫藥行業,如果細數民營企業家經歷,無疑都是從幾口大缸、大鍋起家,因為那時的現實就是如此,不過,同樣的起步,不一樣的結果與未來,這是評判企業家能力的標尺。

在醫藥產業中眾多企業家中,孫飄揚是鮮有的科班出身,且還是以研發為主的人。面對當時艱難狀態,成為廠長大權在握,其有魄力的一面開始顯現。孫飄揚針對企業產品技術含量小、附加值低的狀況,決定以研發為突破口,在產品結構上做文章。

當然,彼時的連雲港製藥廠並沒有什麼研發能力,但熟悉孫飄揚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善於借勢,大力借用外腦的人。據瞭解,孫飄揚上任之後,就與中國藥科大、上海醫科院等機構的專家建立聯繫,讓這些機構充當外腦。

在這個創業階段,他的做法與陶惠啟一樣,就是向外以當時的大手筆引進產品。不過,不一樣之處在於,陶惠啟是發展後有錢了才去引進,而孫飄揚則是甫一上馬就引進產品,奠定現在恆瑞發展基礎的是將當時熱門抗癌針劑製成膠囊銷售。還有一個是耗資120萬元拿下了中國醫科院藥研所開發的抗癌新藥異環磷酰胺專利,並將其推向市場,然後大獲成功。

其實,如果現在去看這一段“外腦歷史”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企業都是從一家科研機構獲得某項產品專利,然後就能很快獲批上市,銷售大獲成功。

究其原因,大概有兩點:第一,那是一個草莽時代,地方審批,只要有產品十之八九都能獲批;第二,當時剛剛步入市場經濟不久,整個醫藥市場還是缺醫少藥,所以製藥企業花功夫去推,取得成績相對容易。

當然,孫飄揚也有那個時代與眾不同之處。自從他成為一把手之後,每年都會去參加意大利專利交易會,而隨行的則是中國藥科大及上海醫科院的專家。據萬逸群回憶,當時孫飄揚每年都會購買五六個專利回來。此外,這種經常去國外篩選專利的經歷訓練了孫飄揚對產品潛力的把握能力。

在這個階段,對連雲港的幾個企業家而言,更為關鍵的地方在於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發展的航向。

陶惠啟並非學藥出身,但他對毛澤東的戰略思想頗有研究,深諳由小變大的道理。他告訴《醫藥界》·E藥經理人,“專注做好一件事,小企業才能成就大事業”。所以,在肝病領域有基礎的陶惠啟通過對市場的判斷,決定了以肝病藥為主打的戰略方向。

而孫飄揚對恆瑞的戰略判斷基於其豐富的研發經歷,由於從一開始就注重參與國外的交流、專利的購買,無疑對醫藥產品發展方向有著更為準確的判斷。雖然當時國內市場並沒有多少人看好腫瘤市場,但是從全球視角去看這是大勢所趨,而放在國內,則有一個明顯的窗口期。大企業由於認為市場並不大,所以不願去做。而此類產品在技術層面,有一定的門檻,小企業不會去做。基於此考量,孫飄揚將戰略方向定位在了發展腫瘤藥物上。

连云港三杰!历史为什么会选择陶惠启、孙飘扬、萧伟?

江蘇康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蕭偉

蕭偉的做法與陶惠啟和孫飄揚不同,其一開始著重的是銷售,其從現有品種中選出了治療婦女肝氣鬱結的逍遙丸,由於該產品原料藥當時供應緊張,價格一路水漲船高,很多企業選擇放棄去做,所以蕭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始進入婦科領域。

直到陶惠啟與孫飄揚在產品引進已經有所成就之後,蕭偉才開始著手中藥創新產品的引進,由於中藥在治療婦科領域一直頗為強勢,且自身產品線又有基礎,所以蕭偉最終決定在婦科領域進行。

不過,雖然戰略思路如此,但當時三家企業離得較近,雖說都是國有企業,但是在競爭中也有相互進入對方領域的時候,偶爾也會因為產品競爭出現你爭我搶的現象。對於這種情況,主管部門研究之後,對他們三家企業提出要求,天晴當時主要為肝病為主,則要求其主要走抗病毒路線;而恆瑞在腫瘤領域有基礎,則主要走腫瘤路線;康緣主打中藥,則要求其在中藥領域,不要再向其它範圍擴張。萬逸群說,當時由於審批權在地方,所以對這幾家產品在申報審批的時候也有所側重。也正是指導部門的這次要求,奠定各家企業今天的發展方向。

3

引領時代

天晴、恆瑞、康緣三家藥企同城,對研發之於企業的重要性上有著相同的認知。

隨著通過外腦引進的產品逐步讓企業發展壯大之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孫飄揚、陶惠啟、蕭偉不約而同開始了自建研發體系。在三個企業中,由於天晴發展起來最早,所以也是最早在內部構建研發體系的。陶惠啟說,當時由於人才缺乏,一開始研發團隊構建很慢,而且當時出成績慢,最初五年什麼成績都沒有,一直在養,有不少員工的說法是,“不幹事,白領工資”,他不得不向大家解釋,研發是需要時間才出成績。

雖然早在1992年,孫飄揚就在連雲港建起了建築面積2900平米的研究大樓。但他真正把目光投向自主創新體系構建上,還是1998年之後的事情,在這一年,孫飄揚正式拉開創新能力打造的序幕,之後在2000年其投資近兩億元在上海建立新的研究中心。

當連雲港幾位企業家考慮構建自己的研發能力時,整個中國醫藥市場開始迎來醫藥行業人所津津樂道的“黃金十年”,這十年醫藥產業20%以上的增長飛奔向前,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賺錢太容易,只要有產品,構建一支銷售隊伍,把營銷做到位,就能夠賺的盆滿缽滿,很少有企業還願意把精力放在研發上。

在這個十年,我們看到的是以銷售能力見長,手握獨家品種的企業受到各種追捧。兼併的方向,不看產品療效,只看是否獨家,是否處於大市場,是否安全。這也是連雲港幾家企業能夠在今時今日脫穎而出、連雲港成為醫藥產業重鎮的原因所在。

其實,當我們從全球醫藥產業發展的路徑角度來看,研發創新決定一家藥企能夠走多遠,企業處於什麼樣的領域則決定了企業能夠走多快。

在過去數十年的發展中,連雲港由於對正大天晴、恆瑞醫藥、康緣藥業三家企業提出的要求,以及自身對趨勢的判斷,使得他們能夠在各自的領域做出成績。因為發家較早,所以在最初,天晴在連雲港是領頭羊,但是近十年的時間是抗癌藥時代,而恆瑞正是處在這個領域,所以在發展上超越了天晴。另外,由於恆瑞此前佈局的產品逐步進入到收穫期,所以增長速度更為明顯。

當然,在發展過程中,連雲港的這幾家企業能夠迅速做大,且均能成為領頭羊,也離不開當地政府對於企業的支持。以負責給企業產品註冊的萬逸群來說,在其任職期間,但凡是幾家企業的產品註冊,他都是親自送審,甚至與北京的專家溝通都是他陪企業一同完成。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家企業的股權改革上,連雲港執政者表現得相當開明。三家企業中,天晴彼時已經銷售過億元,有著頗為可觀的利潤,但是由於制度限制,給予人才的薪酬很難有競爭力,於是順利引入正大,從而獲得發展;而恆瑞與康緣則通過上市,管理團隊MBO的方式,國退民進,最終實現改制,激活了管理,為長遠發展打下了基礎。

站在40年的角度去評判中國醫藥創新第一梯隊所帶來的榜樣力量,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恆瑞、正大天晴、康緣的發展在這三方面都獲得了足夠成功。在天時上,他們選擇進入的領域都富有前瞻性,使得業務能夠發展壯大;在地利上,雖然連雲港並不發達,但是政府領導者所表現出的開明彌補了自身的地緣劣勢;而在最為關鍵的人才層面,企業家清醒、獨到的眼光則是最重要的,讓一家企業引領潮流,其掌舵人就應該先知道潮流是什麼,也應該先知道即將到來的潮流是什麼。

本文原載於《醫藥界》·E藥經理人雜誌9月刊《改革開放40週年特輯:世界沒有偶然》,原文標題:《連雲港三傑》

由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主辦,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醫療衛生工作委員會/生物技術與藥學工作委員會指導的

第十屆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暨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成就展將於2018年8月31日~9月2日在北京雁棲湖舉行,歡迎蒞臨!(參會報名請點擊“閱讀原文”

连云港三杰!历史为什么会选择陶惠启、孙飘扬、萧伟?连云港三杰!历史为什么会选择陶惠启、孙飘扬、萧伟?
连云港三杰!历史为什么会选择陶惠启、孙飘扬、萧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